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有关时空观念在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方式分析

2021-01-20 07:14:36郑乃铭
教育界·A 2021年12期
关键词:时空观念教学问题培养策略

郑乃铭

【摘要】脱离了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学生就无法系统地、清晰地学习历史知识,无法看到历史发展的潮流,更无法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领会唯物史观;没有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时间观念以及历朝历代疆域的概念,学生就无法形成家国情怀。文章认为分析与研究时空观念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时空观念;教学问题;培养策略;核心素养

一、前言

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各国文化互相深入交融,信息知识获取渠道增多、获取速度加快的形势,世界各国都在探索能够适应当前形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我国也不例外。

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为了让学生具备应对当前社会变化的能力。其中,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是学习历史学科所必备的知识,对其他核心素养的培养影响颇深。

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第九课“两宋的政治与军事”为例,深入分析教学内容,通过对这一课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来思考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方式。

二、历史时空观念的概念分析

(一)时间概念

哲学上,时间是抽象概念,表示事物的生灭排列。其内涵是无尽向前,其外延是一切事件过程长短和发生顺序的度量。

物理学上,时间是一个抽象概念,包括秒、分、月、年等人们发明的一个个方便记录时间的单位。但时间本身是不存在的,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提出“时”是对物质运动过程的描述,不能把时间、空间、物质三者分开解释。

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时间是串联所有知识的“脊椎”,没有了时间这条主轴,那么所讲授的知识便是一盘散沙,是单独的、不成体系的。面对没有时间主轴的知识,学生无法从中分析出历史发展的脉络,只能看到零散的历史史实,这样的知识无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空间概念

空间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客观存在形式,两者密不可分。

空间是物体存在、运动(有限或无限)的场所,即三维区域,又称“三维空间”。

从物理意义上说,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必定发生在特定的空间之中,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有一定的规模和历史位置,社会上所发生的一切事件都处于一定的地理环境中。

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如果脱离了空间地理去讲解历史事件会让知识变得空洞,无法让学生对所讲知识产生深刻的认识,也无法看清历史事件的走向,让学生看整个历史事件犹如雾里看花,觉得空洞且不透彻。

(三)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对史实进行准确的分析。

三、分析时空观念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对近年来高考试题的分析

近年来,高考试题对于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愈加频繁、细致。如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中的选择题,第1、3、8、6、11题中均有考查。如第3题:

(4分)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这道题就考查学生对于“经济重心南移”这一历史现象的时间观念。经济重心何时南移,何时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各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程度如何?对这些知识的把握程度影响着学生能否为这道题找到正确答案。

历年高考对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次数居高不下,如2018年的第4、8、10、11、12题,2019年的第4、6、8、10、11、13、14题,2020年的第4、5、6、7、8、12题均有考查,且考查得越来越细致,越来越要求学生能够精确地将历史事件与时间进行对應,从试题中发现端倪,排除错误选项,选出正确答案。所以教师应该加强重视对学生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新课改对于时空观念培养的需求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笔者通过观察许多国家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表述发现,虽然叙述各有不同,在素养的层次上各有侧重,但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向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其中,他们都将时序思维能力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有的国家还强调空间思维与时序思维能力的综合运用。这一素养反映出对学生历史性思维和空间意识的要求,以及对学生在共时性环境下把握复杂事件的结构体系和相互关系的要求。

(三)掌握时空观念对其他核心素养的影响

1.对唯物史观的影响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也就是说,掌握唯物史观需要从人类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逐步揭示发展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顺着时间的发展与地理空间的背景来逐步分析是什么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紧随时间顺序才能挖掘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如果脱离时间与空间,那么各段历史就是孤立静止的,也就无法从中挖掘规律。

2.对历史解释的影响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不仅要将历史事物描述出来,而且要挖掘其背后的因果关系。如果排除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必将充满谬误,只有将史料放入具体的时空之中,结合时代背景,才能挖掘出其背后的因果关系。

3.对家国情怀的影响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脱离时空观念的历史是空洞的、静止的。学生从这样冰冷的知识中无法体会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进程,无法感受到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地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沉重感。

