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无废,“塑”战速决

2021-01-21 09:03:34
至爱 2021年1期
关键词:限塑塑令购物袋

2020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一方面因疫情等宏观因素导致的经济下行压力,全社会要大力振兴经济;另一方面基于生态文明的国家战略,社会发展又要努力达到经济与环境的更可持续。随着垃圾分类等生态保护工作在全国重点城市大力普及,公众越来越关注塑料垃圾议题。当前人类陷入到被塑料垃圾裹挟的经济发展模式中。针对塑料污染蔓延的趋势,如何减塑限塑成为必须直面的新时代命 题。

2007年发布、2008年实施的“第一版限塑令”执行已逾10年,限制购物袋等一次性塑料用品在全社会已有广泛共识。但近年来随着电商、快递、外卖的发展,塑料包装、一次性餐盒等消耗量进一步上升,而公众的生活习惯也进一步导致塑料垃圾激增,即便回炉再造的塑料碎片,有一大半也很快因为一次性使用习惯而再次沦为垃圾。

在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下,升维的更严的“新版限塑令”于2020年出台。限塑新政旨在“禁限一批、替代循环一批、规范一批”:“禁限一批”主要是针对使用量大、泄露风险高、再利用价值低、难以回收或清理的塑料制品;“替代循环一批”是考虑到公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随着市场上可替代产品日益丰富,部分塑料制品的使用场景和环节可以有条件地实现替代;“规范一批”是进一步规范塑料制品的使用及塑料废弃物分类回收、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结合上海市当下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方案,我从下述几个方面补充一些观点:

1 绿色生活方式,少使用不使用

根据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知,2021年1月1日起,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餐饮打包外卖服务以及各类展会活动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对比上一轮限塑令,对购物袋的限制也更进了一步,由于不能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袋,相信新令会直接倒逼商户经营成本的增加,也会令消费者为索取包装袋付出更多代价。

上一轮限塑令禁止超薄塑料购物袋的政策目标没有完全实现,有偿使用塑料袋也在实践中走样。公众虽然无法肆意领取塑料购物袋,但接受并适应支付几毛钱购买塑料购物袋后,商超通过销售塑料购物袋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利益。同时在超市生鲜区公众也可以不加限制地领取塑料袋装蔬果,在农贸市场买一次菜随手拿5个塑料袋的现象也比比皆是。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面包点心店、奶茶饮品店、快餐连锁店等,只要打包食品饮料,服务员几乎毫不迟疑就奉送上数个塑料袋。

基于过往限塑令的效果,笔者还有一定的担心,消费者逐步习惯了花钱购买可降解塑料袋,固然比不可降解塑料袋对环境保护有所裨益,但终究是用一袋换另一袋,未来会不会出现一些新的困扰问题呢?我想还是要大力倡导公众践行少使用、不使用的绿色生活方式,社会普世价值观的形成才能真正根治顽疾,这也是更彻底的限塑追求。

2 绿色生产方式,少生产不生产

2020年除了限塑新政,“固废法”也进行了第二次修订,规定国家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垃圾产生者负有源头减量分类的义务。对于塑料垃圾产生者而言,特别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生产企业,新版限塑令进一步强化了对相关生产端的源头治理。

目前行业中添加塑料微粒非常泛滥,如洗涤剂、化妆品等,无法降解的细小塑料颗粒会进入山林湖泊、土壤乃至大气环境,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新限塑令可谓及时雨,要求到2020年底,禁止日化企业生产含有塑料微粒的日化用品。到2022年底,含塑料微粒的日化产品将全面禁止销售。对照发达国家,美国于2017年7月禁止在化妆品和洗护用品中使用微塑料;英国于2018年1月宣布禁止在磨洁肤膏、牙膏和沐浴露等产品中添加塑料微粒。

除了含塑料微粒的日化产品,新政也涵盖了过去几年广受关注的塑料品类:不可降解塑料袋、农用地膜、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乐见新限塑令推动关键品类少生产甚至不生产,让绿色生产方式真正成为行业主流价值观。

3 绿色减塑经济,仍然任重道远

曾经有产品以“一年销售的杯具可以绕地球赤道多少圈”来作为广告语,如果无视对应造成的污染,相信在倡导生态文明时代将不值得称 道。

上述产品是公开广告宣传,其实也是我们今天生活的真实现状。“双十一”网络购物节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生活的缩影,从上一轮限塑令起,10年间销量屡创新高,仅2020年“双十一”期间,几家主流电商平台公布的总销售额已攀升至7000多亿元,背后与日俱增的快递包装使用量也是破纪录的。据国家邮政局的监测数据,仅11月11日当日就高达6.75亿件,1至11日期间总快递量接近40亿件。而据绿色和平等3家环保组织2019年所发报告,快递业2018年消耗胶带总长度超398亿米,与短短3年前相比就增长了1倍,可缠绕地球近1000圈。

一方面日益产生惊人的塑料污染,另一方面末端回收却不尽如人意。目前的塑料包装,能回收的多为聚酯瓶、塑料桶等较大的容器类,而小型的塑料制品、塑料布、薄膜袋、发泡制品则回收较少。

当仅以“值钱”与否来衡量时,本可以再利用的塑料可回收物,也会沦为低附加值可回收物甚至是干垃圾。笔者今夏就做了一回调研,比如废旧拖鞋,社区一线回收从业人员普遍不愿意回收,街镇级废品交投站点也不愿意回收。中心城区两网融合站点在资源回收上仍有不小的努力空间,未来仍任重而道远。

上海市强制立法实施垃圾分类已经一年多了,新限塑令能否如垃圾分类施行前夕那样引发一轮民众灵魂拷问的热潮?希望这是一个新契机,形成全社会思考如何促进限塑减塑的氛围,深入探索塑料废弃物更好地物尽其用。让我们拭目以待。

对于如何限塑,欢迎读者朋友与我分享您的思考与困惑,微博搜索“@孔令韬”。

猜你喜欢
限塑塑令购物袋
“限塑令”沦为“卖塑令”
东西南北(2017年15期)2017-10-11 18:41:23
“限塑令”为什么变成废纸一张
“限塑令”之尴尬,如何化解
当代大学生塑料袋使用情况调查
“限塑”七年,争议再起
绿色中国·B(2016年2期)2016-12-29 19:30:51
头大
幸福家庭(2016年12期)2016-12-22 19:26:28
塑料袋漫天飞扬,限塑路任重道远(一)
山东青年(2016年9期)2016-12-08 17:19:27
限塑令实施7年名存实亡 有超市靠卖塑料袋年赚千万
老人连续使用一塑料购物袋长达34年
奥秘(2016年4期)2016-04-21 17:49:33
从“限塑”到“弃塑”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