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明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外作业;优化策略
数学课外作业的布置,作为学生除接受学校教育之外自我提升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是教育研究者十分值得探讨的课题。而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外作业的相关优化策略对于青少年数学教育研究更是具有非凡意义。然而目前的相关教育状况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将相关教育现状和与之相对的相关优化策略统一分为三点,展开详细论述。
一、当前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外作业布置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布置具有强制性
目前的小学中年级数学教育情况表明,现在的小学中年级数学教育仍然采用的是強制性的家庭作业布置方式。教师以给学生硬性发布任务的形式,强制要求所有学生统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指定数额,指定水准的书本作业内容。将所有学生强硬地放在同一水平线上完成等额作业,实质上阻碍了学生的个体性学习发展,降低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使得即使“很好的”完成数学家庭作业,也对数学学习发展只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作业布置缺乏实践性
目前的小学中年级教育仍然绝大部分只注重书本的理论知识,很多学生逐渐变成“数学考试机器”——只知道利用由A能得出B的原理依据可以得到习题答案,却不能运用由A能得出B的数学原理处理生活中出现的相关数学问题。
(三)作业布置形式单一
目前的小学中年级数学家庭作业仍然是以学生自己在家完成作业后直接统一上交的布置形式为主,这种单一的作业布置方式使学生缺乏与同学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机会与空间,不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发散与将来学术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
二、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外作业的相关优化策略
(一)培养发散思维,锻炼思考能力
小学中年级数学教育之所以要布置家庭作业是希望学生在除去学校教育之外的课余时间里不只是单纯巩固学校所学的基础知识,更要着力改善学生的思维习惯,这对于促使学生通过家庭作业练习最终能够达到用数学思维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强制性的要求规定不只不能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反而可能达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学习压力过大又找不到解决办法,使学生极易产生厌学情绪。对于作业布置,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锻炼思考能力为出发点减少其强制性含量,制造更多的弹性空间。一方面,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作业内容进行适量的增减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将书本作业转化成习题作业,不根据习题做对了多少做出作业的分数评判,让学生意识到数学这门科目不是“一潭死水”,学会自己寻找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发散自己的思维寻求解决办法。举个例子,学生算术能力十分强,但空间想象能力较弱,教师就可以在一方面,针对算术专项上的家庭作业进行适量删减,多安排一些与数学空间相关的数学练习;另一方面,给学生分配与数学空间相关的小课题作业,比如,针对数学空间的错题总结,分析自己错在了哪里,为什么会错,是出于粗心大意还是概念混淆,数学空间知识板块中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自己觉着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解决问题等等,写出一个小分析报告,最后交给教师并与教师进行沟通,通过教师指导对相关数学空间的遗漏问题进行修改;教师也可以通过沟通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与内心所想,以此为基础对下一次的作业安排进行适当调整。
(二)走进现实生活,增强动手能力
针对不同学生的数学短板,增加数学与生活结合的灵活课题,目的是让学生从单纯的书本中跳脱出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真正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所在,并且促使学生意识到数学不是书本上所写的枯燥数字那么简单,而是源于生活,并且用于生活的。教师可布置数学空间知识与生活相关的课题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取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客观问题,成为新时代社会中的数学人才。
(三)加强组织活动,增强团队意识
在作业布置的过程中,增加组织活动,可以改善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单一作战”模式 ,冲破目前小学中年级数学作业布置的单一局面。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建立学习小组,共同完成课题作业。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号召学生组建不同的数学兴趣小组。例如,将对奥数感兴趣的同学号召起来组建“奥数小组”,集合对空间几何感兴趣的同学组建“空间集合小组”等,为学生们搭建数学交流平台,潜在提高了学生在未来的学术交流能力,并且在志趣相投的朋友交换数学信息与互相激励的过程中,推动学生在自己的数学兴趣领域上有更令人惊喜的突破。
三、结语
通过关于对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外作业布置的探讨与归纳,可以让更多的教育研究者对目前作业布置存在的问题有更加清晰明确的认知,而对于针对数学课外作业布置的教育优化策略有更加开放明朗的解决思路。相信经过教育研究者的不断努力,可以为新时代培养出更多的数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金丽.浅析布置小学教学有效性作业的实现途径[J].学周刊,2020(13):23.
[2]吕生同.优化作业设计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J].读写写(教育教学刊),2015(3):32.
[3]罗芳婷,陈上仁.农村小学数学作业的问题,原因和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4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