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琼姣
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是秉承教师的职责三十年如一日地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这就是我献给党的百年华诞的礼物!
做文化基因的唤醒人
语文教学就是让每位孩子会说话会写作,说话看是很简单,写文章似乎也不复杂,可是要让他们好好地说好好地写,一辈子幸福地说话幸福地写作,并能超越生命地存在,却不是那么简单的了,这就是语文本身要承担初心和使命。
如果教育忘记了初心,那么孩子丢掉的将是他自己!他们生怕自己输在起跑线上,却一个接一个地倒在了终点线前,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给人的不仅仅是知识,还要给人诗和远方,以及发现美的眼睛、向往美的心灵、创造美的双手。2019年,在“我与祖国共成长——时代新人说”演讲大赛中,来自山西太原的语文老师赵旭凭借题为《文化基因唤醒人》的演讲而“走红”网络。她那次演讲之所以能被很多人关注,是说到了他们的心里,他们包括许多学生和家长及做教育的工作者。
她讲的那句“那个能影响人一生的东西从来就不是什么考试重点,而是有文化的教育”让我们站在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好好反思,教書三十载也该进行反思和沉淀:语文教学不仅是教学生好好说话,好好写字;并授人以智慧,结合这个时代文化的传承!而语文教师就是做那个文化基因的唤醒人!
传播“大语文”理念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认为“大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底色。如果从一个社会人的角色来给“大语文”下定义,我觉得“大语文”能够帮人更清晰地表达自己,更宽容地理解他人,更细腻地感受世界。她包容万物,没有边界,没有固定的模式,现在的高考已经基本回归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查上,如果教师还用简单的、生搬硬套的方法来应对,那就只有死路一条。“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应该享受知识。”用“真教育”教会学生“真思考”教育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真,你对我“虚情”,我对你“假意”,这哪里是在做教育?这分明是在互相伤害!教育学生,先得让他们愿意在老师面前讲真话,才能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
教育不是无为而治,不是放任天性,教育一定是一种“干预”,但又不能将这种“干预”生硬地固化为唯一的模式,那样学生就会拒绝“干预”,或者和干预者一起变得“狡猾”,那将是教育的失败。
近年来,语文日益受到学生和家长重视,而作文更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关键。作文本应是学生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段,具有个人化的特点,然而在标准化考试面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希望掌握一套行之有效、能取得高分的写作方法,这是导致“套路文”层出不穷的原因之一。这样的写作不仅导致学生丧失了对作文的兴趣,仅仅把它当成完成任务、拿高分的工具,也导致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能得到充分锻炼。如何找到个性表达与作文达标之间的平衡点,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话题。我们不妨追寻现代语文教育的“初心”,看看叶圣陶先生怎么说。叶圣陶先生写于近一个世纪前的《作文论》,是一本平实朴素的小书,却代表了现代语文教育在其起点之处所怀有的理想。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作文无非是将自己“充实”“合理”“完好”的思想与情感,以适当的方式写成文字。思想、情感与表达,既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也是评判文章的主要标准。思想重在求真启智,各人的思考与判断可以有不同的面相和理路;情感重在深切感人,个体的性情和感会也有不同的质地与色彩;至于语言的组织,更是千变万化,有着多种多样的可能,由此也就显露出写作者各自的个性与才情。如果说“文”是人心中绽放的花朵,那绚烂多姿显然是它的本然。写作有其规律和章法,但不存在固定的样式和定规。这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然而,在考试作文中,最多出现的却正是格式化、套路化甚至“模板化”的写作。这些作文看起来“规矩”“整齐”“平稳”,但空泛的观点与浮泛的情感,经不起推敲,更不耐细读。这一类为数众多、绵绵不绝、看似“合格”的作文,或许说明我们的考试以至教育现实,存在着需要改进的空间。
应该说,不论是中考作文还是高考作文,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它在命题、体式、篇幅和写作时间等方面都有着严格规定,是一种“考试”驱动的写作。这些特殊之处正是导致作文产生格式、套路的原因。
然而,承认中高考作文的特殊性,绝不意味着认同它背离写作的一般规律。查阅一些高考语文试题作文部分的“评分细则”不难发现,虽然它们各有侧重,表述不同,但无论是评判审题立意是否深刻、妥当、鲜明,论述是否深入、周密、充分,还是推敲叙述描写是否切题、生动、感人,语言是否流畅、准确、精到,共同的基础仍是对文章思想、情感与表达这三个基本要素的考察。
教学与学习不能过于功利化,语文学习的意义也远不止是完成一次成功的写作。《大学》有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受学之期有尽,教学之道长存。教育的本质是“立人”,考试也终究是对人的考察。我们希望学生们的作文应该有深刻的思想、严谨的逻辑、生动的叙述、真切动人的情感、精彩纷呈的语言,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希望这篇文章的写作者——年轻的一代既有深刻的理性,也有充沛的感性,既善于独立思考,也敢于自我表达,既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是未来先进文化的创造者。
一个忘记来路的民族必定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一个忘记初心的教育必定是没有未来的教育。一个人也好,一个秉承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也好,最难得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教书三十载后,我仍谆谆善诱我的学生: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的根深扎在中华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