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伟红
审美素养是个体在审美经验基础上积累起来的审美素质涵养,主要包括审美意识、审美知识和审美能力等要素。而审美能力包含审美感知、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等关键能力,是审美素养的核心。3—6岁的幼儿正处于审美敏感期,这一时期个体具有简单的审美愿望、审美倾向和审美体验,审美心理已初步发展,是进行审美教育、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启蒙阶段。
绘本作为幼儿的“人生第一书”,以其丰富深刻的内涵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幼儿建构精神世界,发展多元智能。在幼儿园以传统文化绘本为媒介开展多样化阅读教学活动,可以让幼儿阅读精彩的故事,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和培育优秀道德品质,还能让幼儿在“与美相遇”过程中得到“真善美”的滋养,感知、欣赏其中富含的中国元素之文化美、文学美和艺术美,有效促进其审美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涵育幼儿审美素养是幼儿园传统文化绘本阅读活动的应有之义和应尽之责。
幼儿园传统文化绘本阅读教学是以美育人的重要路径。传统文化绘本阅读活动应以情感为切入点,自然地确立培养幼儿持续的艺术情趣、提升审美感知能力、发展幼儿审美想象与创造力的课程目标。审美情趣是促进幼儿在传统文化绘本中感受文化之美、文学之美和艺术之美的催化剂;审美感受是审美表达、创造的前提,其核心是审美感知,教师应让幼儿仔细观察、自由地穿行于图文并茂的传统文化森林中,从中获取丰富的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美的想象和创造则源于幼儿内在的自足,在让传统文化联系幼儿生活经验的同时,要将幼儿的审美想象、表达和创造与实践相结合,把幼儿对美的接收与欣赏能力转化为对美的鉴别、表达与创造能力。
传统文化绘本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教师要从美学视角,以兼具文化美、文学美、艺术美的高标准,选择适合幼儿年龄与心理特点的传统文化绘本,架起一座座儿童文化、文学、艺术启蒙的七彩桥梁,让幼儿真正与美相遇。
1.节庆节日绘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节庆节日绘本传承体现了华夏儿女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蕴含着厚重的历史与人文情怀,拥有丰富的文化和精神内核。教师可充分挖掘绘本中的节庆节日文化资源,引导幼儿了解、学习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道德伦理、行为规范和生命智慧,理解其中所凝聚的中国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积极向往和执著追求。
2.神话传说绘本,体现中华民族精神
神话传说绘本为幼儿呈现了一个立体鲜活、奥妙有趣、古老而年轻的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汇聚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无数经典元素,形成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身上特有的文化气质。如《盘古开天辟地》,教师可通过“盘古把自己的身体变成了什么”引发幼儿理解“顶天立地男子汉”的来历,感受中华民族的奉献精神。
3.英雄人物绘本,倡导爱国主义情感
英雄人物绘本能让幼儿铭记历史,崇尚英雄,产生激励人生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给幼儿带来有益的体验、人生的榜样和成长的动力。
传统文化绘本阅读活动过程,就是把审美目标和绘本内容实践化的过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创造性地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灵活选择开放、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与欣赏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1.引領观察欣赏:推进幼儿与美的联结
幼儿的感知觉以无意注意为主,但表现出明显的视觉偏好。因此,幼儿绘本阅读首要是“看图”。教师要善于引领、指导幼儿运用多样化的观察方法,通过“点睛”“吸睛”,推进幼儿与美的联结,促进幼儿接收、欣赏传统文化绘本图画之美,从中获取丰富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趣。
