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全媒体记者 李辽
2020年2月3日,武汉雷神山医院抢建场景 资料图片
回眸这沉重而又跌宕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让社会产生深刻的变化,人生意义、幸福认知、生活方式似乎都在重构。但是,社会的竞争仍在继续,人性的光辉依然照耀,努力的脚步一刻未停。
人们认知的改变,往往源于一次突发事件。
疫情没来之前,我们愿意身体力行“996”而放弃规律的作息,愿意埋头赚钱而忽略健康和家人。可当健康与自由同时受到威胁,钱终于失去了附加价值,人们发现,免疫力可以摧毁一切商业逻辑。
疫情演变成一场全民健康安全教育,重塑了人们的文明习惯,“不出门、戴口罩、勤洗手”成为最热门的新“三字经”。人们的洗手频率是以往的两三倍,仿佛每一次洗手都能多出一份安全感;为了对抗病毒的口沫传播,大家的日常生活物品清单一夜之间发生了变化,口罩成为“五大新刚需”之一,口罩供给的一时短缺引发了人们的极度焦虑,更点燃了市场逐利的疯狂;更多人放弃应酬,放弃社交,回归家庭,宅家做饭,把慢时光烹饪成了守护家人的美味;疫情的严峻让“分餐制”“公筷”被重新提起,人们在选择食品的时候,也更关心食材来源。
大众的消费态度在悄然改变,从“多多益善、购物成瘾”到后来发现原来“一套睡衣就可以过一个春节”,曾经对物质的强烈占有欲让自己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而占有欲的收缩让“有限选择”比“海量选择”更能让人获得幸福感,深思熟虑后的购买行为让精神层面的快乐更加明显。
疫情使传统商业模式受到巨大颠覆,新的非接触性“玩法”层出不穷。人们放弃了线下商超,越来越习惯于点开生鲜电商APP,粮油、水果和零食一键直达、送货到家;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直播的方式购物,习惯用抖音、快手做生意,习惯线上学习分享经验。该来的变革,不会因为任何事件的发生而停滞,相反只会加速到来。
在这场疫情面前,再发达的国家也难置之度外,再优秀的个人也难独善其身,而人类唯一可凭一己之力完成的只是守望互助,共克时艰。大众心理需要疗愈,对公共议题的关注前所未有,生命、健康、安全、和平成为人类共同的焦点与情怀,人们真正体会到了——同住地球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疫情改变了人类心灵与社会生态,也彻底改写了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生活轨迹。
这一年,“云端见”成为一种流行形式,活跃在各种文化场所和消费空间。疫情期间,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第一次触网直播,51分钟里就有92万人次“云游”布达拉宫,相当于其一年游客接待量的60%;参与“云自救”的还有甘肃省博物馆和四川广汉三星堆,他们分别在网络直播时向网友献出了难得一见的镇馆之宝;而西安碑林博物馆讲解员白雪松因幽默生动的讲解方式在网上走红,讲足两个小时都难以下线,被网友称为“让我放弃李佳琦的男人”。如今,“云端见”已成为文博行业数字化发展的新趋势,尽管始于疫情封闭期间的无奈,但却将诸多文化产业推入“新的赛道”。
语言穷尽之处,音乐可以表达,疫情特殊时期,更需要音乐的抚慰。五月天、陈奕迅、周深、孙燕姿等歌坛组合和实力唱将举办了多场“云演唱会”,音乐触达屏幕另一端的听众,为千万人带来了治愈人心的“云体验”。
“宅”经济蓬勃发展,短视频平台毫无意外地成为疫情期间广大网民主要的文化休闲娱乐“去处”和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窗口。数据显示,鼠年春节期间,头部短视频APP抖音、快手的日均活跃用户规模同比分别增长38.9%和35.2%。而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快速迭代特征,使在线泛娱乐行业的资本运营和内容生产,也都发生着多维度、多层次的迭代和升级。
随着注意力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大互联网巨头积极探索“网红+明星”的直播模式,广泛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红、明星与受众、粉丝之间结成了更为随机、平等、高频互动的传播,在审美的某种层面上达成共识,尽管令主流文化错愕,但渗透力和影响力惊人,在海外同样引发了相当的关注度,这一切都是在纯民间的、市场化环境下不经意间完成的文化输出。
