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新模式的探究

2021-01-20 05:44郑元梅张家泉郭建林李燕妮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仪器管理体系实验室

柳 山,郑元梅,张家泉,邝 鹏,郭建林,张 丽,李燕妮

(1.湖北理工学院 a.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b.矿区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c.医学院,d.肾脏疾病发生与干预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 黄石 435003;2.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妇幼保健院,湖北 黄石 435003)

0 引 言

实验室是高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平台,是践行实践育人理念、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高等学校办学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地方高校不断发展,各类基础设施得以完善,实验室已成为地方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拥有省级或省级以上级别重点实验室的地方高校更是如此,重点实验室对扩大地方高校招生、强化专业实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服务地方社会等起着关键作用[1-2]。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的实验室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反映教学水平和服务地方社会的重要平台[3-4]。

1 地方高校实验室的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1.1 地方高校实验室的管理现状

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建设较快,而管理体系却不够健全,许多实验室设计不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建设标准,主要表现为:安全意识薄弱、设备利用率低、仪器管理人员不足和管理水平有限、缺乏对仪器耗材的有效管理及维护等问题[5]。这些由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引发的问题,最终大多以安全事故的形式暴露出来。2013年4月30日,南京某高校一废弃实验室拆迁施工发生意外爆炸,现场施工的4名工人2名重伤,2名轻伤,其中1名重伤人员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2015年12月18日,北京某高校化学楼发生爆炸,导致1名博士后死亡;2018年12月26日,北京某高校实验室发生爆炸燃烧,事故造成3人死亡。这些本可以避免的实验室事故,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人才和经济损失[6]。从表象上看,这些事故是源于高校师生安全意识不足,但实质是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缺失或不健全,缺少可行的实验室管理章程和流程,导致安全管理流于形式。

目前绝大部分的地方高校实验室主要遵从一种“自管理”模式,以“人治”为主,即管理者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和技术管理实验室。这种管理模式对于小型实验室而言,在灵活变通、人力成本等方面有一定的优越性。但目前地方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承担着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实验室在规模和仪器配置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自管理”模式很难跟上高校实验室的发展,不仅在软硬件条件、管理条件和人员条件等方面达不到要求,而且还存在着安全意识淡薄、管理缺乏有效性、信息共享缺失和管理人员不足等问题。

1.2 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体系的现存问题分析

1)设备管理不到位,缺乏系统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缺乏针对性,存在人员随意进出、随意使用或借出实验室仪器设备、物品乱摆乱放、实验室卫生环境较差等问题[7]。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和维护缺乏科学有效性,仪器缺少专人管理,未专门制定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使用注意事项和维护要求,使大型仪器的使用寿命缩短,造成仪器使用率低和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

2)安全意识淡薄,缺少管理规范。实验室缺少必要的安全警示和安全说明。大部分实验人员对于操作不当导致的严重后果意识不足。易爆和剧毒化学药品、试剂库的出入库及申请领用缺少统一的监管系统。实验室化学废液未统一回收,甚至被直接倒入下水管道。固废乱弃,甚至被直接作为生活垃圾处理。实验室人员危险意识薄弱,环境保护意识差,缺乏在危险事故预警及应急处理管理方面最基本的培训,也是当下实验室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是重大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

3)管理人员不稳定,缺乏对实验室的有效性管理。实验室往往由年龄相对较大或职称较低的实验员来管理,这导致实验室内部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知识不均衡。特别是对于青年实验员来说,在教学和职称评定双重压力下,很少进行实验室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地方高校实验员的编制名额较少,职称评定较难,很难引进和留住优秀人才,一旦遇到晋升瓶颈,绝大多数青年实验员会选择离职,导致实验室管理人员不稳定[8]。实验室管理队伍结构不合理,难以保证管理的有效性。

