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伟明,沈鸿辉,李彤
踝关节骨折在临床中较为常见。踝关节结构复杂,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骨折后多造成软组织损伤,临床多给予内固定手术治疗,但术后受到术后渗出物、肿胀以及疼痛的影响,患者术后康复训练参与度较低,影响患者踝关节功能的康复进度。从中医论治,骨折损伤脉络,再加上手术创伤,造成患者气滞血瘀,出现骨骼、肌肉未得到滋养,气血不畅,严重影响手术愈合[1]。骨折后给予患者中药治疗,有利于减轻患者炎性反应,促进气血通畅。同时联合中医康复疗法,可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患者依从性,有利于术后功能锻炼。本研究旨在探讨舒筋活血汤加减联合中医康复疗法对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实用骨科学》[2]中相关诊断标准;(2)年龄18~60 岁;(3)闭合性骨折;(4)对本研究知情;(5)无相关药物过敏史。排除标准:(1)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患者;(2)精神、意识障碍患者;(3)哺乳期和妊娠期妇女;(4)多发性或者粉碎性骨折患者。
1.2 一般资料 选取漳州市中医院2019 年8 月—2020 年8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手术患者68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 例。对照组中男18 例,女16 例;年龄(41.8±4.0)岁;Lauge-Hansen 分型:旋后内收型4 例,旋后外旋型19 例,旋前外展型11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41.8±3.9)岁;Lauge-Hansen 分型:旋后内收型4 例,旋后外旋型20 例,旋前外展型10 例。2 组性别、年龄、Lauge-Hansen 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2 组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术后1~3 d,患者对踝关节、跖趾关节进行屈伸被动训练,避免踝关节旋转或者内外翻。每次控制在15 min 左右,2 次/d。术后4~15 d,可指导患者进行抬高患肢,自主屈伸踝关节训练,训练时间15 min,2 次/d。术后16~30 d,若患者未出现肿胀、疼痛症状,可进行站立、行走锻炼。术后1 个月可通过X 线检查观察患者骨折康复情况,视情况增加负重训练等,逐渐恢复患者踝关节功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舒筋活血汤加减治疗,方剂组成:黄芪25 g,川牛膝、杜仲、木瓜、当归、川芎各12 g,柴胡、桂枝、五加皮、赤芍、羌活、独活、白芍各9 g,甘草6 g。若患者疼痛严重,可增加乳香10 g,细辛、没药各9 g。若患者肢体麻木,可增加天麻、桂枝各10 g,蜈蚣9 g。若患者存在酸软无力,可增加山茱萸9 g,补骨脂10 g。添水煎服,早晚服用,1 剂/d。同时给予中医康复治疗,主要使用针灸和推拿疗法。选取患者太溪穴、中封穴、商丘穴、三阴交穴等,得气后使用平补平泻法,若患者有严重瘀血采取捻转泻法。针刺后留针20 min,1 次/d。对患者踝关节推拿治疗,使用外翻、内翻、跖屈、背伸手法推拿,10 组/次,2 次/d。用右手握住患者足背,左手握住患者踝关节进行摇晃回旋,对小腿进行揉捏,按摩经络。沿着经络走向进行推拿,小腿推拿20 次/d。2 组均需要持续治疗1 个月。
1.4 观察指标(1)比较2 组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根据《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进行中医症候评分,使用4 级评分制度,从关节疼痛、红热、肿胀以及活动障碍评分,评分范围0~3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症状越严重。(2)比较2 组治疗前后踝关节Baird-Jackson 评分[3]和踝-后足评分系统(AOFAS)评分[4]。使用Baird-Jackson 评估患者患侧踝关节功能,从关节活动受限、疼痛、活动能力等方面评价,评分范围0~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踝关节功能越好。使用AOFAS 对患肢踝足功能进行评价,包括反常步态(8 分)、疼痛(40 分)、地面步行(5 分)、自主活动和功能(10 分)、前后活动(8 分)、后足活动(6 分)、踝-后足稳定性(8 分)、足部对线(10 分)等方面。评分范围0~100 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康复越好。(4)比较2 组治疗前后踝关节跖屈角度、背伸角度。让患者仰卧伸出双脚,踝关节中立位为标准线,使用量角器对跖屈和背伸角度进行测量。(5)观察2 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和随访3 个月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2.1 中医症候评分 观察组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红热、活动障碍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 组中医症候评分比较(,分)
