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成凤霞,周春梅,郑素芳,谢春梅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区肥东县人民医院,安徽 肥东 2316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临床极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病程较长,且具有反复性,呈现出不可逆气流受限特征[1]。患者常伴有胸闷、呼吸困难、咳嗽消瘦等临床表现,对其正常的生活与工作产生极大的影响[2]。有临床统计资料表明,慢阻肺的发生、发展与机体肺部器质性疾病、长期抽烟、不良生活习惯息息相关,通常采用抗炎祛痰、平喘解痉、吸氧等常规治疗方式,但在药物或技术方面均难以达到彻底根治的效果[3]。因此,慢阻肺疾病的治疗关键在于对控制其发展,提升其生活质量及运动耐受力,对于慢阻肺患者而言,积极排痰至关重要,可有效防止呼吸道被分泌物所阻塞[4]。本文结合我院近1年的慢阻肺患者80例分组采取振动排痰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着重对于其运动耐受性和生活质量的临床应用作进一步分析,详情论述如下。
1.1 一般资料。取自我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间就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0例,根据数字随机抽样将其分为参照组与研讨组,分别行常规护理与振动排痰护理干预。纳入标准:患者均伴有程度不同的咳嗽、咳痰等临床症状,经胸部X线检查,同时观察患者的肺纹理、两肺透亮度等指标与慢阻肺疾病诊断标准完全符合,肺功能检测结果FEV1/FVC低于70%,患者及其亲属对研究过程熟知,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机体存在严重残疾的患者,合并心肺功能异常的患者,合并其他严重性疾病患者。本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参照组:年龄38.8-74.6岁,平均(50.67±11.78)岁,男28例,女12例。病程1.5-12.3年,平均(6.49±2.13)年,体重46.3-78.5 kg,平均(63.14±10.28)kg;研讨组:年龄39.3-74.2岁,均龄(51.02±12.26)岁,男27例,女13例。病程1.7-11.8年,平均(6.54±2.36)年,体重45.7-77.9 kg,平均(62.89±10.51)kg。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病程等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比对,未呈现显著差异,P>0.05。
1.2 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均实施氧疗、维持体内的血氧浓度,运用糖皮质激素吸入与支气管扩张剂等常规治疗方式,参照组40例患者进行常规排痰护理,告知其排痰的目的及操作时的注意事项,指导患者行侧卧位,护理人员将手指并拢,手掌背屈,自患者的肺下叶向上、肺上叶向下,自两侧往中间,经气管、支气管方向。此时手腕用力进行有节奏的叩击,可每分钟保持120次,持续3分钟为宜。运用此法让患者咳嗽,排出痰液。研讨组40例患者予以振动排痰护理干预,具体干预措施如下描述:
(1)在进行振动排痰护理干预之前,为患者及其亲属详细讲解排痰对于患者疾病恢复的关键作用以及操作中需注意的事项。操作时首先应当将振动排痰机的速度设置为10-60 GPS,选用合适的叩击头。协助患者行侧卧位,指导患者的身体向前倾,从而将胸廓容积尽量扩大。
(2)护理人员应当一手扶住患者的身体,一手握住叩击头的手柄,保持动作轻柔、缓慢的由外而内、自下向上移动手柄,应当按照右侧-左侧-背部-脊柱-胸骨这一顺序为患者胸背部进行振动排痰。注意移动叩击时的速度不可过快,不可随意移动,特别是对心脏、胃肠等重要脏器的区域应当严格回避。如患者的痰液较多且同时伴有严重性感染,则应适当调整延长振动的时间,从而提升排痰效果。之后再以相同的操作方式用于对侧卧位。排痰之后应当为患者清理口腔的分泌物,并在叩击操作期间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进行观察,一旦发现患者不适则应立刻停止操作。对于痰液较多的患者,可适当增加痰液较多部位的振动时间,同时对其如何用力可进行指导,进一步提升排痰效果。如患者存在胸闷、出汗、发绀、呼吸不畅等表现时,停止叩击,排痰后彻底清理口腔中的痰液。
1.3 观察指标。对于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运动耐受力与生活质量分别通过6分钟步行试验评分量表(于固定的走廊让患者尽快步行,并记录其6分钟所走的距离)与生活质量综合评价GQOLI-74表(包含生理、心理、社会功能与物质生活等项目)进行综合评价。生活质量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越高。
1.4 数据处理。利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中分析本研究的观察指标数据,计量资料(运动耐受力与生活质量)运用标准差(±s)表示,t对组间比较进行检验,P<0.05表明数据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与6分钟步行距离十分接近,数据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与6分钟步行距离均有所提升,相比之下,研讨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与6分钟步行距离较参照组更高,P<0.05,数据间存在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运动耐受力与生活质量的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运动耐受力与生活质量的对比(±s)
组别 阶段 生活质量评分(分)6分钟步行距离(米)参照组 护理前 49.31±9.41 341.24±15.17护理后 54.21±10.47 351.18±18.22研讨组 护理前 49.25±8.38 340.47±15.24护理后 61.71±11.42 400.74±20.28 t 护理前 0.0301 0.2264护理后 3.0616 11.4972 P 护理前 0.9761 0.8214护理后 0.0030 0.0000
如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全球变暖、空气质量下降也进一步造成慢阻肺疾病发病率的上涨[5]。空气异常使得机体中肺泡内的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大量增加,引起肺部炎性反应[6]。临床治疗主要是对患者体内氧饱和度、浓度予以纠正,并预防呼吸酸性中毒[7]。多采用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方式,然而慢阻肺疾病易导致患者咳脓痰、痰量大增、呼吸困难等症状,因此积极进行排痰护理干预很有必要[8]。振动排痰护理干预是通过振动排痰机帮助患者将痰液排出,从而改善患者肺部的血液循环,并缓解其临床症状。可透过皮层、组织与肌肉到细小的支气管、肺泡表面,将黏液栓子松动,促进痰液排出[9]。经振动可扩张患者的支气管来保持呼吸通畅,经叩击让黏液分泌物脱落并促进神经末梢收缩,放松周围的肌肉组织,达到改善临床症状的功效。振动排痰护理还可有效预防血氧饱和度降低以及肺不张等不良反应,同时患者可采取舒适的体位进行治疗,不会影响排痰效果,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相应调节振动强度、频率与持续时间,不易使其产生疲劳,耐受度明显提升。
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与6分钟步行距离均有所提升,相比之下,研讨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与6分钟步行距离较参照组更高,P<0.05,数据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的人工叩背排痰是采用叩击患者前胸、后背来促进气管、支气管及肺泡内的痰液排出,受人为因素制约,力度过大时患者难以承受,过轻则起不到作用。振动排痰法是基于物理定向叩击的原理,振动力穿透皮层、肌肉与组织,更易将附着于肺泡、支气管壁的痰液松动并咳出。
综上所述,振动排痰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运动耐受性和生活质量,并加快疾病的康复速度,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