石湾陶塑瓦脊的人文艺术品格探析*

2021-01-21 13:11
陶瓷 2020年12期
关键词:粤剧佛山

刘 妹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 广东 佛山 528041)

石湾陶塑瓦脊是岭南传统建筑装饰“两塑”之一,主要表现人物故事、花卉瓜果、祥瑞动物、纹样器物等,专门用于岭南地域特别是珠三角一带的庙宇、祠堂、会馆等建筑物的屋顶,如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三水胥江祖庙、德庆悦城龙母祖庙、顺德西山庙、南海云泉仙馆等,瓦脊还被华侨带到东南亚各国,装饰在异国他乡的庙宇上。石湾陶塑瓦脊是陶瓷、雕塑和建筑三位一体的艺术,人们称之为“大屋顶”建筑,屋顶蕴含着建筑等级、规模、尺度等诸多的信息,是专家学者们心目中变化最多,最丰富的的部分,梁思成先生曾经说“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部分……”[1]。因此,屋脊装饰在中国建筑装饰中享有极高的地位。石湾陶塑人物瓦脊场面宏大,气势磅礴,是集艺术与技术于一身的艺术形态,郭沫若先生曾赋诗称赞:“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知。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2]。在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石湾陶塑瓦脊敢于突破传统,将众多的“粤剧人物”搬到庄严的屋顶,反映了岭南社会对粤剧艺术的重视和对人们生活和审美情趣的尊重。人文艺术品格是石湾陶塑瓦脊创作与追求的目标,瓦脊是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和生活而创造的作品。它的风格必然渗透着时代和文化的特征,瓦脊是这些特征的外化表现,主要通过瓦脊的题材、造型、布局、釉色等集中体现,物化着佛山人民的价值系统、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精神追求,因此,石湾陶塑瓦脊的人文艺术品格分为以下几部分。

1 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

与江浙吴越文化追求理性求真的价值取向,表现出科学理想主义色彩所不同的是,岭南文化表现出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经世致用具有“求实”、“务实”的特点,这与岭南地域自身的文化渊源、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相关。古代岭南属于“南蛮”之地,自然环境非常恶劣,山险、暴雨、台风、暑闷、热浪等多种自然灾害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致使社会生产力低下,生存艰难,人们在生活中碰到问题讲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同时,岭南地区远离中原,政治干扰少,形成重利求实的社会风气。明代以来,岭南商品经济发达,逐渐形成了重商传统,进一步助长了岭南人务实求利、经世致用的观念意识,重商有利于培育务实精神,重商意识促使人们除生产和经营讲求实惠之外衣、食、住、行都注意从实际出发,讲求实际效用,追求生活的真实,注重生活的过程和意义[3]。重商贯穿于岭南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深厚商业传统的珠三角人民更是精明能干,工于计算,较少好高鹜远,多具经济头脑。“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是经世致用观念的典型体现。经世致用精神在岭南学者中得到推崇和发展,朱次琦坚持经世致用,康有为强调要“讲求实用”;晚清郑观应主张务实,提出“合于时宜”的思想。实学思想继承和发展,推动了经世致用价值取向的形成和发展。

石湾陶塑瓦脊艺术在创作中受经世致用价值取向的浸润与影响,主要体现为以下3个方面:

(1)石湾陶塑瓦脊的设计满足当时佛山人民的实际生活需要,反映现实生活。明清时期,佛山手工业技术高度发达,行庄遍布、会馆林立,拥有工商行业320多个,十八省驻有会馆,佛山许多街道都以行业特点命名,如线香街、盐仓街等。佛山各行业神供奉和崇拜兴起,使酬神演剧,借娱神以娱已的演剧此起彼落。佛山人喜爱粤剧并对粤剧的熟识程度很高,粤剧戏班没有过硬的本领和完整的戏服都不敢在佛山石湾演出,《石湾公仔与清代戏服》则载:“已故名艺术家文觉非曾回忆:旧戏班最怕去的“二湾”,其中就有佛山石湾,上了年纪的石湾人对粤剧都津津乐道,石湾陶艺人对粤剧兴趣浓厚,对剧中的故事和情节都如数家珍,戏班中还流传着“演出到石湾,莫被柴台返”[4]的训诫,所谓柴台,就是观众向台上扔果皮等杂物,喝倒彩的意思。石湾人对戏剧中的各种人物行当,台步、情节、扮相,场景、一招一式都心中有数,因此,对所设计的粤剧陶塑瓦脊都特别严格,人物故事和场景都按粤剧舞台的造型和服饰进行。甚至在陶坯完成后,还会请粤剧的行家里手来进行鉴定,结合角色——校对和修正。水有源长流不息,树有根枝繁叶茂,只有真实的生活才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众多的陶塑瓦脊人物和错落有致的店铺﹑布局合理的民居等陶塑场景是明清时期佛山民生街景的现实缩影,是佛山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出当时当地人们的生活需要和生活情趣。