4)信息化管理未形成,资源利用率低。实验室分布于各个教学院,实验室管理表现出独立性、封闭性和分散性的特点。这样虽然有利于各教学院的自我管理,但在学校层面上却无法全局统筹规划,设备和耗材重复购买的现象突出,在经费上造成极大的浪费。缺乏健全的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不利于教师和学生了解本校仪器设备情况,不利于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和学术研究能力,不利于学校对科研设备资产的统一化管理。

总之,根据地方高校实验室折射出的问题,目前急需一种兼具系统性、规范性、有效性和高效性的实验室管理新模式来替代现有的“自管理”模式。

2 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新模式的特征

2.1 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

第三方检测机构实验室相比于地方高校实验室而言,具有检测项目多、多地点检测的特点。质量管理体系是第三方检测机构实验室对仪器进行维护、运行、安全管理的关键[9]。通过对影响检验检测质量的所有因素和活动进行控制,按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全部要素、要求和规定,有系统、有条理地制定各项程序和制度,形成即时有效的成册文件[10-11]。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管理记录表格构成了管理体系的血肉。质量手册是系统阐述及指导质量体系实践的文件;程序文件规定具体的活动细则,并对其进行详细描述;作业指导书是制定规程,为标准作业提供正确的指导;管理记录表格控制各个环节的质量,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各部分分工协作,有机结合,形成一套完备有效的管理体系。

2.2 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

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由计算机硬件和应用软件组成,能够完成实验室数据和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管理。其以实验室为中心,将实验室的检测流程、环境、人员、仪器设备、标物标液、化学试剂、标准方法、文件记录、科研管理、项目管理等因素有机结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实现智能化、自动化、无纸化办公,能有效解决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繁重,查询、调研和统计不方便的弊端,从而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2)规范分析检测和管理工作的流程。分析检测和仪器管理等均可在平台进行查询、沟通、确认及落实,各节点均有明确要求,其分析检测和管理工作的流程节点清晰,要求明确。

3)为实验室人员提供标准流程依据。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少,不稳定,且高校各实验室分布较为分散,标准化可为各实验室管理提供标准流程,方便进行统一化管理。

4)降低实验室运行成本。信息管理系统对仪器设备、标物标液和化学试剂等仪器耗材进行统一采购、领用及报废统计,可极大地促进仪器设备共享,减少耗材重复采购或过度浪费。

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适合于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的管理体系,可以有效弥补其在管理制度、人员安全意识、人员设置及资源利用方面的短板。

3 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信息化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

为切实解决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规范缺乏、信息共享缺失和管理人员不足等问题,结合第三方检测机构和其他科研院所先进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建立一套完备的“信息化质量管理模式”体系,以全新模式管理高校重点实验室。具体而言,就是以质量管理体系和信息化管理体系为出发点,结合地方高校的办学特点,建立完善的管理架构。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框架

3.1 质量管理体系

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从实验室标准化体系文件和实验室管理过程记录文件入手,按照要求和规定,有系统、有条理地制定各项程序和制度,形成便于实验室管理的有效体系文件。

实验室标准化体系文件是实验室管理的顶层构架,包括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操作指导书。其中,质量管理手册主要包括重点实验室的组织结构、人员管理、场所环境、设备设施和管理体系等。程序文件是实验室的具体执行文件,明确过程管理的要求、管理人员的职责、实施管理的方法及管理所需要的细节控制;其次,对各个过程进行有效策划、运作、控制和持续改进,如人员管理和培训程序、安全作业管理程序、危险品及有毒有害物质管理程序、仪器设备管理程序等管理细则。操作指导书是实验人员进行标准方法测试、仪器和设备操作的指导基准,主要包括仪器设备操作和维护保养、检验检测方法指导,药品取用的规程,及标准物质期间核查等。

