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翠华,梁雪琼,秦 炜,周素华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500)
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生殖系统疾病,同时也是女性特有疾病。作为良性肿瘤来讲,不会威胁生命安全,但是由于会以月经紊乱、尿频、尿急、阴道异常出血、白带增多等为临床表现[1],导致日常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其中包括全子宫切除术和次全子宫切除术,为了更好的保证患者的卵巢功能,降低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则需要对这两种手术方式进行对比,如下是对比的研究流程。
本次研究对象将从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间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中进行抽取,共计抽取86例,其中43例接受全子宫切除术,其余43例接受此全子宫切除术,并分别命名为参照组与研究组。
参照组:平均年龄为(44.63±3.22)岁,其中最大55岁,最小34岁;平均病程为(2.53±0.45)年,其中最短1年,最长4年。
研究组:平均年龄为(44.54±3.10)岁,其中最大54岁,最小32岁;平均病程为(2.65±0.34)年,其中最短1年,最长5年。
以上资料对比结果显示(P>0.05),无统计学意义。
参照组:全子宫切除术:协助患者取仰卧位,行常规硬膜外麻醉,于腹壁作为切入点,取一切口,逐渐分离相应的组织,并对盆腔进行探查,明确病灶的情况,之后对子宫进行提拉[2],并使用组织钳将圆韧带提起,再使用中弯曲血管钳夹切断距离子宫附着点3cm圆韧带,并做好远端结扎工作;膀胱腹膜折返剪开后,将膀胱推开,剪开阔韧带后叶,并对子宫动静脉、附着周边韧带进行依次的切断和结扎,逐渐的将子宫切除之后进行盆腔腹膜、阴道前壁切口的缝合[3],最终关闭腹腔。
研究组:次全子宫切除术:协助患者取仰卧位,行常规硬膜外麻醉,于腹壁作为切入点,取一切口,逐渐分离相应的组织,并对盆腔进行探查,明确病灶的情况,并对子宫进行夹持,同时沿着宫角方向一直到卵巢韧带的下方,使子宫前腹膜折返处充分的显露出来,之后翻出子宫[4],对两次输卵管组织进行缝合,之后于两侧子宫动脉上行支内侧2cm处切除子宫体向下楔形,逐渐缝合峡部组织、浆肌层,最后逐层关闭腹腔。
卵巢功能:分别与术后3个月以及术后6个月对两组患者的雌二醇水平、卵泡雌激素与促黄体激素水平进行评估。
并发症发生率:皮下气肿、下肢静脉血栓以及阴道感染。
采取SPSS25.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文研究所得数据,计数资料接受卡方检验处理,并通过例数(百分比)进行表示,计量资料接受t检验处理,并通过(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当统计出的结果显示(P<0.05),即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如下表一所示,研究组术后3个月以及6个月的雌二醇水平、卵泡雌激素与促黄体激素水平均优于参照组,对比结果均显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卵巢功能(±s)
表1 卵巢功能(±s)
时间 组别 n 雌二醇水平(pmol/ml) 卵泡雌激素(U/L) 促黄体激素水平(U/L)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研究组 43 172.29±19.32 12.50±2.19 9.55±2.40参照组 43 158.33±18.31 15.47±2.84 14.68±3.36 t 3.439 5.431 8.147 P 0.001 0.000 0.000研究组 43 243.63±38.98 7.35±1.37 7.17±1.24参照组 43 209.22±35.67 12.20±2.47 10.47±2.38 t 4.027 11.260 8.063 P 0.000 0.000 0.000
如下表二所示,研究组发生率较低(2.33%),参照组相对较高(16.28%),结果显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并发症发生率n(%)
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致病因素较多,尚未确定,可能与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有关。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程度的发展不同,患者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疼痛、阴道流血、腹部肿块、白带增多等,甚至出现尿频、尿急等情况,对患者的身心以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5]。由于该疾病难以用药物进行控制,所以临床上多采用子宫切除手术进行治疗。有研究学者指出,全子宫切除术(也就是临床上传统的手术方式)会较大的增加手术的范围,是指将子宫全部切除,以降低疾病的复发率,但是在该手术方式下,女性的卵巢功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同时也改变了阴道的解剖结构,影响性生活,对于女性来讲,无疑是增加了身心的不适感,而次全子宫切除术是指部分切除子宫组织[6],对卵巢功能的影响尚小,并且可以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减少手术的实施范围,降低术后的并发症,而本文的研究结果同这位研究学者的相一致。
综上所述,子宫肌瘤患者行次全子宫切除术可以降低对卵巢的功能,促进患者的病情改善,并且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