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旧区改造中的设计心理学研究

2021-01-18 18:12:25黄雪君
红豆教育 2021年27期
关键词:旧区里弄城市更新

黄雪君

【摘要】上海城市更新中的社区更新旨在提高和改善居民生活,引入了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本文通过梳理上海城市更新理论和设计心理学理论研究,形成针对上海城市更新的设计心理学研究框架路径,为探索符合上海地区旧区改造的规划设计方法提供依据。研究成果将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结合课程进一步展开。本课题的研究经费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论文作为校级课题结项使用。

一、研究范围、目标和意义

上海旧区改造是推进城市更新、改善住房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城市发展中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本文中的“上海旧区”主要指上海市区范围内(卢湾区、黄浦区、杨浦区等)老旧小区。通过观察和分析上海旧区改造实践项目,进行上海旧区改造过程中的设计心理研究。研究对象主要依托近5年来上海旧区改造实践项目及正在进行的项目研究改造过程中上海居民与社区环境的关系。

研究目标是上海旧区改造中对环境和设计心理学方面的探索,制定初步的研究路径、研究框架,为设计心理学的具体实验性研究做好准备。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运用于上海旧区改造中,将有助于了解和分析上海地区使用者对旧区改造过程中环境的综合评估和行为态度,环境和设计心理学方法将系统地从人的感觉、知觉、认知、情绪、行为等各方面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研究,深入了解和分析使用者的行为规律、偏好,将社区环境满意度和建成环境评估融入社区管理系统,从而提供设计依据。针对上海本地居民生活方式、社区交往方式、个人空间、噪声、拥挤等相关内容进行观察、访谈,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先梳理出最有必要和最迫切的重要研究内容和项目。探索上海旧区改造中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框架、路径和内容,并确定近期可展开和实施的具体项目。

探索上海旧区改造过程中居民参与社区共治的新途径,提高社区共治的居民参与性。“互联网+共建共治共享”等线上线下的手段,在规划设计的各环节征求居民意见居民。尝试为上海旧区改造重塑生态系统的目标社会、人文方面提供依据。通过分析和研究一系列上海旧区改造项目,运用设计心理学和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探寻上海旧区居民关于旧区环境和空间的评价标准。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2.1国外研究综述

从旧区改造方面国外研究现状:二战前,城市更新主要的是街道、城市雕塑、公共建筑、公园、娱乐设施、开放空间等方面以达到美化效果为主。二战后,西方城市规划更新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20世纪40年代清除贫民窟为代表的物质更新,60年代更加关注社会公平的综合更新改造;80年代成为由市场导向的旧城再开发;20世纪90年代至今进入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导向的有机更新时代。不同国家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改造政策。欧美国家城市更新的主旋律是由拆除重建到综合改造再到小规模、分阶段的循序渐进式;由政府主导到市场导向再到多方参与;由物质环境更新到注重社会效益,再到多目标导向。英国注重改造和城市规划的有机结合,强调改造和保护的协调发展,要求各类改造建设必须符合规划管理。在英国的城市旧区中仍能看到传统风貌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址,实现改造和保护的和谐统一。法国法国政府针对老旧住宅小区服务系统缺乏、结构混乱、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展开大规模的老旧住宅小区提升改造行动,在改善居民生活的同时,创造了一个没有区域隔离、空间隔离的居住生活环境并根据不同的实施范围和社会预期,采取不同改造模式。德国城市更新注重传统城市和城市文脉的延续与保护,在法律法规层面不断完善,为推进老旧住宅区改造提供政策保障。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放在首位,把降低对居民的影响作为重点,提供了多种改造方案供住户自由选择,使得在改造中居民也能正常生活。不同于欧洲,美国是通过市场调节来实现老旧小区的华丽蜕变。日本提出的“团地再生”理论,对功能落后、设施破旧的老旧住宅进行翻新改造,除了对旧建筑本身进行修缮和加固,还注重提升功能和品质。

从设计心理学角度国外研究现状,与城市设计相关的环境心理学研究也将包含在此次研究范围内,是更广泛的“设计心理学”的内涵。赫伯特·西蒙最早提出设计活动的本质是一个人在复杂情境下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并根据有限条件作出判断和决策的过程。唐纳德·诺曼被公认为设计心理学的领军人物,有意识地将认知心理学和人机交互理论应用于广泛的设计领域。

