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派布袋戏的艺术特色解读

2021-01-18 22:55颜福安
牡丹 2021年22期
关键词:布袋戏南派木偶戏

南派布袋戏拥有悠久的历史,根据文化遗存现象以及众多文献资料证实,南派布袋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晋代。惠安南派布袋戏起源于晋代、成形于唐代、发展于宋代、成熟于明代、兴盛于清代和民国初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众多出彩的南派布袋戏专业艺术者,并且老一辈艺术者开始不断收徒,为的是将南派布袋戏发扬光大,不被掩埋。基于此,笔者针对南派布袋戏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以此为相关学者及从业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在中华民族艺术瑰宝中,汇集着民族智慧的木偶艺术文化占据着重要位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木偶之乡在我国福建,拥有众多木偶品种,包括掌中木偶、提线木偶等。我国仅有三个掌中木偶艺术专业表演团体,闽南一带是他们主要分布的区域,受到环境、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两组艺术特色不同的流派,分别是北派和南派。在唱腔道白、表演技巧以及音乐锣鼓等方面,南派和北派风格各不相同。通常来说,南派指的是泉州地区的布袋戏,北派指的是漳州地区的布袋戲。本文将从南派布袋戏的概况、南派布袋戏的艺术特色解读两大方面来进行深入剖析。

一、南派布袋戏的概况

在福建木偶戏种类中,南派布袋戏是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剧种之一。多年来,惠安著名的木偶世家吴、邱、叶三家得到了泉州市惠安县掌中木偶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完美继承,不仅如此,在此基础之上,惠安县掌中木偶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积极研究和学习晋江木偶艺术表演家李玉仁、李伯芬,漳州木偶艺术表演家陈锦堂的表演艺术风格,并保留了惠安南派布袋戏技艺。经过长时间的舞台实践、创新剧目以及演员锻炼,惠安县掌中木偶戏艺术传承中心形成了独具特色、个性化的南北派结合艺术风格。早年掌中木偶戏被称为布袋戏,关于布袋戏名称的说法众说纷纭,有人说布套是塑造掌中布偶形象必然要用到的道具,演员所有的手掌活动都在布套中进行,所有的戏码都需要依赖布套,为此,由布套演变而来,称之为布袋戏;还有的人说掌中木偶有着十分简单的道具,即布袋,为此,将其称为布袋戏。掌中布偶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在很多地方都有流传。

二、南派布袋戏的艺术特色解读

在表演艺术方面,南派布袋戏的规范要求极高,无论哪个行当都需要十分精细的基本功。例如,生角有24步基本动作,旦角有40步基本指法;光是一把折扇,生角有11步玉骨扇,丑角有21步鼓扇;单单一个缝衣程式就有11个动作,包括抽线、外手裁衣、咬线、发上滑线等。南派布袋戏的演员,无论年龄大小都必然要经历十分辛苦的训练和培训,要求对各种行当表演程式的基本功进行全面掌握和熟悉。在传统偶戏表演中,专业人员分上手和下手,以行当角色作为标准展开分工,尤其注意表演期间的动作技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动作是一种可以被观众看到的语言,换句话说就是舞台语言。表演布袋戏的演员需要有较强的操作技巧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活灵活现地进行操作,真正达到人与偶人合二为一的境界。通过演员对木偶的操作,观众能够体会和感受到木偶戏中蕴含的感觉以及描述的故事。

南派布袋戏有着十分丰富的剧目,包括宫廷戏、武打戏、折子戏、连本戏等,很多剧目都是历史流传下来的经典,尤其是公案戏、生旦戏令人拍案叫绝,动作优美高雅、表演出神入化、语言风趣幽默,是经典中的经典。在很多方面,南派布袋戏与古老的剧种梨园戏相似,包括划分角色、表演模式以及演唱方式等,还有很多相同的剧目,包括《逼父归家》《玉真行》《小闷》等。南派布袋戏中多种剧目的技巧表演十分独特,并且基本功深厚,十分擅长抒发情感的文戏,特别是小姐、公子的表演十分惹人回味,令人惊叹。