(2)陶塑瓦脊除具有装饰的功能,还有重要的实用功能,具有防潮、防漏、防腐蚀、经久耐用等重要作用。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说过“…中国古建筑屋顶上的装饰,在结构上也有他们的功能,或是曾经有过功用的”[5]。陶塑瓦脊是屋脊装饰的重要部分,主要体现粤剧连台大戏的故事,将动的艺术变为静的艺术,瓦脊故事纷繁的色彩,衬托着脊梁高耸、檐牙凌空的建筑物更显其雄伟壮观的气魄,丰富华丽的外天际线,突出崇高感,增加了建筑的艺术表现力,具有丰富的装饰功能。此外,陶塑瓦脊还具有不可或缺的实用性。屋脊是传统建筑的主体构件之一,屋顶上两个坡面相交形成建筑正脊,正脊往往是沿桁檩方向,是屋顶最高处的水平屋脊。为了使屋顶两个面的瓦件相交妥帖,不至于漏水,在脊的位置上需用砖瓦封口,因而高出屋面,在这些高出的脊上做出各种线脚就成了自然的装饰,脊饰最初的功能是压住瓦片和屋脊收口的结构构件,正脊的鳌鱼等脊饰,与瓦脊合力一起形成的重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正脊的压顶功能。此外,垂脊是为了加强墙檐部的抗风性能,垂脊上的脊兽最初完全出于实用,垂脊坡度大,为防止瓦件滑落须将下端脊瓦钉在角梁上固定住,长钉为铁质,上面罩以陶质走兽,用来防雨,防渗漏。是对护钉构造的艺术处理,鸱吻和龙吻之所以张口吞脊(见图1),是为了加固端部,增厚节点宽度的艺术加工[6]。岭南地区雨水多、日照强、天气潮湿、风中带酸性,为保护建筑的木结构,防水、防漏、防潮要求特别高,瓦脊经过高温烧制,除了能防雨水,防风、防潮,还有很好的防腐蚀功能,体现出实用性的特征。

图1 佛山祖庙屋脊鳌鱼

(3)陶塑瓦脊从实际出发,站在观赏者的角度进行的人性化设计。陶塑瓦脊是屋顶上的艺术,观赏者要站在一定的距离抬头才能看见屋脊上的故事人物,为了让下面观赏者抬头仰望能够很好的欣赏,成为平面相对的视角,一目了然地看得清楚。瓦脊设计者们巧妙地将人物身体向前倾斜,头部适当夸张放大,便于从下往上观看,形成良好的观赏视线。体现出瓦脊塑造者从实际出发的人性化的一面。再者,陶塑瓦脊人物面部肌肤一般不施釉彩,这样既可以突出人物的身份,强化人物的性格,又能够避免面容、肌肤模糊和产生反光,使面部神态和肌肤结构更加清楚明朗,同时,瓦脊少用大红等强烈色彩,也是从观赏者角度出发,为避免观者在强烈的日光下因仰视欣赏产生炫目刺眼感,影响观赏效果。而选用蓝、绿等色彩鲜明,明度略低,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色块穿插交替、合理分布,实现简洁而不简单的观赏效果。

2 世俗质朴的审美趣味

岭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世俗文化,世俗文化体现出民间性、民俗性、平民性和市井化特征,佛山是民间艺术、民俗艺术的摇篮,在漫长的社会历史中,佛山立足于岭南文化和广府文化,借鉴中原文化,吸取外国文化,创造了绚丽多姿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瑰宝。佛山手工业和商业传统历史悠久,发展迅速。明清时期,佛山经济的繁荣,吸引外来商人、手工业工人、商贩等大量涌入佛山,清康熙二十三年,朗廷枢说佛山镇内“廛市居民,楹逾十万”[8]按十万余家计算,当时佛山的人口至少也有五六十万了,他们都脱离了土地,形成独具一格的市井社会,市井是古代商人从事买卖活动的场所,所以商人也成为市井之民,再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平民百姓也被称之为市井之民。这些市民阶层流行着以市民为主体的世俗文化,也叫市井文化或者平民文化,主要体现平民百姓的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审美趣味、价值观念等文化。

