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简介:科教兴国、人才强国。高技能人才日益成为推动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中坚力量。我校以“弘扬工匠精神,引领人才培养”为己任,明确师徒工作间校、市、省“三阶递进式”创建目标,以提升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双提核心”,推动产、教、学、研高质量创新发展,培育骨干教师和技能人才队伍,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技能传承、技能攻关、技能推广“三方面”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将师徒工作间打造成培育高技能人才的孵化器。
一、实施背景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加强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到2020年,在全国建成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100万名高级技师。”
2016年吉林省教育厅、人社厅印发的关于《吉林省中等职业学校设立“技能导师工作室”实施方案》中提出,中职学校“技能导师工作室”建设,要作为构建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作为推动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作为引领学校专业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
在文件的指导下,我校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使命,经过不断探索和深化改革,面向计算机网络、软件、通信、电子、机电、汽车电子、动漫等专业方向制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数以千计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业发展之路。如何卓有成效地落实师徒工作间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主要目标
(一)搭建人才培养的交流平台,提升教师素质。
充分发挥技能大师的“传、帮、带”作用,定期开展专业领域新技术技能培训,安排教师参与企业实践,聘请企业优秀技师到学校兼职授课,培养一批掌握教学模式企业化、教学过程情境化、教学手段前沿化的专业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搭建技能创新的实践平台,提升学生技能。
引进企业管理理念,加强工作间实训教学管理。积极与企业对接,引进企业技术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增强实践探索和解决问题能力,打造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优秀蓝领。
(三)搭建教育科研的研发平台,提升教学水平。
发挥工作间的团队作用,提升教师的研发能力。定期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技术培训,召开教育教学新技术研讨会,推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设计、开发先进的教学资源,组织精品课程建设,编写适合职业学校学情的教材,积极开展教科研课题研究,推动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搭建校企互动的合作平台,提升服务能力。
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在专业共建、师资共训、基地共享、人才共育、合力攻关等多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的同时,提升学校影响力和服务社会能力,为吉林省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重振老工业基地,培养更多高端专业技能人才。
三、实施过程
(一)紧盯优势专业,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工作间校、市、省“三阶递进式”创建目标。
我校是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是省级示范专业,吉林市十大品牌专业,与多家企业进行交流合作,开展多项科研攻关课题并取得多项成果。在工作间建设上有着多方面的硬件和软件优势,为开展师徒工作间的建设和实践研究提供了充足的基础条件。
学校按照政策积极组织资金投入,认真落实师徒工作间的创建工作,确立以校级师徒工作间作为试点,成立师徒工作间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任副组长,负责具体建设事项的决策与协调。
1.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按建设进度时间表积极推进落实。
2.整合软硬件资源。设立专项建设资金,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专业图书、电子资料,满足教学、科研和学习需要。精选优秀人才,组建师徒工作间团队。
3.立足生产实际。工作间每项工作要基于生产实际,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开展科研攻关。
4.注重技藝传承。传授技艺是师徒工作间最重要的功能,指导年轻教师和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实现高精尖技艺传承,提高人才培养规格。
5.校企交流合作。邀请高校导师或企业技师与工作间开展技术攻关合作和交流研讨活动,开阔思路,增强研发创新能力。
6.成果提炼推广。把技术成果进行提炼总结,向社会推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扩大社会影响力。
针对试点工作间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工作间建设方案进行大幅度改进和完善,建立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作间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校级、市级、省级三阶递进式建设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组织筹备和培养考察,对条件成熟的工作间逐级申报升级。
师徒工作间在学校教学教研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已成为推动学校专业发展的“领头羊”。
(二)遴选优秀导师,科学组建团队,制定工作间提升教师职业技能和学生职业素养的“双提核心”。
团队建设是师徒工作间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从试点工作间申报伊始,由师徒工作间建设领导小组集体讨论决定,以国家级技能大赛裁判员、国赛级优秀指导教师、吉林省金牌教练员作为师徒工作间主持人及首席专家,特聘高校、企业顾问2人,精选综合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及企业技术人员8人,高起点打造“校师徒工作间”。制订详细的创建方案和工作目标,力争使我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团队在四年的建设期内,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与研究、科研攻关、实习实训等方面达到国内一流、省内领先水平,能全方位地适应计算机专业教学、研发、实训等要求。
1.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师徒工作间发展的基石。学校制定周密计划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分期分批选派教师与友好学校交流取经,选送教师深入企业参与项目研发,鼓励教师考取企业职业资格认证,联合企业开展针对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编撰教材;引导教师进行教科研课题的研究;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职业竞赛;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打造一支肯钻研、能吃苦、勇于创新的师资团队,引领学校专业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造就具有精湛技艺的人才队伍。
