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岑
摘要:其实我们每个有生命的个体都离不开共同体而独立存在,我们不断的与世界进行着交互,也不断的在反馈与汲取。发展共同体对于个体成长来说是毋庸置疑的。而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也存在着发展共同体,尤其是在美术课堂的合作学习中也存在着相互尊重、同伴交往、合作共赢、共同成长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分享;合作;共同体
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合作学习活动,内容涉及面广且丰富多彩,在涉及到主题性议题的设计需要多人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不仅可以获取个人成长的机会,同时还可以自发组建探究小组,根据方案开展合作活动。以合作形式建构的儿童发展共同体能更好地帮助儿童处理好相互分享与良性竞争的关系。
一、分合有序,至善尽美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合作”课堂:在需要多人分工协作的一些课程中,孩子们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会抓住这难得的“合作”机会一个劲地“谈天说地”,有的会一个人闷头做事,游离于“共同体”之外,还有一些不做正事而是做他们喜欢的事情等等。在合作中也有此种现象:平时本是好朋友的几位同学本想一起开心的合作,过程中常常在“实然”与“应然”中纠结,导致意见不合,任务分配不均最后演变成矛盾升级,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这样的现象也鲜有发生。极少部分学生还会在合作任务下达时表现出极其不乐意参与的情绪。
心理学家指出:“不会合作,就没有成功”。然而,很多学生对“合作是什么?怎样合作?”等问题,只有一知半解的认识。合作学习既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又是小学生健康心理的表现。因此,培养小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目标,激发合作活动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案例1:《美丽的盘子》
由于课程中涉及到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现美丽的盘子,首先笔者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完成装饰盘子的任务。合作组分剪贴和绘画两种表现方式,手工的剪纸材料要合理分配,绘画材料也要一应俱全。
只看见:一位同学用对折剪方法剪出对称的图案作为盘子中心的花纹,另一位同学则在他人剪纸盘的边缘用二方连续纹样进行手绘装饰,他们用“时间差”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两位同学在装饰盘上“撞车”。这样明确的目标设定,合理的任务分配可以有效解决在儿童发展共同体中出现的毫无头绪,指向不明,无效合作的问题。
值得指出的是,在课前还要加强工具材料的准备。在学习过程中,组员之间的冲突和争执,有部分原因是学生在课前的工具、材料准备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工具材料的组员就像战场上丢了枪的士兵,无法完成合作学习,所以课前的任务布置,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收集材料是合作学习的首要任务。
二、同心同德,玉成其美
在美术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团队合作方式,少则两人,多则可以是四到八人。这些合作组其实就是一个个小团体,小社会,一个小的学习发展共同体。在共同体里,每个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都渴望在里面找寻合适自己的位置,如果找位置的方式是用自己的想法、方式去“卷”别人的,这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如果大家不能够接受挫折、试错或失败,就会陷入到一种“内卷”之中。通常老师发现问题说: “某某小组,你们再不完成,别人都埋头加速,你就等着被弯道超车吧!”这些看似是“为你好”的话语会给孩子们非常不好的暗示,那就是我的落后是由于别人把我的位置抢走了。于是大家就朝着某个统一的标准去奔跑,所有人的合作最后就变成了一场内卷,最后呈现出的作品会出现一般化、模式化,这样的合作意义何在?为了避免陷入这种“内卷”战争,自我感知力与学会分享就非常重要。
【注】:百科解释“内卷”:意指为在一个集体内部,人们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而相互恶性竞争,现在很多时候是用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
其实在合作学习中,好的经验和制作方法以及最后的成功都是可以被分享的。人类拥有着古老的感知和思维方式,那就是共享性思维。认知、情绪和榜样三个因素会影响分享行为。在学习发展共同体中,老师应扮演一个鼓励大家良性竞争的角色,引导大家作经验或制作方法的分享,有了好的榜样,再加上孩子们积极向上的情绪,不是一味的追求速度与成果,有时放慢脚步,停下来思考或许更能开发出孩子们的思维潜力。当学生在合作中发生摩擦,老师更应该及时出现,发现问题,解决矛盾,老师也要有效地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发展共同体中”,发现每个“共同体”中的亮点。“学会分享”是现代人必需的一种积极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表征。因此,学会分享在儿童合作学习共同体中具有其特有的适切性和迫切性。
教学案例2:《我造的园林》