四、现今关于教学时空观念存在的问题

(一)在教学中学生对于理解时间观念所存在的问题

例如,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教科书在本课开始时交代了北宋建立的时间,但书中下一个提到的时间点分别为1069年宋神宗支持的王安石变法、1127年的靖康之变以及1141年的绍兴和议。书中对于北宋建立到真正结束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这一段历史并未给出详细的时间,也未给出具体的北宋的军事行动图示,好像北宋立国时便一下子扫清了五代十国的武装割据。再如澶渊之盟与庆历和议这些历史事件为什么会发生?教科书中缺少相关史实来让学生推导了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北宋的边疆压力增大。又如1069年王安石开始主持变法,是为了解决当时冗兵冗官冗费以及军事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是一下子就出现的么,这些问题是怎么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的?这些在教科书中均未明确体现,学生往往只知道王安石改革要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并不知道这些问题是怎么变得如此严重的。这就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逐步发展的,难以形成时空观念。

再者,新课改以来,各个版本教材统一换成了《中外历史纲要》这一必修教材,改变了之前一节中国历史、一节世界历史的排列方式,解决了学生之前因为教材内容的排列难以了解中国历史整体的发展走向这一问题。但却存在让学生难以对中外历史发展走向有整体了解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对中外历史发展走向有一个大致了解,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整体发展背景中,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趋势,这样,学生才更容易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与规律。

(二)在教学中学生对于理解空间观念所存在的问题

例如,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几个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是教科书中对于这段时期的历史变化并未给出历史地图,学生不知道北宋灭掉割据政权的出兵路线以及这些政权的具体位置,也就很难对这段知识有一个具体的、清晰的感受。对学生而言,这段知识只是一段抽象的史实,不利于他们形成空间观念,也不利于他们了解这段历史的发展趋势。

又如在“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这个内容中,教科书中只给了辽、北宋、西夏的形势图,并未给出北宋对辽的战争形势图以及对西夏的战争形势图,只写了北宋对辽、西夏的战争结果以及赔偿问题。因此,学生对于这两段历史知识的学习难以做到深刻理解并获得更直观的感受。

并且古代历史的地图与现代地图出入较大,学生在观看古代历史地图的时候会感觉这份地图对于他们而言有些遥远,不够贴近已有知识,不够直观。

五、针对以上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针对在教学中学生对于理解时间观念所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式

上述第一个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教科书中所讲述内容的时间跨度大,没有给出每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也未列出各历史事件出现的时间跨度中发生的其他历史事件。学生在面对如此少的史实的情况下,很难从中看出历史发展走向以及书中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

对此,教师课前应在黑板上绘制出一条跨越本课所讲内容的时间轴,上面标注好本课所讲内容所处时间段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扩充教学内容,丰富史实,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本课所讲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形成时空观念。时间轴“能够显示相关事实的发展过程和彼此的联系以表现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

或者,教师在PPT中列出本课所需讲授的历史事件,遇到需要拓展其发展过程与时间的知识点可以随时拓展。如王安石变法要解决“三冗”问题,但教科书中对于“三冗”问题描述较少,难以体现这个问题如何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教师可以适当查找相关史实,如:“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全国禁军、厢军总数达到125.9万人,皇祐年间(1049~1053年),又增加到了140万人。”

这样学生便会了解“冗兵”这一现象是如何发展的,到底有多严重,对于这一知识点的前因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以便理解王安石改革的内容。

第二个问题是学生使用新教材后对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不夠清晰。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在本课所讲内容的时间轴下方标记出在这个时间段世界上有哪些大事发生。这样做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所标记的历史事件,而是让他们对于世界整体发展有一个概念,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国在这段历史的发展走向,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二)针对在教学中学生对于理解空间观念所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式

第一个问题是学生在缺少战争地图的情况下,难以对这类知识点有一个直观的、清晰的把握。笔者认为有必要在PPT中给出必要的战争地图,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战争走向,理解战争结果,而不是纯粹以文字呈现战争开始、战争结果及战后措施。

第二个问题是学生觉得历史地图离他们的生活过于遥远,对于地图上所标记的城市、疆域没有一个具体的把握和直观的感受。对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PPT中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关的现代地图,让学生将已知的知识同历史地图相联系,更加直观地理解这类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新课标中的时空观念。

六、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愈发重要。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对历史学科这一科目的学习尤为重要,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挖掘历史发展规律,而且影响着学生其他核心素养的形成。对此,教师应格外重视对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着重发现教材中不利于培养时空观念的问题,努力分析问题,思考应对策略,促进学生时空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群美.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以高一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为例[J].高考,2021(22):145-14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时空观念教学问题培养策略
镜头中的组诗
考试周刊(2016年97期)2016-12-26 15:48:45
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时空观念”设计
资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01:43:07
硬笔书法教学问题及解决对策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53:22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16:19
浅析给排水工程课程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53:25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47:47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10:26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5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