2.2国内研究综述

旧区改造方面国内研究现状:老旧小区改造在近10年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改造的内容、对策、实践等方面。涉及到建筑修缮和外部空间改造,建筑部分包括空间改造、节能改造、立面和内饰修缮、加盖电梯、平改坡等;公共环境改造包括市政设施改造、道路交通系统改造、景观绿化系统改造、构建社区交流平台、培育社区文化等。在具体实施层面的研究包含各个环节的细化设计,例如节能门窗、智能防盗系统、清洁采暖、玻璃幕墙电梯等新技术和产品都是旧区改造中的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在老旧社区的组织和管理层面,强调居民要充分发挥自治作用,鼓励实施因地制宜、符合实际的管理模式。有些研究针对小区的维护和管理、资金筹措机制等方面提出探索性的建议。在老旧社区的组织和管理层面,强调居民要充分发挥自治作用,多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鼓励实施因地制宜、符合实际的管理模式。更新理念方面包括:“微更新”的创新,“海绵化”改造,生态价值体系构建,“共享”理念,“15分钟生活圈”规划,此外,在小区的维护和管理、资金筹措机制等方面提出探索性的建议。

1.上海社区更新。仲筱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及相关实践理论研究,初步构建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运用于四平路社区、新华路社区和南京东路社区的微更新后综合评价,探讨微更新过程中和使用后出现的问题。张帆等人提出上海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风险时社区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体系架构中应融入“纵向贯通、横向整合”的理念设想,通过开展空间统筹、方案引导、共识达成、数据支持4个关键行动,构建能面向未来又具上海特色的社区生活圈单元网络。陈醉提出通过社区嵌入设置长者照护之家和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微型养老机构,逐步形成较完善的政策体系、分布广泛的服务机构以及丰富全面的服务内容,已经基本探索出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和机构为支撑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梁俊基于上海三个社区现状研究,提出符合新时代的上海社区公共道德的对策和方法。通过对社区公共道德现状,提出问题包括:陌生人社区的日益普遍与社区内在凝聚力的缺失、社区集体注意思想的日趋边缘化与社区居民个体德性参差不齐,上海社区公共道德建设制度的相对滞后性和不稳定性以及社区公共道德教育中居民主观能动性缺失。沈青提出公共艺术作为一种体现现代社会生活的文化现象介入社区景观环境的塑造中。通过对上海社区景观环境中的公共艺术现状调研分析,探索适合我国社区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发展策略。陈德旭等对上海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需偏好进行探究,认为其实际供给与居民切实需求间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于场地设施等方面,发展困境体现在“自上而下”的供给体制较少考虑需求者的利益诉求,需求偏好的动力不足,渠道不畅等。建议构建上海社区公共服务供需偏好耦合机制,包括供给决策、需求表达与供需评估等。赵莹莹尝试通过建设社区花园实现社区组织和治理参与体系。提出了“思考-调研-设计-营建-管理-维护”六步骤,以期活化社区空间,构建社区网络和链接。师曌蓉深入研究上海石库门里弄的现状,提出上海石库门里弄街区式“空间-社会符合系统”,对其的微更新应当“见物不见人”。作者认为使用后评估分析在微更新设计阶段必不可少,微更新目标是:功能性、识别性、文化性、情趣性和公共性的综合提升。对爱民弄投入使用后的评估表明微更新的改进方向:公共活动空间规划应依活动发生位置而调整;创造室内公共空间;公共设施精细化微适应居民需求;适老化改造。黄心怡《上海里弄创客社区微改造设计研究》探索里弄街区更新方式的新方向和里弄社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出以“創客社区”为主题的里弄街区微改造研究。李彦伯《上海里弄街区价值》通过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对里弄身份、价值、困境与探索进行分析,并提出现有里弄街区发展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对里弄街区价值认识的偏差,需要将里弄街区看作一个空间——社会复合体,多元化思考里弄的未来。张晓菲的《基于行为学的上海里弄住宅更新研究》中提到了上海里弄现有更新模式忽视了里弄的邻里关系和场所精神两个非物质因素。张俊的《多元与包容——上海里弄居住功能更新方式探索》中提出里弄更新要充分利用里弄居住的内涵优势与特性,使其与不同群体的居住需求相匹配。通过多元与包容的角度开展各类更新方式,发挥作为居住功能为主的里弄街区宜居性与多元包容性的发展。万勇在《里弄保护与更新的基本方式和关键环节——以上海里弄为例》分别从房地产开发、原住民自发、地区政府组织三个角度对里弄更新方式进行剖析,并总结了十余种更新方式得以实现的关键节点。

2.设计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朱琦《行为心理学在住宅小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从行为心理学角度未住宅小区设计中调研居民的心理需求提供新的工具和思路。李浩然提出交互式产品设计与城市公共设施相结合的想法,注重用户的心理需求。赵岩昊《基于儿童关爱的产品障碍性设计探索》通过对0-12岁儿童心理、感官、认知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不同安全需求,结合儿童多方面行为特征,提出以儿童为本的产品障碍性设计方法和原则。吴思基于环境行为学对办公空间进行研究。常露雯在《谷歌logo设计变迁研究》一文中表明设计一定是反映当下的重要元素,处于每个时代的品牌LOGO无论如何逃脱不开时代的空间维度。杜雪靖从人的感官、效能和理解层面剖析了现状国内公共座椅的不足之处,并从这三个层面对公共座椅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上海市旧区改造的现状

