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代入式”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2021-01-18 08:54孟秀兰
科技经济导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孟秀兰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浙江 兰溪 321100)

1.引言

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提出要将更好的措施落实到课程上,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逻辑能力和高级思维。课程要反映前沿性、时代性,要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近年来,各大高校对教学改革工作投入更大的关注,专业教师也非常认可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并投入越来越多的精力。混合式教学已经逐渐成为各大高校的教改方向。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选择的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习效果产生关键性影响[1]。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后,学生的学习结构更加多元性[2],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起帮助、促进作用,直接向学生单向传递和灌输知识是不提倡的[3]。建构主义者建议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自己对外部世界有意义的、概念性的功能认识[4]。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性较强,需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进行培养。学习动机理论认为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主要受到内部驱动力的影响,如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志向等都是内部驱动力[5]。基于此,作者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上进行了角色认知式教学改革,以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投入,培养其实践能力。

2.“角色代入式”教学

2.1 角色代入式教学法

角色理论认为,角色是社会和个人的联结点,是最常见,最活跃的活动[6]。学习行为投入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投入的时间、努力和精力,是可以被观察到的外显行为,是影响学习绩效的重要因素[7]。角色代入式教学方法虽然已在教育届获得师生的积极实践、认可,但是关于角色代入式教学法的内容尚未有明确界定。梅宏指出角色代入式教学法的三种常用方案,分别是:模拟教学、扮演情境、学生教学合伙人[8]。虽然没有明确总结出角色代入式教学法的具体内涵,但是通过以上三种教学方案,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内容。角色代入式教学主要是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手段,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通过角色感知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角色扮演形成部门,在同伴协作中形成实践共同体,可以促进其知识构建,面对面地交流和竞争也有利于其开发个人潜力,提高学习过程的趣味性[9]。

2.2 “角色代入式”教学设计

“角色代入式”教学方法近几年被多数老师不断丰富、完善,创新方式不断涌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生制宜的教学改革使该教学方式的效果愈发凸显。“角色代入式”教学方案设计目前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模拟情景教学;模拟活动教学;模拟角色教学[10]。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增强课堂学生角色感知,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第一步:成立虚拟企业。全班学生参与命名企业名称、企业经营业务、长短期目标确定、企业性质。

第二步:完善组织架构。根据企业规模成立各个部门,并设定部门岗位和人员安排。

第三步:学生竞聘上岗。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岗位进行竞聘,并介绍自己的工作规划。

第四步:模拟经营。根据竞聘上岗结果,各部门各司其职,虚拟经营开始。

第五步:围绕课程设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模拟开展。比如:组织架构的完善,工作岗位分析、人力资源需求计划、人力资源招聘与培训、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等。

除此之外,为保证学生角色积极性,特别是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的角色感知强度,特设置了人力资源1部,人力资源2部,人力资源3部,形成内部竞争关系。通过竞争效应,增强学生的角色行为。

整个教学设计如下图所示。

2.3 “角色代入式”教学效果

经过一学期的“角色代入式”教学改革设计,从教学观察中发现:学生上课热情提高。该教学模式下,班级学生整体回答问题积极性比其他班级高。学生提问增多。上课中,或者课下主动问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增多。作业更加认真。小组作业、个人作业的平均分比其他班级高。仅从教学观察中可以判断学生的学习投入明显提高。但是“角色代入式”教学设计依然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

3.“角色代入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角色代入式”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属于初步探索阶段,短期内呈现一定的优势。但是持续性使用尚需完善一些问题;

3.1 学生角色认知不完整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本校是大二上半学期开课,该批学生90%及以上的学生没有企业工作或实习经历,对于企业各个部门的岗位职责不是很清楚,对于角色的认知仅仅从教材上获悉。出现学生只关注了主要的、核心的工作职责,而往往忽略其他相辅的工作职责。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也仅仅想到关键职责,按照教材的要求完成任务,主动性思考能力较弱,角色认知不完整。

