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家胤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的满足。而博物馆作为一个地区重要的文化传播基地,承担着重要的保存历史文物,传播当地历史文化的场所,近年来被人们广泛重视。而在博物馆进行考古文物的展览中,为更好的提升人们对于考古文物的认知,需做好相关阐释工作,将文物相关内容展示在观众面前。对于博物馆来说,需在展览中引入阐释手段,做好陈列展览工作,来更好的表达文物内涵。
关键词:博物馆;展览;考古文物;阐释
引言:传统博物馆在开展考古文物的展览过程中,在陈列展示上以简单描述文物信息为主,观众需具备一定的文物知识以及历史背景知识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物背后的深刻内涵。而随着我国大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物的重要性也不断凸显出来。对于博物馆来说,需在陈列展览的过程中加大对文物的阐释力度,才能更好的传播文物真正价值。本文分析博物馆展览中常见的考古文物阐释模式,并提出博物馆展览中考古文物提升阐释效果的相关策略,以期为今后博物馆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博物馆展览中常见的考古文物阐释模式
(一)主题性阐释
在文物展览的过程中,博物馆通常会在文物旁边设置相关标语,将文物的相关信息进行标注,便于观众理解文物内涵。而在新时期,由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文物在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凸显出来。对于博物馆来说,更应积极转变传统思想,将对文物表面的讲述拓展为对文物深刻内涵的阐释,来提升观众的认知程度。在当下,博物馆在展览中对于考古文物的阐释方式中,主题阐释最为常见,其将主题内容较为一致的文物进行统一整合展览,如古代文明陈列展览、政治发展展覽等,可将馆藏文物根据主题内容进行整合,将历史发展中出现的各类事件借助文物的形式来进行表达,可帮助观众快速理解文物内涵,叙事性和故事性均极强[1]。
但主题性阐释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尽管主题性阐释还是以解读文物为目的,但由于为了契合主题,很多重要内容无法完全展示出来,这也是主题性阐释最为常见的局限性。因此,对于博物馆来说,为克服该问题,需在展览中做好主次工作,将文物的多元化内容进行合理展现,来提升文物阐释效果。
(二)宏观叙事
由于主题性阐释局限性较为明显,因此,博物馆以及相关文物界人士也在不断探索全新的文物阐释模式,来提升阐释效果,最大限度的传播文物的积极作用和重要价值。在这其中,宏观叙事模式开始被运用到文物阐释中,极大的提升了文物阐释效果。在宏观叙事中,对文物进行了深度阐释,如出土地以及时代等,更对文物的各项要素如形态用途等也进行了阐释,更将阐释的内容拓展到文物所处历史背景以及文物所体现出的当时社会风貌等。这种以物叙事的方式可深度展现文物的相关信息,对于提升人们的认知程度可起到重要作用[2]。
但宏观叙事方式局限性也较为明显,其尽管深度展示了文物内涵,但由于缺乏文物与文物之间的联系,使得观众无法将同一时期的文物进行全面整合,更使得观众对于展览主题产生困惑,整体感不强。并且由于宏观叙事模式使得每个文物之间的阐释模式十分统一,表达形式上也较为固定,很容易使得观众出现审美疲劳。
(三)主题与文物并重
在文物阐释中,主题阐释与宏观叙事尽管在阐释上各有各的优势,但局限性也较为明显,因此,相关文物部门依旧在探索更为完善的文物阐释模式。其中,主题与文物并重的模式开始被引入到文物阐释中,其有效结合了主题阐释与宏观阐释的优势,不仅突出文物重点,更使得观众在文物关联性阐释中更好的提升对展览主题的认知程度。这种利用文物对历史进行重新建构,并结合重点阐释的方式可有效兼顾了主题阐释和文物解读。但由于其出现时间较晚,相关经验欠缺,该发展模式尚不成熟,需在今后的发展中加大对其研究力度,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积极作用[3]。
二、博物馆展览中考古文物提升阐释效果的相关策略
(一)提升对描述性阐释的重视程度
无论是主题性阐释,还是宏观叙事模式,以及主题与文物并重的阐释模式,在文物解读上都有着其优势作用,也同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其在适用范围上也存在较大问题。以主题式阐释为例,其更适用于展览时间较长,文物种类较多的展览;宏观叙事模式更适用于特殊展览模式,如精品文物展等。尽管主题与文物并重模式适用范围较为广泛,但在实际工作中其受限较多,如场地面积、展品类型等。因此,可提升对描述性阐释的重视程度,对文物进行介绍,可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进行描述,提升观众认知的同时更营造出轻松氛围,提升观众观感[4]。
(二)做好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
在博物馆展览考古文物的阐释中,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工作也占据关键地位,梁海的陈列展览方式可有效提升文物阐释效果,提升观众的认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在设计陈列时,需注意将设计重点放在文物的展出上,力求保证展出的文物贴合博物馆自身主题,更要注意博物馆整个空间布局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相符合。除此之外,在陈列文物时,需按照时间发展顺序来进行摆放,使展品与陈列空间之间有逻辑可依,构成一个完整的布局,使得观众可以提升观看的顺序性,更好的对文物发展以及展览主题进行连接[5]。
结语:在博物馆展览考古文物的过程中,做好文物阐释工作可有效提升观众对文物的认知程度,促使文物的价值可以得到更好的弘扬,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文物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在阐释模式上要求较高,传统阐释模式很难完全概括文物内涵。因此,相关部门以及博物馆需提升重视程度,加大描述性阐释力度,更要做好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工作,促使文物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倪翀.博物馆展览中文物阐释的多维视角——以"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展为例[J].博物院,2020(6):92-96.
[2]陈曦,蔡明.阐释学视角下秦汉史的中西解读对比研究——以大都会与国博“秦汉文明”展为例[J].东南文化,2020(5):173-179.
[3]毛若寒.观众阐释的藏品研究——澳大利亚藏品意义阐释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借鉴[J].东南文化,2019(3):97-103.
[4]刘玉珠.文物走出去:向世界阐释中国,助世界认知中国[J].中国政协,2019(10):48-49.
[5]刘临安,王菲.基于ICOMOS理论指导下展示与阐释策略研究——以重庆石宝寨建筑遗产保护规划项目为例[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3(4):82-86.57BA3E12-9874-42DC-8917-AA60F86E9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