这节课内容较多,体量较大,所以笔者选择了用合作教学的方式来完成本课的学习。首先,在课前分好小组,收集与主题相关的图片、文字信息以及可以利用的废旧材料,完毕后,组内可对资料进行分类与归整,对不同风格的园林进行探讨研究,并在组际间进行资料分享,最终讨论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在制作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交流、调整,有的同学负责设计园林草图,有的同学对收集的材料进行预设,有的同学拟搭设园林的基本结构。制作、讨论中,老师也加入其中做适当的技巧点拨,这种师生组建的团队会更胜他人一筹……帮助学生解决难点。制作结束后,在班内的展评,小组间可以分享制作心得与制作中的痛点,并提出修改意见。交流分享从组内发展组际,再由组际扩展到全班,甚至班与班之间也可以通过用作品進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作品的审美度,还有效凝聚团队核心,达成分享目标,培养学生在合作学习共同体中的团队协作精神。有机结合自评、互评、师生共评,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作品的优劣,在互助、互评中。
三、戮力同心,与子共赢
在共享性思维模式里,边界感不强,彼此互相渗透扩散,世间万物的本质最终归因于参与和共享。想要达成有价值的分享,只有进行真正的对话。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共享性思维认为一物即万物,万事万物都于“包容”之中,共享性思维如同内寓之界,合作即是内在包容性的外在展示。而平实思维如同外明之界,如果将目的性较强的平实思维与共享性思维有机结合,营造更健康的儿童发展共同体,大家能够做到分享彼此,进而创造出一个合作空间,既“参与其中”又“形成合力”。
对于“不会合作”的学习状况,老师需多加关注,引导小干部与合作组“组长”协助管理,同时关注合作前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增强小组成员的自我管理。在明确目标后,进行合理的分工,强化组员的团队意识,在合作过程中保证每个组员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任务,如:课前准备的:材料收集、草图设计、工具分配,小组讨论时的组织、策划、记录;课堂发展过程中的汇报、总结;制作过程中的材料提供、绘画设计、手工制作等项目都可由不同的组员承担。责任细化,资源共享,智慧众筹,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成员的个人优势。学生在这个共同体中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平等协作、共同发展。
教学案例3:《现代建筑》
把六年级上册“设计·应用”領域的《现代建筑》设置成一个合作主题——理想的生态家园。让不断发展的现代科技,神秘莫测的未来,日新月异,材料层出不穷的理想家园与学生新颖、奇特、别具一格的建筑作品来个碰撞……
合作组中,学生们用立柱造型的方法制作生态家园的主体建筑,用不同的纸材裁剪、卷曲、拼搭、粘接表现奇奇怪怪的未来建筑。他们给主建筑周边引入河水,在建筑与建筑间铺满花草,留出小径,栽种植物,还将风能、太阳能这些新能源发电设备安装到了建筑中……
为了理想中的生态家园,他们一次次进入讨论。当合理、美观、新颖的布局方案确定后,还在一边商议一边动手起草,俨然就像是工地上挥斥方遒的小小设计师。他们在现有的居住环境基础上,畅想未来,大胆想象。诗经有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大家都希望理想的生态家园可以有山光明媚、水色秀丽、鸟语花香的环境,有新颖独特的人文景观,有科学环保的功能设施。晚照一襟是你,春风一煦也是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不正是我们向往已久的生活吗?从单一局部作品设计到整体生态家园的空间布置,既增强了学生审美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在“分享教育”视角下,小学美术课堂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合作机会尤为重要。不管是本学科国定课程的内部整合,还是学科与学科间的“跨界”组合,亦或是与社会、生活的有效“结合”,合作学习能弥补学科知识来源的单一化,能互补不同个体的优缺点,更能使共同体在协调融洽的氛围中成长……以美术创作为载体,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同伴交往的规范、协同学习的默契,合作方式的科学性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能与学生的积极互动、携手共进,更能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养成学生分享成功、共享智慧的良好品性,儿童发展共同体中的合作学习对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建立儿童发展成长的新型关系,营造出新的思维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创造出新的可能性,从而落实学校教育立德树人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小学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杨文娟.小学合作分享教育主题活动设计——小学生品性养成指导丛书(万千教育)[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2-8-1
[3]张展. 《小学美术“综合·探索”中合作学习策略的案例研究》 [P]. 2013(04) .
[4] 严抒勤.中小学美术综合课程建构的理论思考[J]. 中国美术教育. 200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