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国庆
摘要:农民作为社会人群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诸多文人墨士都在各自的文学创作中突出了“农民”这一形象,并将其作为主要描写对象。事实上,农民这一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所反映的正是社会历史的演变,是反映历史的主角,这也是为什么文人们喜欢利用“农民工”形象叙事的原因。本文主要从不同社会形态入手,分析了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农民工”形象。
关键词:文学创作;社会形态;农民工形象;叙事;变化
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百姓生活状态不同,其中最底层的农民,其真实生活可以直接反映出真实的社会形态,文人墨士在创作过程中,借助“农民工”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思考,再现农民生活,对提高大众的文化、思想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是文化瑰宝,不仅反映社会发展,同时,也推动社会更好发展。因此,研究现当代文学视野中的“农民工”形象及叙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自给自足经济社会
纵观历史,城市还处于仅作为政治中心时,城乡经济差距不大,小农经济体制是当时中国社会主要形态。此种自给自足经济社会环境,使得田地成为了百姓生活、谋生的主要方式,并没有重视农民独立性,所以,当时的文学作品,涉及到的“农民”形象,多为悲惨为主。而封建社会下地主阶层肆意猖撅,不断以各种不合理、不正当手段压榨百姓,导致民不聊生,再加上国家征收赋税的巨大压力,贫穷成为了农民生活的代名词。在这一时代下的诗人,更多的是借助写诗表达对农民的同情,不满于统治者的恶性,因此,诗歌体裁形式较为多样,其中主要以思考社会问题为主[1]。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为外国侵略者迫害中国提供了有利机会,中国自此演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由于殖民地多数集中在城市,但乡村依然还留存封建社会残弱的势力,呈现出两极分化趋势。被殖民的中国不得不接受外国人的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中国百姓祖传谋生手段以及生活方式,已经无法在乡村立足,所以,被迫放弃自然经济,踏上了城市谋生之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出现了一大批实业家,开展积极创办民用企业,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性质变革。也正是因为这一背景,农民便成为了“在路上疲于奔命的追赶者”,到城里以其他方式谋生。比如,潘训的小说《乡心》、王任叔的《阿贵流浪记》,都是反映这一情况的文学作品。从这些作品看,虽然农民进入城市谋生,但在心理、感情、价值观念上,并没有做好准备,再加上城市生活的艰辛,导致这些农民饱受心理折磨。而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在小说中虽然没有详细描写祥子生活过的农村,但作品的细枝末节,都可以找寻到农村的贫困。此外,还有萧军的《第三代》这一小说,主要从政治、社会角度反映出当时帝国主义压迫下,东北农村阶级反抗的激烈,以及农民反抗失败后的背井离乡的艰辛[2]。
三、新中国成立后
从建国到上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人流基本已经平稳,这与当时城市建立户籍制度存在直接关系,这一制度的出现对农民涌入城市提高了要求。所以,纵观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不再以描写农村破败为主,而是赋予了农村与城市一样,甚至超越城市的道德、政治优势,在此背景下,虽然并不缺少农村题材的作品,但其中真实反映“农民工”这一形象的作品尤为欠缺。
自80年代后,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城乡差距再次加大。此时的农村建设已经处于停滞状态,但城市户籍制反而出现了松动,所以,大批人口开始从乡村转向城市。这一时期作品也开始增多对“农民工”形象的描写,比如,高晓声的小说,《陈矣生上城》,主人公就是农民陈矣生,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观察、感受进入城市后的生活。还有《哦,香雪》小说,主要描写的就是,乡村少女对于现代都市文明发展的感受,以“乡村少女”这一形象,反映出了无数乡村人对城市生活向往。
此外,由于农民工进城数量不断增多,也社会造成了一定影响,导致部分农民工弃城返乡,所以这一阶段的文学作品,主要写的是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向往。比如《到城里去》、《城市里的一颗庄稼》、《富萍》等,讲述的正是农民对城市生活的渴望。还有一些小说,主要描写了部分人群进入城市后,对生活的不适应。原本是农村人,但进入城市生活后,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思想价值观念,都需要做出改变,但这并非易事,进入城市生活的农民,不仅要饱受心理、安全、人格等方面的压抑,同时,还要承担其生活方式转变后,价值观念上的冲击,这对“农民工”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比如,荆永鸣的《北京候鸟》这一小说,故事中描写的正是来北京谋生的外地人在城市中的生活,作者將这类人群比作了候鸟迁徙一般,身在北京,但却无法适应城市的生活,难以融入城市文化。在此种环境影响下,必然会出现弃城返乡之人,这也造就了文学作品中“返乡农民工”形象,这类人始终不能忘记城市生活的经历,所以,部分文学作品,也针对这一情况进行了叙述,典型代表有焦祖尧的小说《归去》、金小平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许子惠的《异乡》,此外,还有杨青的《上海一夜》、刘小丫的《紫蔷薇影楼》等,都是通过回忆城市生活,来表达农民对城市的一种特殊情感。
虽然在农村与城市之间进行了来回,看似是农民停止了脚步,但并非如此。虽然城市的种种对农民造成了一定心理、精神压力,但一旦这些人回归到乡村后,并将这些“恶”转化为“善”,以不同的视角看待农村,有时甚至是连其自己都没有想象到的变化。原本想要逃离乡土感受大城市的气息,但在实际中却出现返回乡村或者继续为了理想和抱负留在城市的两难境地,进而造就了“农民工”这一小说人物形象。
结束语:
总之,文学创作者通过创造典型人物形象,不仅可以激发读者同情心,同时,也能够启发读者思考,小说人物的塑造与描写,所体现的也是作者自身对社会的思考。探究农民工的人生遭际,有益于社会思想进化,推动社会变革。因此,深入研究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对“农民工”的描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媛媛.现当代文学视野中的“农民工”形象及叙事分析[J].知识文库,2017,67(24):118-119.
[2]司娟.现当代文学视野中的“农民工”形象及叙事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9,12(12):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