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
关键词:小学体育;田径教学;趣味策略
趣味田径改革,最重要的是让田径教学的形式和田径运动的内容充满趣味性。老师通过依据当代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和心理发展规律进行田径教学的设计,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配合老师的教学安排,并让田径运动的难度适宜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和生理特征。小学体育中开设田径教学,是新时期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质培养的基础,也是学生身心健康的基本保证,让学生可以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身体锻炼,在锻炼中实现全面发展。
一、克服畏难心理,趣味田径教学
对新事物具有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小学阶段学生心理上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田径运动对于小学生而言既陌生又熟悉,既具有熟悉感又具有神秘性。传统时期老师往往通过单纯的体能训练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田径教学,这样的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消磨学生对田径的好奇心,甚至让他们产生畏惧的心理。因此,老师需要对教学的侧重进行改变,让田径教学充满趣味性。比如,老师可以在进行“蛙跳”训练的时候,让学生以青蛙跳的方式一边跳一边“呱”,这样报数的方式来进行蛙跳比赛,其中次数和时间最少的学生获得胜利。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对田径训练的畏惧心理得到有效分解,从而实现田径训练的高效、高质开展。
二、优化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热情
學生对田径项目学习无法产生兴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教学方式的一成不变。这样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正在逐渐消耗学生对田径的热情和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对老师的体育教学产生严重的阻碍。创新小学田径教学的形式,已经成为新时期体育教学改革的客观需要。因此,老师必须要认识到现阶段田径教学在形式上的局限性,以趣味化的方式让教学形式焕然一新。比如,在进行仰卧起坐的教学时,老师可以将其美名为“鲤鱼打挺”,然后将学生等量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们都像鲤鱼一样,一个接一个的进行接力打挺游戏,哪一个组在一分钟内接力打挺的次数最多、最标准,就能够成为冠军组,同时小组内部打挺次数最多最标准的学生还能够成为冠军组的冠军。老师这样充满趣味性的田径项目教学方式,能够因其自身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来激发学生从乐于参与,到爱上体育,对体育运动表示出极大的参与兴趣,并对老师的教学工作表现出大力的支持,让学生能够在运动中得到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不断发展和提升。
三、创新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参与
小学阶段,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正处于发展的黄金阶段,尤其是在六年级,作为小学和初中过渡的关键阶段,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体魄和科学的运动理念,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和学习奠定稳固的基础保证。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发展和需求已经步入了新的阶段,老师为了能够适应学生的客观需求,则必须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丰富和充实,通过将练习与训练进行田径运动教学的融合开展,让学生的兴趣和参与都得到良好的激发。比如,老师在进行短跑训练的时候,老师可以开展“捉兔子”活动,让学生在规定的路线上进行你追我赶式快速逃跑,被抓到的学生则成为“兔子”。在学生开始活动之前,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短跑姿势和规则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在规范动作的基础上进行活动,从而让学生更好更快的学习到运动的技巧和知识,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运动的魅力。
四、开展竞技比赛,快乐体育运动
田径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竞赛性质,而对于小学六年级阶段的学生而言,如何在好胜心的驱使下积极地参与比赛,同时又保证自身的安全,则成为老师需要考虑的内容。老师通过对竞技项目进行趣味优化,让项目既能具有趣味化,又能避免学生运动中受到伤害。比如,学生在全面了解跨栏的规范动作和规则之后,老师可以借用鸣枪等相关器材设备,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跨栏运动比赛情境中去,从而能够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进行跨栏比赛,并在比赛的过程中实现跨栏技术和比赛战术的灵活运用,从而让学生能够建立起正确的体育运动概念,让他们的体育项目学习越来越系统化、规模化,让学生的体育学习成螺旋式的上升,逐渐形成终身运动的科学运动理念。
五、结语
体育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方式之一,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老师通过实现小学学生身心发展客观要求、学生当下学习习惯和体育趣味教学三者的有效融合,能够让学生在参与田径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学习兴趣的充分调动,和主观能动性的充分激发,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更好的情绪带领下全面的掌握田径运动的技能技术,为今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正确运动理念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苏玲.小学长跑教学的实践意义和方法[J].田径,2021(10):81-82.
[2]程志.结合体质指标、构建健康身心——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视角出发的小学田径教学创新思维[J].田径,2021(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