石湾陶塑瓦脊正是随着佛山社会经济发展,体现平民百姓日常生活和情绪的艺术形式。从瓦脊艺人的角度来说,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给艺人的创作带来局限性,与现在石湾陶艺大师个个都是高文凭、高素质有着天壤之别,明清时期,大多数的艺人是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出现,主要为了学习一门手艺养家糊口,因此,文化层次不高成为普遍现象,文化积累也难以超越通俗文化范畴,听古书、看大戏、剪纸、曲艺、年画等就是艺人们文化素养的主要来源[9]。正因如此,石湾陶塑瓦脊艺术表现的是百姓自己身边的、非常熟悉的生活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或者喜爱的历史人物,所谓的“巧画士农工商,妙绘财神菩萨”,“尽收天下大事,兼图里巷所闻”。追求的不是士大夫和文人的“胸中之逸气”,不是达官显贵的生活,而是表现在普通心理上人际间的一种平等观念,百姓切身感受到的一种灵趣,讲求内在自足、自娛的俗世享受,讲求生活的情趣化,抒发的是具有百姓集体情怀的共同的观念、愿望和情感[10]。

石湾陶塑瓦脊属于民窑产品,同官窑产品所具有的华丽、高贵、典雅的感觉相去甚远,石湾民窑生产的产品具有世俗质朴的审美趣味。世俗和质朴是相辅相成的,世俗的艺术带有天然的质朴感,石湾陶塑瓦脊的题材表现其世俗性,陶塑瓦脊有花鸟脊、山水动物脊和人物脊等几种形式,主要表现岭南常见的花卉瓜果、传统祥瑞动物、纹样器物和人物故事等(见图2)。花卉瓜果如牡丹、荷花、莲花、石榴、桃子、柚子、葡萄等,取其美好的寓意,如牡丹象征富贵,荷花象征高洁,莲花象征廉洁,石榴葡萄象征多子多福,桃子象征长寿,柚子谐音“佑子”;传统祥瑞动物如龙、凤凰、麒麟、狮子、鳌鱼、蝙蝠等。瓦脊常用跑龙作为装饰,具有庇护之意,凤凰寓意富贵吉祥,麒麟表示祥瑞,狮子代表辉煌腾达,鳌鱼起到消灾灭火的象征作用,蝙蝠常跟铜钱一起,表示“福在眼前”;纹样器物包括暗八仙、宝珠、夔龙纹、博古纹、卷草纹等,暗八仙象征吉祥如意,宝珠被视为祥光普照大地吉祥物,夔龙为神兽,博古纹为瓦脊镂空方框部分装饰,具有博古通今、高洁清雅的美好寓意,卷草纹寓意世代绵长;人物故事主要表现人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粤剧故事,有“姜子牙封神 ”、“哪吒闹东海”、“穆桂英挂帅”(见图3)、“郭子仪祝寿”、“八仙过海等”。这些有名的粤剧故事被艺人们直接搬上屋脊,组成连景式演出画面,生旦净末丑一应俱全,人物多的时候达几百个,形成瑰丽壮观的装饰图景[11]。

图2 岭南花卉瓜果瓦脊

图3 佛山祖庙历史文化陈列馆陶塑瓦脊《穆桂英挂帅》局部

3 经验直观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考量一种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视角,在文化深层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岭南文化的思维方式承续了古岭南人的一些特征,既有少数文化精英思维方式中的分析性、先进性和科学性,也有广大民众思维方式中的经验性、直观性的一面,且后者受众多,表现更为普遍,民间大众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主体内容[12]。人们对社会和自然的认知基本上都采用经验和直观感性认识的方法来感受和体会,而较少诉诸抽象的概念和理性的思辦。他们常用感官享受和实惠的心理取代深沉的心灵思考,追求趣味性、猎奇性、情节性和形象性的小市民情调。清末,岭南的学术研究一直具有感觉主义或经验论的倾向,甚至像康有为、梁启超这样杰出的思想家也承袭了这种传统,陈述思想多用比喻而非科学的论断[13]。因此,整体来说,经验直观的思维方式体现出岭南文化的思维特点。主要表现为:注重形象感性,而缺乏一定的抽象理性;注重实践活动,而轻视理论的作用等。佛山人对文化活动的选择和偏好,更多的采用经验直观的认识方法去判断。石湾陶塑瓦脊在制作与传承上以生产经验的直接总结、直观观察和描述为主,采用家族传承、师徒传承方式,具有经验、直观和感性的特点。陶艺是基于人类造物文化及行为而成立的一种传统手工艺,石湾数代陶艺人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钻研总结制陶技艺,制陶技术的提高是石湾技艺家族作坊赖以生存的关键资源,也是石湾陶塑瓦脊进步的不竭源泉。石湾陶塑技艺耗时若干年,经过几代人的摸索、积累,才能形成相对完整的技艺流程及技艺产品。制陶工艺中选土、练泥、制坯、塑形、上釉、煅烧、出窑等,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工艺特点,石湾陶塑瓦脊的传承采用“口传心授”、“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师徒之间的技艺文化传承方式[14]。师傅都是有专门技能的人,在制作的过程中带着徒弟一起工作,让徒弟在耳濡目染中学会师傅的技能。例如釉药配置,基本都是靠工匠师傅在生产中的一点一滴的经验慢慢累积和摸索出来,釉药配置显示出工匠师傅的个人特色,工匠的经验技术的差异、色彩敏锐的差异,所配置出的釉料也有很大的不同,配制釉料主要用草木灰如桑枝、芒杆、松木、杂木以及稻杆灰等有机物为釉药原料,加上不同比重的矿物质和金属氧化物,经过无数次试验探索以及窑变工艺,才创造出现今绚丽多彩的釉色,这种配料方式全凭师傅的经验,通过家族传承、师徒传承来进行发展[15]。