上海的城市发展道路是在探索中不断前行的,在经历了大拆大建以后,上海市政府编制了风貌区保护规划,开始对城市更新的各个要素进行控制,城市更新步入正轨。从2016年开始,上海城市更新开展了“四大行动计划”“城市微更新”等行动。“四大行动计划”包括共享社区计划、创新园区计划、美丽风貌计划、休闲网络计划,主要针对“社区服务、创新经济、历史传承、慢性生活”四个市民关注焦点和城市功能的主要短板。在有机更新过程中,开展系统性的顶层制度设计,注重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城市发展,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的更新模式。“自上而下”是指政府主导,有专业人员参与,又有部分公众参与的更新。这种更新模式投资力度大,成功率高,比如外滩滨水走廊,新天地,衡复风貌区等。“自下而上”是指主要由宫中发起,政府协调,由专业人员配合的更新模式。

社区更新过程中常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居民由于施工噪音、损坏晾衣杆或雨棚、漏水、建筑垃圾,此外还有居民不同意、不配合局部改造。解决方法大致有3种:1.采用协调共商。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党小组长、居民组长、社区民警、城管等“七方”形成共商机制协调解决、特殊难点问题。2.线上收集、线下政治。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三会)利用“互联网+微信”解民愁,实行线上随时收集问题,线下整治。3.引入社区规划师,如徐汇区开创“双治联动、双向赋能”。在社区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为每个街镇聘任一名社区规划师,用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性修缮和社区更新提供专业帮助。在智能社区建设过程中,沟通和问题解决会更快,更便捷。

四、上海旧区改造设计心理学研究框架

根据上海徐汇区、黄埔区、虹口区、杨浦区等社区更新案例,总结了居住小区更新所涉及的一般内容。房屋修缮:屋面漏水维修,楼道公共部位:楼梯、墙面、管线、窗户、吊顶修补更新等;供电设施改造,二次供水设施改造,休息座椅,独立厨房、卫生间整新,外墙面修补、刷新,外墙电线整理、架空线入地,入户门头更新,空调机架更新,雨棚、防盗窗更新,阳台绿化架、晾衣杆更新;设施改造包括屋顶平改坡,停车设施改造:机动车划线、非机动车充电和停放;新增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道闸、监控、单元门禁系统;排水、排污设施改造;雨污混流改造;门卫室更新,垃圾回收站更新、垃圾分类管理,道路维修、更新,绿化补植、大树修建,花园和小广场更新,增添运动设施,一楼晾衣架更新,增设电梯、电梯修理改造;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包括:拆除违章搭建建筑,乱堆乱放杂物整治,乱停车、僵尸车整治、泊位扩容,装修垃圾堆放点整治,宣传栏、文化墙政治,小区文化特色更新:盆景園、观赏浴缸、共享苗圃、花园、花架等,卫生防疫,小区入口门头设计,小区围墙维修,围栏透明化设计,楼道和小区环境照明更新;网络化管理,综合管理会议制度,社区助老、爱幼活动场所,提高物业管理水平等。

根据内容研究应突出上海地区特点,从城市空间特点、市民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等角度入手。对进一步研究上海城市更新的设计心理学进行了初步的梳理。感性工学层面包括:上海街道和城市的视野特点、上海人对居住建筑的色彩偏好、小区照明偏好、上海声音与声环境特点、上海声景与记忆、上海建筑材料与触觉体验、上海社区微气候和舒适感、上海城市嗅觉与记忆;认知心理学层面包括:上海社区地标和标识、上海特色的文化墙、学习环境融入上海社区、上海人的运动偏好和需求、上海人社交距离研究、上海邻里空间研究。研究内容可以对应人体工程和环境设计心理、景观设计、街道更新设计等环境设计类学科。

结论:随着智能社区的建设,“社区共建”已逐渐深入人心。人们不仅有机会接触到专业的城市设计团队,更可以通过选举、投票、会议、访谈等方式实质地投入到社区更新设计中。研究框架的具体内容将在上外贤达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结合人体工程学和环境行为心理、景观设计学、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及环境设计专业实训等课程中进一步地具体展开。本论文作为校级课题结项使用。

参考文献:

[1]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王垒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旧区里弄城市更新
基于韧性测度的高密度城市旧区空间优化提升策略——以重庆石桥铺旧区为例
住区(2023年4期)2023-12-01 08:04:44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金桥(2021年1期)2021-05-21 08:22:00
TOD/城市更新
多元与包容
——上海里弄居住功能更新方式探索
多元与包容
上海里弄认同的多层线性分析与政策建议
住宅科技(2018年4期)2018-06-09 03:46:42
小城市以街巷为联系的旧区再生研究
四川建筑(2016年5期)2016-04-07 10:32:17
景德镇的里弄
景德镇陶瓷(2014年3期)2014-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