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例儿科门诊输液室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

2021-01-18 12:33曾梅凤俞培英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62期
关键词:输液概率用药

曾梅凤,俞 珍,张 欢,夏 云,俞培英

(江苏省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3)

药物不良反应属于一种有害反应,与用药目的无较大关联,是在患儿正常服用药物的前提下出现的意外事件[1]。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新药不断更新,静脉输液成了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药物不良反应呈明显增多的趋势。与成人相比,儿童不成熟的各种身体功能,更易受到药物不良反应的侵害,加之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更易造成严重后果。我院门诊输液室2017年5月—2018年5月出现72例静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为了更好的研究护理对策,加强用药安全护理,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儿来自我院门诊输液室2017年5月—2018年5月72例药物不良反应的儿童,其中男童48例,占66.67%,女童24例,占33.33%。

1.2 方法

对这72例出现ADR的儿童进行统计,登记个人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发生ADR的药物种类,过敏史,用药后出现过敏反应的时间及发生ADR的症状等。

1.3 结果

72例药物不良反应中≤1岁的有14例占比19.5%,1~3岁的有42例占比58.5%,3~7岁的有12例占比16.7%,>7岁的有4例占比5.5%。不同年龄段患儿于静脉给药后出现ADR的概率,ADR对比详情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年龄段患儿出现ADR的概率

72例药物过敏反应中抗生素类药物40例占绝大多数,占55.5%,其中头孢类38例,占比52.8%;激素类20例,占比27.7%;中成药4例,占比5.6%。见表2。

72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中主要过敏症状以出现皮肤症状为主占比77.8%,药疹的典型临床症状包括全身性系统皮疹,猩红热样皮疹以及斑丘疹等,其次消化道症状占比13.9%表现为恶心、呕吐,最严重的反应为过敏性休克。72例ADR中一般反应66例,全身反应及严重反应占比8.3%。见表3。

表2 ADR发生的药物种类

表3 出现ADR典型症状以及患儿人数

1.4 处理转归及预后

本次研究患儿共计72例,轻症患儿有48例,出现症状后停药1~2后病症便已消失。另外21例轻症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后应用地塞米松,药物服用1~2小时后症状消失;1例使用头孢硫脒10分钟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并很快出现了休克症状,通过应急处理30分钟后转危为安。6例出现纠纷,沟通后均达成理解。所有参与本次研究患儿均于门诊接受治疗,经治疗后病情完全好转,且未出现任何后遗症。

2 护 理

2.1 加强药物使用的监测

个体差异也是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对药物进行监测过程中需强化特殊体质和特殊群体患儿的不良反应监测,明确患儿的病史,评估在同等条件下过敏体质患儿出现ADR概率,对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对于易过敏的药物如青霉素类药物使用前一定要做皮试,禁止使用出现药物过敏的相似药物,另外还需注重对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监测,近年来中药注射剂逐渐增多,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概率,由于中药成分比较复杂,制剂纯度不易保证,临床使用中变态反应时有发生,严重时甚至引起休克死亡。使用时需严密监测,新药和特殊药物在应用前需仔细阅读说明书,不要将中药注射液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并在中药注射液使用前利用生理盐水间隔用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2 提高护士处理ADR监测中的应急能力

本组72例中发生年龄上1-3岁婴幼儿42例占比58.3%,提示该段年龄段为ADR易发阶段。护士因与患儿接触较为频繁,往往会第一时间发现其出现不良反应。因不良反应比较典型症状为皮肤过敏,不仅易于观察,也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症状。但若患病群体为儿童,其发现难度较大,因为儿童不具备完善的机体功能,也缺少语言表达能力,只能通过哭闹或躁动不安表达出现不良反应的不适,这需要医务人员有丰富的经验和相关的专业素质,根据自身经验小心验证,深入而又细致的研究[2]。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士需密切注视药物不良反应,用药前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评估,待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后,应第一时间根据患儿临床症状做出有效的应急处理措施。

2.3 做好防范措施减少ADR的发生

儿童比较常见的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柱,此种给药方式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较高,也是儿童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3]。因此在不良反应监测过程中,应注重药物的配用,以现配现用为最佳治疗方案,可有效保持药效,避免药物因放置时间较长药效降低,增加不良反应的出现概率。一旦药物溶解,便会受到温度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温度较高便会加速药物的溶解,降低药物含量;放置时间越长、药物分解越多,致使致敏物质增加。部分家长在儿童输液过程中擅自待其取户外走动,甚至在户外逗留较长时间,使药物在阳光下长时间暴露后降低药效,还可能使药物出现污染物,导致儿童出现意外事件或者一系列不良反应。因此护士在实施给药操作前,需告知家长不要带患儿外出输液,以免增加意外事件或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概率。

2.4 降低医疗纠纷的出现概率

任何药物都会诱发不良反应。护理人员需及时告知患儿及家属的用药风险,若患儿已出现不良反应则需及时向患儿及家属讲解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和注意事项,这样不仅尊重了患儿家属的知情权,也能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增强患儿及家属的自我保护意识,降低用药风险,减少医疗纠纷。其次护理人员在面对患儿及家属倾述时应注重说话语气和说话态度,不能将“没有关系,没有问题”之类的话挂在嘴边。同时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需积极与其进行沟通和交流,引导患儿表述自己的病症和感受,有助于不良反应的及时发现。

3 讨 论

有些药物不良反应是无法避免的,尤其是小儿群体,此群体具有器官功能不健全等特点,药物会使患儿肝脏受损,药物排泄能力降低,从而增加过敏反应的出现概率[3]。因此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给药前,需了解药品说明书内容,明确药物使用后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临床症状,掌握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必须严格按照用药标准规范用药,若患儿出现不良反应或者异常情况,第一时间告知医生,并协助医生完成抢救工作,保证护理操作的细致性,对用药风险做系统和全面的评估,能有效加强用药的安全,尽量减轻患儿家属的不安情绪,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猜你喜欢
输液概率用药
精准用药——打造您自己的用药“身份证”
第6讲 “统计与概率”复习精讲
第6讲 “统计与概率”复习精讲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概率与统计(一)
概率与统计(二)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治病·致病·致命——用药需慎重
用药不如用乐——三择音乐养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