石湾陶塑瓦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粤剧为题材,但是瓦脊的塑造不具备粤剧的时空流动性,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贴切地再现丰富的粤剧舞台表演,瓦脊唯有尽可能多地塑造粤剧人物,用静止的、生动直观的艺术形态,表现粤剧动态的剧情和丰富内容。甚至将粤剧舞台和观众也一并塑造出来,旨在还原演出现场的氛围。每一段瓦脊代表不同的剧情和故事,通常采用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进行构图和空间层次的处理,将别致的亭台楼阁、桥梁阶梯背景推到前面来,因此,陶塑人物装扮,位置、手中的器物以及背景和其他场景道具都必须按要求安放在特定的位置,形如戏剧一样,将每一个剧目分成几个经典的场景,一幕幕具有连贯性和直观叙事性。佛山祖庙正脊三门陶塑人物瓦脊,被誉为“花脊之王”,瓦脊为双面,正、背面共塑各式人物约300多个,正面由51块陶塑构件拼接而成,正面中间23块题材为“姜子牙封神”(见图4),23块中,每一块都是戏剧中的经典场景浓缩和表达,其中,各种角色的人物形象有固定的的面谱特征,不但通俗易懂,而且人物身份和性格一目了然;同时,人物的台步明朗,举止仪态具有较强的戏剧动作程式,道具服饰等一应俱全,配合人物面谱和台步,人物形象、性格表现得栩栩如生,形成一幕幕立体的戏曲故事,如卷轴画般展开,成为一件整体的艺术作品。7块一组的戏剧人物故事,左侧“舌战群儒”和右侧的“甘露寺”[16]亦是如此,三门正脊陶塑既表现出恢弘的气势,又具有庄重、沉稳、浑厚的视觉效果,同时,又能用亲切直白的方式把戏曲故事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4 佛山祖庙三门陶塑瓦脊《姜子牙封神》局部

陶塑瓦脊各名家店号也体现出直观性特点,清代有名的瓦脊店号有二三十家,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文如璧、奇玉店、均玉店、宝玉店等,在高耸的屋顶之巅,每家店号都在塑造的陶塑瓦脊旁标出年款和店号(见图5),观众欣赏完瓦脊作品,能迅速关注到店号,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图5 胥江祖庙武当行宫陶塑瓦脊店号与年款

4 清新自然的审美追求

岭南近代文化在艺术领域表现为崇尚自然,清新活泼的审美追求和审美理想。崇尚自然的传统中国自古有之,不论是道家的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17],还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18],都把人和天地自然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人视为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人们亲近自然,效法自然。岭南崇尚自然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明代,学者陈白沙推崇“以自然为宗”。“天命流行,真机活泼。水到渠成,鸢飞鱼跃。得山莫杖,临济莫渴。万化自然,太虚何说?”[19]这里描述了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象,抒发了万物自然的审美理想,给人一种纵横云海、自由奔放的清新感觉。“以自然为宗”的审美观要求契合自然之真、生活之真,反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主张直抒胸臆,真切自如,自由自在的状态,陈白沙认为,这种本然的精神状态才是人生的真正乐趣。至此,“以自然为宗”成为了岭南近代艺术的共同追求。