2.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师徒工作间的工作目标。工作间通过校企合作、科研攻关等各种实践形式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把握企业发展方向和实际需求,引进企业管理模式,形成工作间的文化氛围。带领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开发,鼓励学生考取企业认证的资格证书,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信念,养成专业的职业行为习惯,为社会输送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合格人才。
(三)争创优异成绩,激发创新活力,在技能传承、技能攻关、技能推广“三方面”取得实效。
1.发挥技能大师带徒授技的“传、帮、带”作用。定期举办大师观摩课、教学改革专项研究、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及相关软件应用培训活动,促进教师间教学相长,快速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深化产教对接,组织专业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拜师学习;指导年轻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的各项技能比赛,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2.发挥工作间创新实践的攻关作用。联合企业为学校提供一体化的教学实例和生产任务,并与企业签订协议,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依托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立大赛班,分成若干赛项小组,工作间选派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多个项目大赛集训。通过比赛实战,提升教师技术攻关能力,既锻炼了队伍,也为企业培养大批优秀人才。
3.发挥工作间产、教、研成果的推广作用。通过工作间集中交流先进经验,发挥群体智慧,共享成果资源,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瓶颈问题;开展不同专业间的技术研讨和教学研究活动,创新教学模式,加强专业建设,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与其他职业学校间进行广泛的经验交流,推广工作间研究成果,促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四、成果、成效及推广
(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依托师徒工作间,走出去,加强校校、校企及市县的交流与合作,为普通中学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技术、常用软件使用等系列培训,助力提升地区教师信息化教学软实力,带动了全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学校发展。多篇教师論文、课件获得国家级奖励,多名教师在各类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1人荣获2018年全国第六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奖”,1人荣获2017年全国中职学校计算机类“创新杯”教师信息化说课比赛一等奖,1人被评为吉林市“十佳创新创业”人才。2019年3人获吉林省骨干教师称号,3人获吉林省学科带头人称号,1人获吉林省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吉林市教育局“五星级教师”称号,3人被聘为北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兼职实习导师。
(二)职业技能大赛成绩斐然。
运用职业技能大赛这个“练兵场”, 技能师徒工作间带领学生们攻坚克难,2016年指导“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维护”赛项获国赛一等奖;2017年指导“计算机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赛项获国赛一等奖;2018年指导“通信与控制系统集成与维护”赛项获国赛一等奖;还有多个项目多次获得国赛二等奖、三等奖。通过指导大赛,为学校培养出一支理论扎实、技术娴熟的专业师资队伍,为企业输送了一批批具有良好职业素养、技术拔尖的优秀劳动者。
(三)教育教研成果推广应用。
几年来,技能师徒工作间立足专业领域发展前沿,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改革教学模式。引入VR辅助教学、翻转课堂、云课堂等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开创了“渐进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采用互联网+教育的个性化教学方式,以学习者为中心,将教师教学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并在地区推广。
工作间还积极研发校本教材,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库,及时发布系列优质课程等优秀教学资源,实现更广泛的资源共享。
(四)校企合作攻关成效显著。
利用师徒工作间的资源优势,结合导师的科研能力和企业的实践能力合作攻关新技术并申请发明专利,扩大工作间和企业的影响力。多年来学校与多家企业建立长期的人力资源培养供需协作关系。拓宽与企业交流合作平台,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2019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鼓励职业学校学生考取企业“1+X”职业认证。师徒工作间通过学校积极与企业联系,申请设立企业认证培训及考点,促进完善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研讨制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实现多个相关专业书证融通,发挥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功能。
五、体会与思考
(一)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保障师徒工作间有章可循,规范发展
中职学校师徒工作间,是高技能人才技能传承、经验交流、技术创新、技术转化的平台,是学校与企业紧密联络的纽带。在创建过程中,离不开系统的顶层设计及全程跟踪指导,要注重制定全方位、多维度的工作目标。师徒工作间既不等同于科技公司,也不等同于教学实训,它是通过参与各类专业实践过程传承技艺,引领人才创新发展,因此要时刻把握好产、教、学、研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使工作间沿着健康的轨道稳步发展。
(二)深入广泛的校企合作,使工作间的效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师徒工作间为企业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广泛的交流平台,一方面要深入到企业的生产难点、技术瓶颈中,攻艰克难,产教结合,服务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与先进企业的联动,加强师徒工作间与行业协会、大中专院校的交流合作,掌握前沿技术,了解市场导向,形成专业优势合力,以提高人才培养的精准度,促进学生就业。
(三)服务社会的理念,使工作间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师徒工作间重在弘扬“工匠精神”,传承技艺,培养人才。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职业精神与专业技术高度融合的高技能型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学校专业发展,促进学校内涵建设,形成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中等职业学校师徒工作间要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目标,立足于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学生对口就业,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创造社会价值,使工作间真正成为推动学校创新发展的源源动力。
师徒工作间建设作为吉林省培养技能人才制度,正在有序推进,健康发展。学校建设师徒工作间,有利于整合高技能人才培养资源,打造工匠成长摇篮,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促进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
作者简介:于凤春(1969-),男,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传感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