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晓梅
初三的历史一轮、二轮复习,对我来说就是从点到线的过程。初三历史教师就像一个穿珠工,使散落在几本书上的知识点通过不同的合适的线串联起来,如果成功,对学生来说可以真正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做题会有的放矢,十拿九稳。但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为学生做好穿珠工作,使学生做题得高分。我在思考,在学习,在实践,终于我脑中的线越来越多,更多的点通过这些线连接了起来。
通过上专题课和听专题课,引发了我的思考,得到的第一个收获就是:专题复习课不仅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教学效果是最核心的问题,适当留白,是一节课不可或缺的美。在上《近代化的探索》的过程中,先设计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表格,接着通过典型例题突破难点,最后再升华总结。我们都知道专题复习课容量大,有时为了赶进度可能会替学生回答问题,但是学生掌握的怎样呢,只能打一个问号。事实上, 后来发现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适当的留白,没有给学生留思维的空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讲课的时候,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一堂课要留白,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否则学生的头脑就像装知识的容器,不仅没有能动性,而且也没有了创造的乐趣和动力。对比另一位老师上的专题复习课《近代化的探索》,他这节课的成功,不仅设计好,而且注意到了适当的留白,我记得他上课的时候,提出一个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时,有两三分钟留给学生思考,教室一片寂静,当时我还奇怪他为什么顿住了,现在想想是自己不懂得留白的重要性,正是因为他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才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才答出了学生的独特见解。
第二个收获是:专题复习课要教给学生归纳知识点的方法,同时教会学生答题的方法。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比如一轮复习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确每本书上的内容分了几块,这对于学生来说相对简单,毕竟只涉及某一本书。比如八年级下,我们知道有四个时期:过渡时期、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革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整理了过渡时期这一专题,分成两个板块,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在复习过程中我做到了讲练结合,学生掌握较好。尤其讲完后教给学生从这些方面去归纳:知识巧归纳——标志类、比较类、尤其是易混知识点的比较,学生通过归纳比较对有些不是很清楚的知识点真正清楚了。专题复习的过程中做题是必不可少的,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教会学生做题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觉得做选择题在抓住题干的同时,还要看清楚限定词,不仅如此,对于每一个选项都要仔细看,学生有时候往往根据“经验”答题,其实学生没有翻书看,只是觉得某选项是对的;做识图题、材料题时,学生往往感觉最后一问谈认识或启示的题不好做,我就试着教给学生做这类题的方法,首先,严格按题目要求答,题目中往往会说“结合以上图片所反映的各国发展历史”、“依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等提示。其次,还要看一看前面几问已经答过的答案,再适度拔高,可以帮助学生答最后一问。经过尝试这样讲过之后,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这种方法,慢慢学会了做这种题。
第三个收获是:专题复习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为讲好专题复习课,就需要不断为自己充电,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并且在复习的过程中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历史学科有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它们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我们一方面要初步培养他们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素养,另一方面又要为升入高中后核心素养的培养打好基础。那我们怎么做才能影响到我们的学生呢?我们必须有人格魅力,我们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比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给了我很多启发。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容易形成一些思维定势,而《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它使我的思维定势开始改变,对同样的问题开始有了新的认识,这也会为我的教学带来变化,使我的教学将更具吸引力。
以上就是我在从点到线的过程中的几点思考,通过思考对于我来说,使我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为学生做好穿珠工作。我仅仅说了对我来说感触最深的几点,要使专题复习课达到更好的效果,我的努力反思很重要,当然还有很多要注意的环节,比如讲复习课一样需要激情、让学生在复习课上成為主导、精讲精练、回归课本等,总之,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最好的复习效果,才能使学生在中考中考出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