疫情使中国电影业迎来了至暗时刻,观众暂别影院长达178天。在巨大的争议声中,《囧妈》在网络平台免费播出,成为历史上首部在线首播的春节档电影。相比耗费巨资而无力回本的大制作项目,“小而美”的网剧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中反而迎来了发展机遇。大浪淘沙中,《隐秘的角落》成功“封神”,成为年度现象级网剧。
市场上,为女性量身打造的影视综艺作品激增。电视剧《三十而已》精准洞察了中国社会“30+”女性崛起的时代诉求,热播网络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成为疫情期间当之无愧的新综艺代表,网民发起立意、从赛制到营销都参考网友意见,引领影视创作和文娱产业进入“她经济”“她时代”。
网络购物在疫情下成为了时尚 资料图片
疫情人们软性需求的第三产业难“善”其身。
戏剧性的一幕从鼠年大年初一开始,春节出游小高峰刚刚开启,国内跨省游和出境游业务均因为疫情按下了“暂停键”。春节期间,航空铁路、旅游企业和酒店业经历了退票和退订潮,旅游景区、旅行社几乎全面停摆,颗粒无收。哪怕在疫情得到控制的清明和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仍有大幅度缩水,中国的入境旅游市场和出境旅游市场出现断崖式下跌。数据显示,2020年1至5月,中国旅游相关企业一共注销和吊销了3万家。
为了提振出游内需,各地纷纷推出旅游消费券,大多被热情的市民一抢而空,而政府也多次推动景区门票降价,落实门票价格减免政策。不少景区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同时,借门票降价、免票等“惠民措施”拉开了营销大幕。为拥抱年轻消费群体,包括故宫在内的多个景区积极探索“文创+盲盒”模式的可能性。
民众出行需求的大幅缩减使航空业步履艰辛,全球多家航空公司关门停业。2020年10月21日,中国香港第二大航空公司国泰港龙航空宣布停止营运,著名招牌一夜之间成为过去。而国内外疫情变化,为航空公司目的地航点起降时刻、航班飞行编排带来极大困扰,因疫情引起的地缘政治关系紧张问题也都成为航空公司发展的变量。
为吸引乘客,航空公司在产品创新上绞尽脑汁,以东航为首的国内航空公司推出“随心飞”“任意飞”,花费3000元左右可在半年内的每个周末无限次飞行,成为中国民航积极自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一人多座、机场快速通道、加长腿位等这些日常稀松的产品也频繁推出。
没料到的是,2020年文旅行业难得一见的现象级营销案例,竟源于四川甘孜理塘县一牧民小伙儿丁真的意外走红。这个在网友眼中的“田野男孩”不仅被当地国企闪电出手签为旅游形象大使,还引发了各省份文旅部门的“抢人”大战,甚至引发了一场传播量超50亿次、涉及十余个省区市媒体、文旅官博参与互动的网络传播事件。
“新的一年你还要做餐饮吗?”叩问着每个餐饮工作者的心灵之痛。疫情期间为配合疫情防控,全国餐饮门店关闭、暂停堂食等举措,对餐饮门店堂食带来最直接的打击。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14609亿元,同比下降32.8%,随着餐饮上市企业相继公布2020年上半年业绩公告,亦是一片惨淡,前所未有。尤其是净利润,8家上市餐饮企业市值暴跌超200%。
线下门店停业期间,餐饮企业纷纷发力线上业务及外送业务,很多餐饮品牌开始加速线上化,打造或优化自有平台,尽可能冲抵疫情造成的损失。一些常年坚持“不外卖”的高端餐饮品牌也不得不改变策略,推出了限时外卖。根据2020年9月艾媒咨询公布的数据,2020年中国在线外卖市场规模预计增长15%,至6646.2亿元。由于家庭饮食消费方式成为新趋势,多家餐饮企业顺势推出半成品菜,上架超市或线上渠道进行销售,有效回笼资金。
2020年对于酒店住宿业来说堪比迈上了一条向死而生的旅程。中国饭店协会、优尼华盛联合在2020年3月发布的《新冠疫情对中国住宿行业的影响与趋势报告》显示:2020年前两个月,酒店和民宿类等住宿企业营业额损失超过670亿元,全国租赁式公寓损失约为7亿元。
作为第三产业复苏的重要引擎,中国住宿业在经历疫情的冲击后,如何应对“双循环”新格局下的市场变化,未来的中国住宿业将走向何方,成为新环境下的新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