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琴
电子图谱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传统图谱的特点,将书面图谱转化为动态视觉符号的集合。电子图谱以其独特的优势将幼儿带入所创设的情境中,又能通过同画面的对比,激发幼儿兴趣,便于幼儿理解和掌握。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上,电子图谱给予了幼儿更多的空间和更广阔的舞台,使幼儿可以尽情感受,尽情发挥。因此,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电子图谱作为一类重要的教育资源被广泛应用。
幼儿对事物的认知主要是通过感知觉来识别记忆,尤其是对音乐的理解,习惯于通过倾听音乐而直接性地感受音乐带来的乐趣,进而能够更好地思考,留下深刻印象。在电子图谱的辅助下,可以为幼儿创设生动的情境,幼儿可以结合情境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和含义,能够融入其中,感同身受,强化对歌曲的理解。
例如音乐活动“劳动最光荣”,在电子图谱的引导下,幼儿走进了大森林,“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进来,勤劳的大公鸡醒了,它最先发现了阳光的到来。接着,它用响亮的歌喉,唱着动听的音乐,小动物们在歌声中都醒了过来……”情境式电子图谱将幼儿引入到美妙、欢乐的情境之中,幼儿一边听着歌曲,一边自由跟唱,身体也在跟着旋律悦动,仿佛置身于劳动场景中,能够切身感受到小动物们在劳动过程中的欢快与喜悦。一首歌曲结束了,幼儿不仅能够尝试着简单地哼唱歌曲,还能感受到歌曲主题的真正意义,认识到劳动能够带来快乐,劳动很光荣,是会让大家赞扬的事情。凭借着对歌曲的感受,幼儿理解了主题,也产生了自主劳动的意识,将乐与学充分融合到一起,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情境式图谱应用非常广泛,其灵活多变,不仅可以成为某个活动的场景,也可以作为一系列活动的场景穿插,在设置情境的同时,也让幼儿的音乐活动变得更加生动。幼儿教师可以和幼儿一同游戏、一同感受,幼儿也能在活动的同时不知不觉间将歌曲理解记忆。
幼儿对事物的学习主要依靠视觉传递和记忆信息,对比式图谱是电子图谱的另一个具有特征性的图谱形式,能通过信息技术移动、拖拽、多窗口化进行,让两个甚至多个相似事物同时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幼儿则可以通过进行视觉上的比较,自主性地辨别和区分、理解和记忆,从而更好地融入音乐游戏中,探究节奏、节拍、语气、语调等抽象要素。
比如音乐活动“小鸡宝宝真可爱”,随着音乐《母鸡孵蛋》响起,教师与幼儿随着音乐开始律动。接着,教师将歌曲《小白鹅》的图谱和《母鸡孵蛋》的图谱同时放在一个画面上,幼儿自己观察与比较。在比较中,幼儿能够发现图谱的长短不一样,节奏也不一样。有的幼儿甚至可以分别哼唱它们的节奏。比较中,有的幼儿用身体拍打着节奏,学着小母鸡和小白鹅走路的动作,有的幼儿甚至组合在一起,相互配合着,边游戏边学歌曲,将节奏、语气等抽象要素记忆深刻。整个过程中,教师都在观察幼儿的表现,适时地播放幼儿喜欢的音乐和节奏,满足幼儿喜欢重复播放、表演等需求,让幼儿不仅能够喜欢上音乐,更能对音乐产生独特的想法和感受,为之后的深入活动奠定基础。
幼儿音乐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的音乐意识,能够启迪幼儿的音乐思维,让幼儿在自主感受的同时对音乐有自己的看法。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对比观察时,要鼓励幼儿大胆说出想法,尊重幼儿的各种奇思妙想,还给幼儿本真童趣。
想象式图谱能给幼儿更多的提示,帮助幼儿想象出相关联的内容,在活动的同时认真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创作新的作品。想象式图谱给予幼儿更加广阔的空间,使幼儿可以自己创作歌词、编排动作,也可以通过相互合作来将歌曲演绎出来。借助想象式图谱,幼儿在游戏中更占据主动权,能够大胆创编出一些有趣的动作,培养发散思维,从而使音乐游戏更加丰富多彩。
如音乐游戏“打倒大灰狼”,随着《小红帽》音乐响起,在电子图谱的提示下,幼儿随着歌曲一边寻找合适的工具,一边创编表演动作。小红帽走在小路上时,有的幼兒用绳子和盒子做了“小筐”,前后摇摆往前走,有的幼儿用积木当成石头,用来“打倒”大灰狼。在扮演大灰狼时,幼儿还会抬起小手,做出张牙舞爪的动作,表情也十分丰富。歌曲不仅成为了幼儿活动的辅助,更是幼儿想象力提升的助推剂。幼儿会为自己的创编而感受到快乐,会在活动结束的时候仍然想要继续游戏。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回到家里继续进行创作,并且录制视频在班级群中播放,给幼儿更多的展示空间。
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幼儿教育正在朝着丰富多彩、深化培养的方向发展。对于幼儿音乐教育而言,电子图谱与幼儿音乐游戏的有效融合,一方面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理解、思考,另一方面也能辅助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创作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对于幼儿的表现力、感受力、创造力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让幼儿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在快乐的同时享受着游戏过程,拥有一个健康、充满乐趣的童年。
(责任编辑:张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