清新自然的美学思想影响着佛山石湾陶塑瓦脊艺术的创作构思,表现在陶塑瓦脊的用色上,瓦脊色彩主要采取蓝、绿色为主调,同时配有黄、白、褐等色,在蓝天的映衬下,陶塑瓦脊整体显出清新活泼,明丽雅致、清空深远的审美意境。“钧窑以紫胜,广窑以蓝胜”,蓝釉在石湾窑(广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寂圆叟在其《陶雅》中盛赞石湾窑釉色:“广窑谓之泥均,其蓝色甚似灰色……于灰釉中旋涡周遭,故露异彩,较之雨过天晴尤极浓艳……”[20]。从传统五色观来看,青色位列五色之首,《周礼·考工记》云:“画潰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五色象征自然要素,即以红象征火,以黄色象征金,以青色象征水,以白色象征土,以黑色象征木”[21]青色象征水,佛山人民特别崇拜祖庙司水之神—北帝,认为水是财富,因此特别喜欢运用青色,具有朴素的祈愿情结。《说文解字》有“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之说[22]。青绿色象征着万物生长,生机勃发的春天,观者在欣赏陶塑瓦脊的时候能体会到如沐春风,清新自然的审美感受。其次,陶塑瓦脊所依附的本体是建筑,庙宇、祠堂、学宫、会馆等,这些建筑的选址大多远离闹市,选择环境清幽、自然风光优美,视野开阔之地,如佛山祖庙、广州陈家祠都建在当时城镇的边缘;德庆悦城龙母祖庙地处“灵气独钟”的形胜宝地之上,前临西江、背靠五龙山,左右青黄旗山两相拱卫,形成“五龙护珠”和山水环绕之势;南海云泉仙馆地处优美的西樵山风景区;顺德西山庙在凤凰山麓,依山而立,绿树成荫,环境优雅宁静;三水胥江祖庙坐落于芦苞镇北郊华山之麓,背倚华山,面临北江,三面环水,四季葱郁,古朴自然,钟灵毓秀。

广州陈家祠的瓦脊是石湾陶塑瓦脊的典型代表,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继承了岭南艺术“以自然为宗”的审美思想(见图6),为陈家祠中进聚贤堂南面的陶塑瓦脊(局部),瓦脊分为两层,下面一层是“玉堂长寿富贵”图,以玉兰、海棠、牡丹、绶带组成。取玉兰、海棠之“玉堂”谐音,取牡丹富贵之意,绶带鸟取其“绶”与“寿”谐音,玉堂长寿是祝寿之词,玉堂是翰林院的雅称,也指神仙居所。画面以宝蓝为底色,绶带鸟生动活泼,画面点缀星星点点的白色玉兰花和黄棕色的牡丹花,在浅绿色的树叶和白色山石的映衬下显现出生机盎然、鸟语花香的自然图景;上面一层从左至右为“福寿双全”、“招财进宝”、“祥瑞平安”,这三幅图表现方式接近,底色均为小面积宝蓝,上面的浮雕云用大块面表现,大部分采用白色,以衬托人物衣服中蓝色和绿色。大朵的白云显现出一定的流动性,与“玉堂长寿富贵”图的静态图景在处理上形成一动一静的鲜明对比。色彩上亦呈现蓝白对比,与远处的蓝天白云交相辉映,显现出清新和谐、自然恬静的意境。

图6 陈家祠中进聚贤堂南面瓦脊《招财进宝、祥瑞平安》

石湾陶塑瓦脊的创作扎根于百姓的生活,立足于民间的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反映了岭南地区的社会文化风貌、风土人情,凝聚着中、下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结晶;同时也表现出生命的意趣,蕴含着人们纳福驱邪的生活理想和无尽的神韵,是陶瓷艺苑中的一支奇葩。

石湾陶塑瓦脊的人文艺术品格是瓦脊审美属性的重要层面,通过深入剖析,在明清社会历史条件下,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世俗质朴的审美趣味、经验直观的思维方式和清新自然的审美追求等是石湾陶塑瓦脊人文艺术品格的4个重要的方面,其总结和归纳不仅提升了瓦脊的文化品位,丰富了瓦脊的人文内涵和审美属性,同时也揭示了佛山社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心理,使石湾陶塑瓦脊体现出独有的文化地域性。研究石湾陶塑瓦脊的人文艺术品格,既可以丰富石湾陶瓷文化与美学研究的内容,也可以为未来佛山文化和“佛山精神”的归纳与总结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猜你喜欢
粤剧佛山
现存清代粤剧剧本初探
《佛山陶瓷》杂志征稿启事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粤剧传唱洒暖阳
佛山万科金融中心
红色热土佛山
佛山瑞光
粤剧数字音乐伴奏探索
新时代粤剧的遗产保护与现代发展
广东佛山,有一种绿叫富贵来袭
如何传承粤剧表演的精髓及促进表演时代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