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曼曼,周 英,杨从艳,李 慧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蚌埠 233000)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直接危害公众健康和切身利益的事件[1]。2019 年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disease,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在国内开始流行,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宣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随后各省市先后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此次疫情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不仅给社会公众带来了身心的创伤,医疗机构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尤其在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有研究指出疫情期间,医院护理人员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抑郁情绪、焦虑、失眠等身心反应[3]。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个体经历重大灾难性事件后所造成的一种精神障碍[4]。2003 年“非典型肺炎”疫情后,有学者对医护人员调查得出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验出率为25.8%[5]。此次疫情期间,关于护理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研究罕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对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心理反应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验出率,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后期心理干预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1.1 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从2020 年2 月7日到2020年2月20日,对某三级甲等医院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1.2 方法 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调查前由研究人员向调查员详细讲解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强调调查信息的保密性,征得研究对象的知情同意后让其填写,具体调查内容包括:
(1)一般资料: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工作年限、参疫部门、所得消息情况、休息是否合理、是否经历“非典”以及传染病医护史情况等。
(2)心理反应问卷:根据目前疫情情况自行设计,用于调查护理人员在疫情期间心理的真实反应,包括对所得负面消息的处理、是否认为新冠肺炎严重、是否觉得新冠肺炎离自己很近、是否认为自己危险、是否想逃离现在的环境、是否想辞职、是否过度洗手、是否怀疑自己的职业选择等。
(3)创伤后应激障碍问卷:采用经修订的事件影响量表(IES-R)[6],量表总分≥20 分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阳性验出者[7-8],该量表共有22个条目3个维度(闪入症状、回避症状、警觉症状),采用Likert五级评分制(0~4分),0分表示从来没有,4分表示常常出现,得分越高表明创伤后应激障碍越严重,该量表曾被孙燕等学者用于“非典”疫情后患者、医务人员及公众的调查,是国际上通用的作为PTSD 筛查工具[5]。本次调查量表的Cronbach's α为0.906。
1.3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7.0 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百分比、-x ± s 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1 基本资料情况参与问卷填写的人数有766人,剔除无效问卷17 份,有效问卷749 份,有效率97.78%。其中,女性676 人,占90.25%,年龄平均(32.21±7.18)岁,工作年限平均(10.18±7.95)年(见表1)。
2.2 护理人员心理反应情况参与调查的护理人员中,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负面消息,通常做法中“不 置可否”322 人(42.99%)、“立即 转 发”4 人(0.53%)、“按消息警示去做”330 人(44.06%)、“立刻删除”93 人(12.42%)。对于是否认为新冠肺炎严重、离自己近、自己危险等内心感受情况见表2。
2.3 护理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单因素分析调查结果中,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验出者(≥20分)有336人(44.86%),有413人(55.14%)未表现出创伤后应激障碍。将“是否创伤后应激障碍”看作因变量,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情况看作自变量。结果显示:不同工作年限、参疫部门、所得消息情况、休息情况、经历“非典”情况及传染病医护史情况的护理人员在疫情期间是否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护理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多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自变量赋值情况见表4。因变量“是否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是”赋值为1,“否”赋值为0。结果显示:不同参疫部门、所得消息情况、休息情况、经历“非典”情况及传染病医护史是疫情期间护理人员是否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见表5)。
表1 749例护理人员基本资料情况
表2 749例护理人员心理反应情况/n(%)
表3 护理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单因素分析
续表3 护理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单因素分析
表4 自变量赋值情况
表5 护理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多因素分析
本文结果显示,对于新冠肺炎负面消息的处置,有330 人(44.06%)按消息警示去做、93 人(12.42%)立刻删除,可见疫情期间大多数护理人员对此次疫情较为重视,部分人感到害怕、恐慌。绝大多数护理人员认为新冠肺炎严重(91.59%)、离自己很近(96.13%)、认为自己很危险(80.64%),将近一半(48.60%)的人因为疫情而过度洗手,但他们仍能正确看待疫情,绝大多数人(74.63%)并没有想逃离现在的环境,愿意从事护理行业(97.06%),没有怀疑自己的职业选择(77.97%)。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验出率高达44.86%,高于“非典型肺炎”疫情期间阳性验出率(25.8%)[5]。原因可能是此次疫情相比“非典型肺炎”涉及范围较广,传播速度较快,全球范围内确诊和感染率较高。
多因素分析结果指出与在隔离病房工作的护理人员相比,待命的普通护士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可能性要小,在隔离病房工作的护士是新冠肺炎患者最密切接触者,加之前期的防护物资不足,被感染的几率最高,且工作负荷较重、救治任务繁重,这使得他们承受极大的压力,因而其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可能性更大。有研究指出在隔离病房工作的护士要比在隔离病房工作的医生更容易焦虑、疲乏[9],临床工作中更容易处于亚健康状态,大部分出现心理应激反应[10]。医院应在提供充足防护设备的同时加强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伴随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与疫情相关过多的媒体暴露也随之而来,加之当今社会媒体传播的特点,过多与疫情相关的谣言消息得以传播造成公众恐慌。有研究指出过多的媒体暴露会导致公众健康问题、增加焦虑和抑郁的风险[11],间接的媒体暴露可能增加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12]。在所得知的新冠肺炎相关消息情况中,相比于所得“正面消息多”的护理人员,所得“正负面消息差不多”和“负面消息多”的护理人员更易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随着负面消息的增多和暴露,将直接影响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增加其焦虑和抑郁情绪,进而更容易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官方媒体应及时有效透明的发布疫情相关的消息,杜绝谣言的传播,同时也应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其提供心理支持。
与临床工作中得不到合理休息的护理人员相比,疫情期间能够得到合理休息的护理人员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可能性要小。而得不到合理休息的人数达到279 人(37.25%),护理管理者应加以重视,合理安排班次,尤其在疫情期间,应遵循满足护理工作需求的前提下遵循人员较固定的原则,动态调整排班[13]。能够做到白班连续工作不超过4 h,每周能享受至少2天休息时间,反对连续作战、疲劳作战以及带病作战,避免因工作负荷过重导致身体和情绪的变化而影响患者的救治[14]。
经历过“非典”的护理人员较没有经历过“非典”的护理人员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可能性要小,有传染病医护史的护理人员较没有传染病医护史的护理人员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可能性也较小。经历过“非典”疫情和有传染病医护史的护理人员有了护理传染病患者的经验,经过较强的专科培训,有较高的传染病防控知识和技能,在护理工作中感知到的压力水平相对较低[15],因而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几率较小。为了更好地应对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部门应加强医护人员传染病预防控制方面知识的培训,根据不同人群合理设置培训内容,尤其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前,集中有效的培训将有利于消除医护人员内心的恐慌和不安[15]。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护理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阳性验出率较高,将近一半护士存在心理应激反应,尤其在隔离病房工作的护理人员,医院和相关部门在提供充足防护设备的同时加强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合理安排班次,反对连续作战、疲劳作战。疫情相关消息也影响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官方媒体应在发布疫情相关消息的同时杜绝谣言的传播,同时也应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以减轻心理压力。有传染病护理经验的护士有较强的专科知识和技能,对相应的护理工作更有信心,是心理应激的保护因素,医院及护理管理者应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前做好传染病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