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男同性性取向相关因素的初步研究

2021-01-20 17:59:50王嘉行殷方兰程华钟培松
生殖医学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性取向嘉定区同性

王嘉行,殷方兰,程华,钟培松

(1.上海市嘉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传染病防治科,上海 201800;2.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艾所,上海 200336;3.上海市嘉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办公室,上海 201800)

男男同性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目前被公认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重点人群[1-3]。MSM的成因十分复杂,主要涉及生物、遗传、心理、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4]。近年来,对于男男同性性行为的形成有先天说和后天说两种说法,前者认为男男同性性行为是自然形成的,而其产生的原因是由腺体分泌而导致,后天无法被改变,其代表学者为德国性学家马格斯·希施菲尔德[5];后者认为男男同性性行为的形成是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受到了抑制或者停顿,其原因有多种心理和社会的影响因素,如童年时期被年长者猥亵或性侵、在和异性交往中有受挫折或不愉快的经历、家庭教养方式不正确等,其代表学者为奥地利医生S.弗洛伊德[6]。青年MSM作为这个群体中年龄偏小、文化水平偏高且对新鲜事物向往的特殊群体,且正处于性取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为了了解青年MSM人群中性取向形成原因以及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态度等,于2018年1~4月开展了此次调查。

资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收集2018年1~4月在嘉定区疾控中心自愿咨询检测门诊(以下简称VCT门诊)检测的男男同性性行为者32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男性,18~25周岁,包括自我认定为男性同性恋者,或双性恋者,也包括虽自我认定为异性恋而发生过男男性行为的人[7];在最近的一年时间内,发生过男男同性性行为1次(含)以上。所有受访对象需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可纳入,且研究经过单位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核通过。

二、方法

通过嘉定区疾控中心、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其他高校和社会团体,在互联网上招募和动员检测。将主动前往嘉定区疾控中心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访者作为研究对象。

访谈地点为嘉定区疾控中心自愿咨询检测门诊咨询室,确保为单独房间,访谈过程不受外界干扰。采用半结构式的访谈提纲,前期通过查阅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中的相关论著并参考中国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合作项目的访谈内容归纳出访谈提纲[8-9]。访谈根据信息饱和原则[10],对VCT门诊中有男男同性性行为者进行深度访谈。

访谈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分别从访谈对象的个体因素(包括性取向自我认同、性别意识、家庭背景、健康状况发育水平等)、环境因素(成长经历、受教育经历、恋爱经历等)、社会因素(接触同性恋相关书籍和视频、听说同学或朋友中有男男同性性行为、被同学或朋友引导发生男男性行为等)进行提问。在受访对象确认访谈内容及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开始访谈并用录音笔全程录音,访谈时间约为30 min至1 h。本研究通过上海市嘉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核。

访谈结束后,将每个受访对象的录音导入电脑形成原始的文本文件。通过运用Nvivo软件整理出访谈资料并对成因进行分析,列出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并修改访谈提纲。本项研究的开始时间为2018年1月1日,结束时间为2018年4月31日。

结 果

一、社会人口学特征

受访的32名调查对象年龄20~25周岁,平均年龄(23.19±1.65)岁;均为男性,未婚;有8名为在校学生;受访者的最高学历高中或中专5人(15.62%),大专或本科26人(81.25%),研究生1人(3.13%)。

二、个体因素、环境因素与社会因素

1.性别认同与性取向选择:32名受访者均认同并接受自己的性取向。他们中的31人认为“自己和别人没什么不一样”,“同性恋也是正常的性取向”,“只是和社会的主流不同罢了”。有1人会认为“小时候身边的老师和长辈都对女孩子更好”,“幼儿园的老师会优先安排女孩吃饭和上厕所”,“初中时,家里的长辈都喜欢女孩,觉得女孩更优秀”,“如果自己是女孩子就好了”。

2.幼年时期遭猥亵或性侵:3人有与男性发生非自愿性行为的经历,其中有1人告知了朋友;事后表示“一般并不在意”或是“没什么感觉”。有1人曾在5岁时被亲戚猥亵并诱导其帮23岁的成年男性口交,告诉父母后却被告知“是闹着玩的”。由于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受访者表示“对父母非常失望”,“长大以后每一个细节都像是在脑子里放幻灯片一样”,“也交往过几个女朋友,但每次和异性一起时会阳痿”。