2.2 Baird-Jackson 评分和AOFAS 评分 治疗前2 组Baird-Jackson评分和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aird-Jackson 评分、AOFA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 组治疗前后Baird-Jackson 评分和AOFAS 评分比较(,分)
2.3 踝关节活动度 治疗前2 组跖屈角度、背伸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跖屈角度、背伸角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 组治疗前后踝关节活动度比较(,°)
2.4 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2 组治疗期间均未见不良反应。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88%,其中皮缘坏死1 例,钉道表浅感染1 例,未见骨不连、深部感染、深静脉血栓以及畸形复发等并发症。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4%,其中钉道表浅感染1 例,无其他并发症。2 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9,P>0.05)。2 组并发症经过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踝关节骨折多由于患者受到暴力,造成胫腓骨下段以及距骨出现翻转冲击,踝部扭伤,导致骨折[5]。目前主要使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通过恢复解剖结构,清除坏死组织、血肿以及碎骨片,有效固定骨折端[6]。但术后患者普遍存在肿胀、疼痛症状,血液循环受阻,患者难以配合术后康复训练。患者术后需要长期卧床,容易发生肌肉萎缩、关节痉挛。患者由于患肢软组织损伤,同时受到手术创伤影响,容易发生炎性反应纤维化,形成瘢痕,对局部神经产生刺激作用,增强肌肉张力,造成痉挛等情况,导致患者出现持续性疼痛。患处表现出肿胀,若未及时干预容易形成粘连,造成肌肉和肌腱萎缩,最终造成关节僵直,关节功能受到影响。为减轻患者疼痛感,多需要给予镇痛、消炎药物,西药不利于骨折愈合,更容易产生感染、胃肠道反应等并发症[7]。骨折患者康复周期长,限制患者踝关节功能,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同时由于术后长期卧床,患者出现压疮、便秘等并发症,增加患者心理和经济负担。因此临床治疗多给予患者功能训练,根据患者康复情况进行功能训练。术后2 周患者骨折端未愈合,不稳定,患处肿胀疼痛,主要给予被动活动,通过被动活动促进肌肉收缩,缓解肌肉粘连。身体其他部位可正常活动。术后2 周视患者康复情况进行训练。若患者肿胀消退,经过X 线检查,骨痂通过骨折线,患者骨折端稳定,可进行主动训练,活动骨折远端和近端关节,避免邻近关节功能下降,避免肌肉萎缩。循序渐进开展功能训练可减轻患者疼痛感。功能康复训练可及早恢复关节功能,在骨折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受到患者依从性影响,功能训练的康复作用有限,患者仍然存在强烈疼痛感,影响其参与功能训练。
从中医角度分析,患者术后由于骨折损伤和手术创伤,造成气血不畅,经络瘀阻。血瘀也造成关节肿胀,气滞内停,患者骨折部位由于得不到滋养,难以愈合[8]。因此中医论治踝关节骨折,着重以调和气血、疏通经脉为主要治疗目的。给予患者中药治疗,有利于畅通经络和气血,促进骨折康复。舒筋活血汤方中含黄芪,有利于益气养阴,有益于补阳调和气血[9];白芍和赤芍有效镇痛,补气血;补骨脂有利于接骨壮骨、续筋补肾;木瓜有效清热解郁、活血化瘀;当归有利于养血活血;怀牛膝有利于壮骨、补肾[10];五加皮和杜仲有利于壮骨强筋、滋补肝肾;川芎有利于活血化瘀、镇痛行气;甘草有效调和诸药,并起到镇痛药效。根据患者不同症状,进行加减治疗,可有效作用于病机,减轻患者疼痛感,促进活血化瘀,畅通筋脉气血[11]。同时联合中医康复治疗,取商丘穴,有利于减轻踝关节疼痛;太溪穴有利于补阳益肾;中封穴有利于行气通经脉,减轻踝关节疼痛;三阴交穴有利于滋补肝肾,健脾益血[12]。推拿治疗主要使用旋转、屈伸和放松等手法,可有效改善组织粘连,缓解肌肉痉挛,达到畅通气血,消肿镇痛药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红热、活动障碍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中药治疗联合中医康复疗法可有效发挥协同作用,缓解患者术后肿胀、疼痛等症状。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观察组Baird-Jackson评分、AOFAS 评分、跖屈角度、背伸角度大于对照组,证实舒筋活血汤加减联合中医康复疗法治疗踝关节骨折手术患者,可有效促进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改善踝关节功能。2 组治疗期间未见不良反应,可见中药治疗安全有效,从而提高患者术后康复速度,改善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舒筋活血汤加减联合中医康复疗法治疗踝关节骨折手术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和踝关节活动度,缓解术后症状,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