3.2 角色权利发挥受限

在正式组织中,由于上级岗位的岗位权利,上级意识的存在,部门经理、主管等有职能和职权的岗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都会拥有一定监督权、决策权、命令权等管理权力。基于对自己组织身份的认知,下属对部门管理者的任务安排都会尽力完成。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通过虚拟企业的成立,每个部门都是虚拟存在,虽然竞聘上岗部门经理、主管等管理者,但由于是否正式组织,权利缺乏“合法性”,管理者身份也只是虚名,故在小组、模拟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等工作中,管理者分布的任务很难得到同学们的尽力完成,基本处于应付状态,做好,做精的主动完成意识缺少。

3.3 虚拟部门联动性短缺

在企业组织中,每个工作部门都是为企业战略目标所服务。部门之间形成密切配合、相互帮助的协同效果,扩大了部门工作的协同效应。但是,“角色代入式”教学存在一定程度的小组竞争关系,且彼此不合作不会影响任务的进行,故出现部门“单打独斗”,相互监督对方,防止成果外泄。小组任务没有关联性、连续性。每个部门只关注自己的小组任务,对其他小组漠不关心,甚至内心窃喜别的小组的失败。

3.4 学生角色扮演主动性较弱

由于竞争、晋升、加薪等动力的驱动,企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思考的问题不仅仅是完成布置的任务,同时还会思考如何更好地完成任务,如何更好地表现自己,获得领导的认可。也正是该驱动之下,企业员工主动性较强。然而,虚拟企业不涉及任何的晋升、加薪等,做得好只会使分数高一点,但是小组搭便车问题的严重性也会一定程度地降低部分同学积极性。通过一学期的观察发现,每个小组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也只会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

4.“角色代入式”教学优化建议

“角色代入式”教学法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上课热情,对提高教学效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存在一定的问题,致使该方法的效果大打折扣,故需要对此教学方法进行优化。

4.1 邀请企业专家进行“第一课”,明确岗位职责

为提高学生的角色认知,可通过企业专家、企业精英进课堂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角色感知。邀请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企业管理者直接进课堂,或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课堂。通过讲述他们的工作故事,来增加学生对企业工作的认知,特别是对部门工作的感知。从感情上对学生进行职业冲击。

4.2 明细化虚拟岗位角色权、责,使其对等化

参照企业岗位权、责对对等情况,明确小组任务分工。比如部门经理担任小组组长,主管是小组副组长,两人需要对部门的工作进行明确的任务分工,并提供任务帮助。但同时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利,比如小组组长、副组长可根据小组成员实际工作情况给小组成员打分,且组长占50%,副组长占30%,小组成员互打占20%。通过赋予一定的责任和权利,强化小组组长、副组长、小组成员的角色意识,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4.3 成立任务发布小组,增加部门间合作机会

部门工作缺乏连续性、一致性,联动性缺乏,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虚拟的运行无法跟正式企业的相比。由于老师时间有限,完成本职工作之余,会根据教学需要发布小组任务,比如部门的岗位分析、部门人才需求规划、培训计划等内容,但缺乏过程性管理。通过成立任务发布小组,由任务小组虚构企业发展进程,并及时的发布工作任务,在进行任务的检验,会增加任务的连贯性,且也能够提高小组的凝聚力。

4.4 将课堂权力部分下放,提高学生角色主动性

扭转学生被动完成任务,缺乏投入为主动思考、分享问题,提高积极性。每周第一节课可以设置小组时间,每周两组,小组代表分享本组、本部门在本周(本月)工作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存在的问题,或对企业的诉求等方面问题。问题需是模拟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任务小组作好记录,并根据小组情况合理设置任务。提高此种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角色感知度,提高“角色代入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时效。

猜你喜欢
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重视社保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地位和作用
102个中央部门公开预算过“紧日子”成关键词
浅析省级人才市场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珠三角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就业方向浅析
我国多部门联合行动打击网上造谣传谣行为
89家预算部门向社会公开
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