一是呈现局部。如阅读《小老鼠又上灯台喽》,教师只呈现了如“错错错”“喵喵喵”“汪汪汪”等局部特征,配合中国传统剪纸风格的画面,带给幼儿耳目一新的审美感知和始料不及的故事发展。二是放大细节。如在《蓝花坊》中突出“美丽雅致的苗族蓝调蜡染”,引导幼儿观察色彩与图案的变化,从中感知苗族服饰特点和精湛技艺之美。三是借卷轴推测。卷轴的形式是非常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特别适合中国古典文学类的绘本阅读。如《清明上河图》《北京 中轴线上的城市》等,随着卷轴一点点打开,绘本内容慢慢铺开,充分吸引、调动了幼儿的注意力。
2.启发比较与想象:实现幼儿审美经验建构
传统文化绘本阅读教学应该启发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知觉,进行比较、联想、想象等审美活动,以不断丰富审美认知与经验。
一是调动多种感官知觉,运用联觉思维,促进审美经验建构。中华传统文化绘本的色彩具有浓郁的中国风,如有红黑对比的剪纸风格,有色彩浓郁的农民画,有清新淡雅的江南水乡画,还有以黑白为基调的线描画……不同的色彩搭配方式,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教师可引导幼儿说一说,绘本上的颜色带来的第一视觉感受是什么?这样的颜色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搭配好在哪里?看完了绘本,让幼儿闭眼遐思,脑海中会出现哪些独特的图像色彩?你好像听到什么,或者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如果让你来画一画,你会选用什么样的色彩搭配表达故事?这种多感官知觉及联觉活动,可以强化传统文化绘本的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促进幼儿审美认知与审美经验的建构。二是巧用“留白”艺术,创设适宜情境,拓展审美想象空间。中华传统艺术有以“少”胜“多”、以“无”衬“有”、虚实相生、知白守墨的表现形式,很多中华传统文化绘本就运用了“留白”的艺术形式。绘本阅读完后,教师可与幼儿一起制作图谱卡,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理解创编不同的故事情节或者结局,表达出富有个性的文学艺术审美畅想。当文字和语言不足以表达绘本的意蕴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动画、音乐等多媒体来渲染氛围,创设相得益彰的情境,立体呈现绘本故事内容。
3.支持表达与创造:促进幼儿审美能力转化
为了转化提升幼儿审美表达与审美创造能力,教师通过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多渠道、多途径支持幼儿审美表达和审美创造能力发展。
一是开展儿歌创编。中华古典文字讲究音律感,在传统文化绘本中,文字对称、语句押韵、句式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使绘本阅读更加生动有趣,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审美创造。比如《老鼠嫁女儿》,“哩哩啦、哩哩啦,敲锣鼓、吹喇叭……”语句简化押韵,生活化的词语便于幼儿理解。经过前半部分的阅读铺垫,教师可引导幼儿进行后半部分的创编——老鼠爸爸去找大风,大风怎么说,老鼠爸爸去找围墙,围墙怎么说,激发幼儿的创造性表达。二是组织绘画游戏,即借助传统文化绘本中丰富的美术元素,开展多种形式的绘画游戏。如绘本《会说话的手》,幼儿从绘本中了解了生活中的手势表达,教师便提炼“以影为墨”的艺术元素,设计了大班幼儿美术活动“好玩的影子”,幼儿通过各种影子的添画改造,创作出富有艺术想象的新形象,表现出天马行空的艺术创作能力,提升幼儿的审美表现能力。三是支持绘本表演。传统文化绘本表演游戏,综合运用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能唤醒幼儿与生俱来的体验表达美、探究创造美的精神。如《老鼠嫁女儿》绘本表演,可以通过三个维度来促进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审美表现,即以角色表演提升幼儿审美表现的敏锐性、以舞美设计提升幼儿审美表现的创造性和以同伴协作提升幼儿审美表现的丰富性。通过表演游戏巩固幼儿绘本阅读中的审美体验,拓宽审美表达途径。
传统文化绘本阅读开启了幼儿审美素养发展的又一扇门。在中华经典传统文化绘本阅读中,幼儿完全可以充满情趣地欣赏、思考、体验、想象和创造。教师应利用好传统文化绘本这一媒介,充分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绘本阅读的审美教育功能与价值,为每个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张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