实验室管理记录文件主要是实验室在日常运行中需执行的规章制度的过程性记录表格,是实验室“留痕管理”的体现,主要包括仪器使用记录、药品耗材管理记录、学习培训记录及安全检查记录。其中仪器使用记录重点记录仪器操作人、操作目的、操作时长、仪器稳定性等,以帮助仪器管理人员时刻了解仪器的状态,确保仪器能在适当的环境中准确及安全地运行,使仪器所出具的试验结果真实可靠,同时也可以使管理人员了解仪器的使用频次和市场,便于管理人员全面掌握实验室仪器的工作状态。药品耗材管理记录重点记录实验室药品和耗材的取用情况,特别对易制毒、制爆药品实施严格管控,确保实验室安全和稳定运维。学习培训记录重点记录实验人员每年的培训计划、主要成果和交流情况,鼓励实验人员多出去学习仪器相关使用方法,或其他实验室先进的管理措施,同时鼓励实验人员在外面学习先进经验后在实验室内部相互交流。安全检查记录是每天必须记录的文件,离开实验室之前要确保相关仪器断水、断电、断气,对需长期供水、供气、供电的仪器应检查其安全防护措施、应急和急救装备的完整性,确保实验室一直处于安全可控的状态。

3.2 信息化管理系统

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从安全防范、仪器管理、标准制定、教学任务和助力科研等出发,建立安全管理、设备管理、标准管理、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等模块,也可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增设其他模块,最终实现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流程化和信息化。

安全管理一直是高校实验室管理的重中之重。从采购、入库、领用及处置等的源头、中间节点和最终去向进行全过程流程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操作,并落实到部门,责任到人。如若存在任何问题,迅速启动安全应急响应措施,规范实验室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模块如图2所示。

图2 安全管理模块

设备管理模块包含设备采购、统计建库、设备使用、维护保养、设备处置等环节。新购置仪器时,需填写购买申请,审核通过后购置验收,再入库统计,形成设备基本信息库,并对外公开,随时可查。设备使用时,先填写使用申请,批准后根据设备操作规范进行使用,并对仪器状态信息进行登记,使用完毕后按照要求对仪器进行关机维护,按照设备维护细则进行维护并登记,及时对仪器维护状态进行反馈。若仪器维护存在问题,对设备进行报修申请,再进行维修验收。对于达到使用年限不能使用的仪器,填报设备报废申请,并填写设备报废回执。设备管理模块如图3所示。

图3 设备管理模块

标准管理模块主要是仪器设备操作和维护规范、检验检测方法标准的共享。将日常实际操作过程和经验制定成标准方法和仪器设备操作指导书,实现各教学院、各研究团队资源共享,有效提高实验室仪器使用效率和科研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因仪器操作不规范引起的仪器使用寿命短问题,同时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工作效率。标准管理模块如图4所示。

图4 标准管理模块

教学管理模块包含教学课程和培训课程内容。根据教学/培训计划,进行日常实验室教学课程和实验室各类培训,结束后对效果进行评估,以提高实验室教学水平,并针对实验室开展必要的安全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师生的综合能力和安全意识。教学管理模块如图5所示。

图5 教学管理模块

在科研管理方面,除了提供良好的实验室环境和设备等硬件条件外,还为各博士工作站提供仪器操作规范和检测方法等基础资源。在培养学生基础研究能力方面,实验室定期对其进行安全培训及安全考核,针对在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采取导师责任制,同时建立激励制度,对取得的成果进行奖励,助力教师在各自领域继续深耕,亦为在校学生提供培养基础研究能力的舞台,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科研管理模块如图6所示。

图6 科研管理模块

4 结束语

以“人治”为主的“自管理”模式在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体系中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管理有效性差和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制约地方高校实验室的进一步发展,极易引发实验室安全事故。而信息化质量管理模式作为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新模式,从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和信息化管理出发,构建权责到人、人机一体的体系,在细节上进一步落实质量手册内容,建立完善的仪器、药剂、设备使用守则等标准化体系文件。与此同时,细化实验室管理过程记录文件的“留痕管理”,建立包括日常工作中对仪器、药品、设备、培训、安全过程记录为一体的过程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信息化实验室安全、设备、标准、教学及科研模块,切实健全管理体系,加强规范管理和强化安全风险,提高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水平,为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提供质量和安全保障。

猜你喜欢
仪器管理体系实验室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约稿函
对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项整改的理解与实施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