3.父母离异或家庭暴力:8人的家庭为父母离异,其中5人跟随了母亲,3人跟随了父亲。跟随父亲者都有了继母,而跟随母亲者仅1人有了继父。在所有的离异家庭中5人为“父亲/母亲出轨了,后来他们离婚我就跟了母亲/父亲”;其余3人是“我父亲很封建,经常打我母亲”,“父亲酗酒,经常发生家庭暴力”,“家里一直在吵架,我妈一直骂我爸”。还有3名受访者反映对再和家庭的态度,“没什么感觉,反正她也不管我”,“就想早点离开,不想住在家里”,“继母有个比我大的儿子,区别对待很不公平”。

4.陪伴缺失:有18人不是由父母一起抚养长大的,其中仅母亲抚养长大的10人,仅父亲抚养长大的1人,其余均由其他长辈抚养长大。“3岁以后父亲外出打工,小学二年级母亲也走了把我交给了奶奶,一直到小学四年级,由于奶奶年纪大了,将我交由姑妈抚养”,“出生12天就被送到姑姑家,4岁半才回家,一共和父母住了2年,7岁后被送往爷爷奶奶家”。从幼年时期开始父亲或者母亲就不在身边,任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姑姑姐姐抚养长大的儿童在成年后的情感上会受到影响。“父亲从7岁开始外出打工,之后和父亲关系开始疏远”,“母亲再婚后,我就因上学离开了黄山老家”,“三岁时父母就分开了,后来感情上一直缺乏安全感”,“母亲二十几年都没有管过我,最近突然找我借钱”。

5.受教育经历:有6名受访者提到了女老师的影响,“从小到大所有的老师都是女性,一直到初中毕业”,“感觉女老师对自己的照顾更多一些”。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有2名受访者提到“幼儿园女老师偏爱女孩子,让女孩子先吃饭,先上厕所”,“在幼儿园时期,女老师对女生比男生好,女孩子犯错误不会受到惩罚”。

6.异性交往受挫:有13人在和异性的交往过程中有受挫折的经历使得在之后与异性的交往产生了障碍。“从小学到初中都因为长的太胖比较自卑,一直被女生欺负,没有交到女性朋友”,“初中谈了个女朋友,对方要求很多,感觉压力很大”,“高中有喜欢的女性,表白失败后就不喜欢(女性)了”,“高中毕业以后因为异地恋被分手而非常难过,感情真空期被男同学趁虚而入了”。也有的是受到了父母的反对,“交过比自己大三岁的女友,被父亲反对后分手”,“他们家父母嫌弃我们家条件不好分手了”。还有人是“由于担心自己家庭条件一般,无法给对方想要的幸福分手的。后来和男性在一起没那么大压力,比较轻松”。

7.受同性间引导:有31名受访者接触过有关同性恋方面的书籍、网络和影视作品。“从小喜欢看同性恋书籍,幻想长大以后可以环游世界”,“初中上网的时候,有网友发给我看同性恋的电影”,“高中看过男同方面的小说”。有26人听说同学和朋友当中有男男同性恋,其中5人被同学或朋友引导发生男男同性性行为,“初中同学引导我的,后来我们考到了同一所高中,他一直很照顾我,有一次喝醉酒后先是拥抱和接吻,后来就发生了关系”,“我一开始是拒绝的,他过了两天又来找我,我们就一起看AV,然后互相打飞机”,“对象是国贸社社长,是他教我的”,“14岁的时候和男同学一起租房,就有了第一次”,“我们是网友,他比我大10岁,相处3个月就分手了”。

8.性教育经历:只有6人回答曾接受过性教育,其余26人均表示未接受任何形式的性教育,“学校上的卫生课都不讲的”,“父母管的严,不会说这些”,“没人告诉我们,都是看电影自学的”。对于性教育的成效大部分人认为“对我没什么影响”,“没什么帮助”。仅个别受访者谈到“在初中的时候曾把自己同性恋的取向告诉了老师,老师对我有正面的引导,并帮助我树立了自己的性观念”。

讨 论

绝大多数受访者对自己的同性性取向表示认同,只有个别人会认为自己如果是女性会更好。访谈中发现,由于大多受访者均为20~25周岁的年轻人,他们更注重个性化,对于不同的性取向并不在意,相反有的年轻人甚至会认为“自己很酷,很有个性”[11]。多元文化的影响势必会使得我国人群中同性恋及双性恋的比例有所增长[12]。