语言艺术是南派布袋戏另外一个显著特征。语言艺术重视两大方面的修养,一是重视声情的变化,二是使用口语化的观众语言。前者在实际演出的时候,按照语言的多种变化,包括急、吞、轻、重、浮等,而后基于四个行当,即净、生、丑、旦,将所有行当的不同形象分为7个种类,创建定型音28个,如旦角分为开脸旦、老妇、彩旦、丑容旦等,生角分为白须生、黑须生、关头、武生等。后者指的是关注语言的生动性,处理方式注重艺术性,通过语言表达出人物的性格,尤其是丑角的语言要尽可能幽默、活泼、生动。

泉州方言是南派布袋戏音乐唱腔的标准音,不仅是泉腔系统,也是南管音乐系统,其中傀儡调最多的是来源于梨园戏中的唱腔,有着近百首的传统唱腔曲牌,场景音乐有着较多的十音谱伴奏。悦耳动听、清脆淡雅是音乐的基调所在。耳线、三弦、洞箫、琵琶以及唢呐皆是使用到的乐器,打击乐器主要是草锣、南锣及钲锣,不仅如此,还有花鼓、小叫及大小锣等。在道具、服装方面,南派布袋戏的风格也较为显著。以往布袋行头使用的加工点十分固定,包括阿林的刀枪剑戟、木偶头等。

在清代后期,晋江布袋戏发展速度较快,民间有上百个专业剧团。当时还有四大名班,包括金永成班、玉兴班、永兴班和黑北升班,金永成班当属四大名班之首。晋江掌中木偶剧团便起源于金永成班,李克茶为创始人。李克茶是一名秀才,因为生活艰苦,不得已放弃求学之路,开始投身于木偶行业之中。起初李克茶身边的布袋戏演员都是自己的亲信,而后世代传承,形成李家班。在长时间的舞台艺术实践过程中,李家班传承了布袋木偶戏的艺术特征,在音乐唱腔、整理剧目、表演形式等方面,艺术风格较为独特,韵味正宗。

1953年,金永成班改名为“潘径布袋戏”,基于此,晋江掌中木偶剧团在1978年成立。晋江掌中木偶剧团是一个拥有众多荣誉和辉煌的团体,去过很多地方演出,包括欧洲、东南亚等,获得的奖项数之不尽。晋江掌中木偶剧团表演的一些剧目被拍摄成电视和电源,包括《大名府》《武松打虎》《白龙公主》等。全国多家电视台以及中央电视台先后邀请晋江掌中木偶剧团拍摄了多档节目,包括《木偶艺术的根源》《神州风采》以及《中国成语故事》系列片等,在国内乃至国外播放。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与晋江掌中木偶剧团在2001年合作拍摄了《白玉堂》,这是一部大型掌中木偶连续剧,共52集,记录和讲述了掌中木偶文化。

以李芬为代表的晋江掌中木偶剧团老一辈的艺术表演家,不仅为晋江掌中木偶剧团奉献了众多经典剧目,还教习了众多青年艺术表演家。现阶段,中青年演员是舞台上的主要活跃群体,他们活灵活现、拥有着无限的活力。长时间以来,这些中青年演员对于艺术创新和改革十分重视,他们不故步自封、不循规蹈矩、勇于挖掘新事物、敢于探索,为传统文化艺术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和活力。布袋木偶戏在早年的舞台上仅能安排两名演员,分为二手和头手,这两个演员要撑起整个舞台戏。这种传统表演模式有着十分严重的单一化倾向,并且局限性较大。无论何种艺术作品,只有不断进步,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生存,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与时俱进,跟着时代的发展而發展,跟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要适应不同时期群众的娱乐需求和文化审美。晋江木偶剧团作为一个十分优秀的艺术团队,要紧紧把握时代的特征,提高自我艺术魅力和舞台质量,使传统戏曲散发出更多现代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文化。要将传统艺术优势和特征充分地发挥出来,并基于此对各种戏曲艺术特点进行广泛吸收、借鉴和学习,还要重视革新和探索木偶的多个方面,包括服装、灯光、舞台、形体等。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创新,要对剧目进行新编,以此扩大木偶戏市场,创作出被现代群众所接受和喜爱的剧目,培养幼儿对于木偶戏的兴趣,满足老年爱好者的需要。多年以来,《魔箱》《惠安女》《惠安女抗倭》《洛阳桥传说》等都是新编剧目创造的布偶戏。通过对木偶戏独特声光感特效、表演技术的使用,使唱段优美性十足,木偶舞蹈由靓丽惠女表演,有滑稽可爱的小角对白彰显南派特色,有两偶对打一人操作,有偶人展现多种动作,包括喝水、双人飞套、空翻、吐水等动作,不仅如此,舞台上有各种活灵活现的场面,包括木偶与动物争斗等。布袋戏中所使用的布偶及其他道具,携带起来十分方面,无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展开表演,流动性较强,能够充分满足现代群众的文化需要。

南派布袋戏舞台剧目在新时代背景下较为多元和丰富,一场演出演员最开始是两名,而后逐渐发展为10~30名。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强表演的质感,要对布袋戏表演舞台进行不断扩大,强化舞台整体的渲染力、空间层次感。将演员的坐式改为站立式,提高表演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增强木偶形体的神韵,让以往只能表演单一动作的木偶变为能表演各种复杂动作的木偶。在傀儡调精髓保留的基础上,音乐要按照性格形象、舞台氛围的不同来设计,使音乐更加动听和优美。

《邱二娘》舞台形式在2003年进行了改变,将第一道表演区设立为舞台前区下围,通过拼装式硬景,将传统走马板代替为二道表演区域,增强整体舞台的层次感。有了长时间的现场演出调整和舞台搭建经验后,在2014年《惠安女抗倭》创建和编排时,大面积改革了舞台,材质选择航空管架,提高舞台的安全性。对以往3.75米的舞台宽度进行了保留,并在此基础上加大舞台的深度,由以往的3米深度加到4.5米深度,同时还对演员的表演空间进行了扩大。

《情缘仙女》《五里长虹》是最近几年晋江掌中木偶剧团所创造的布偶大型神话剧,这些剧目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了创新。这些剧目对优秀的南派布偶艺术传统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继承,木偶技巧表现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在对姐妹剧种中的部分表演程式进行借鉴期间,充分运用和调动了综合艺术方式,不断丰富表演手法,表现出的艺术风采新奇多变,为观众呈现了一个赏心悦目的舞台。

三、结语

在南派布袋戏保护和传承期间,我们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强创新。通过对近几年多样化木偶舞台的修改以及木偶操作手法与表演形式的结合,能够基于对传统南派布袋戏音乐、表演、偶的制作等艺术形式的保留,展开创新和改革,在现代社会中扩展南派布袋戏的市场,使其散发出崭新的艺术魅力。有机结合传承与创新之路,披荆斩棘,相关人员要做好长期持久战的准备。笔者期望,无论是喜爱南派布袋戏的群众,还是相关从业人员,都要抱有一颗爱偶的心,将这种优秀文化世代传承下去。

(惠安县掌中木偶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

作者简介:颜福安(1985-),男,福建晋江人,大专,中级演员,研究方向为南派布袋戏。

猜你喜欢
布袋戏南派木偶戏
木偶和木偶戏
传统戏剧——木偶戏
南派戏装道具的创新特征
家班聚散:福建南派布袋戏微观察
木偶戏
木偶戏
布袋情缘
“非遗”视角下的布袋戏保护与传承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浅谈南派纪录片的风格与发展路径
——以《珠江纪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