幼年时期被猥亵或性侵会对幼儿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最终形成男性同性恋者的比例远高于男性异性恋者[13]。受访者在遭受猥亵或性侵时年龄较小,不能对成人的“亲吻爱抚”等方式作出正确判断,在告诉长辈后得不到正确疏导,往往会使得在童年时留下心理阴影,导致成年后会恐惧与异性发生性关系,从而改变性取向[14]。

在父母亲离异的家庭中长大,会使得孩子产生自卑、孤僻、怯懦、逆反等特殊的心理现像[15]。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有可能产生同性性取向的倾向。通常从小缺乏父爱的男孩长大以后会选择比自己年长的男性作为性伴侣,从而弥补从小缺失的父爱。有成年男性受访者特别想去照顾比自己年轻的男性,会把对方当孩子一样抚养,可能是因为有共同的遭遇会让双方在心理上共情,互相慰藉。

成长中因缺少父母的关注和陪伴,极易产生认知和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和心理发展的异常。在情感上往往缺乏安全感,渐渐地会产生讨好型的人格。这种情感一旦被人利用,很可能会在物质和利益的诱惑下与他人发生性关系,而如果对方是同性的身份,则会产生同性之间的爱恋[16]。

男性因为感情创伤,特别是在和异性交往过程中受到压力与创伤的同时,受到同性的安慰和照顾,有部分受访者会有同性恋的心理萌芽产生[17]。有受访者明确表示,当今社会中女性对于男性结婚需提供的物质要求较高,如彩礼、房产、存款、轿车等,因为无力承担婚姻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其主动放弃了交往多年的女友,因生理需要选择了和同性交往以后感觉压力小多了。

来自男性的强迫性性行为导致的“性交快感”和产生的“报复心理”以及“征服欲望”是男男同性性取向形成的重要原因[14]。有受访者表示,因受同学或朋友的引导发生了首次同性性行为,首次的同性性行为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生活上的困扰和心理压力,甚至会造成抑郁、焦虑、偏执等精神症状,为了消除心中压抑的情绪,他们会继续选择和同性发生性行为的方式来释放,多次行为的强化巩固了男男同性性取向的形成[18]。

几乎所有的受访者均表示,童年时期未接受性教育或性教育内容对自己没什么帮助。如果没有科学的性教育课程,那么大部分未成年人只能通过错误的方式来学习和了解性知识。特别是有一些特殊经历的儿童,当他们还对同性恋和同性性行为并不了解的时候,只能通过网络去搜寻答案。最终会落入成年人的圈套,这会将一部分“假”同性恋变成“真”同性恋。而当这些儿童渐渐长大以后,即使有部分人想要改变,但由于童年的经历,使得其和异性交往产生隔阂,严重的会导致性功能障碍。好在目前我国大部分家庭已开始重视性教育,国家也在加强性健康教育。很多地区已开展针对全校师生员工的宣传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同性恋的问题,提高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的了解和关注,减少来自社会的歧视[19]。

总体来说,本研究对于男男同性性取向形成因素的划分与国内外观点相一致,即生物、遗传、心理、社会文化因素等。但是通过研究不难发现,目前我国男同性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群受到后天因素的影响。本文样本含量有限,未能做进一步的大样本调查,这使得研究结果的稳定性和代表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在后续的研究中,拟根据本研究的结果编制《青年男男同性性取向形成原因调查表》,增加样本量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推广性。

猜你喜欢
性取向嘉定区同性
真我少年 强国有我——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小学特色少先队活动
混合性取向婚姻中的配偶权问题研究
反歧视评论(2022年0期)2022-10-21 06:14:14
原旨主义支持同性婚姻吗?
反歧视评论(2019年0期)2019-12-09 08:52:16
嘉定区人大代表、常委会领导、机关干部 摄影书画作品选登
英格兰明年起看病先问性取向
环球时报(2017-10-16)2017-10-16 04:56:36
时代性取向下的价值观培养:法治意识
同性危险性行为管理有空白
中国卫生(2015年2期)2015-11-12 13:14:06
报告
南风窗(2015年15期)2015-09-10 07:22:44
作为美女,压力山大
嘉定区内11号线乘客接驳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