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太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党的“十九大”基于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成就,重新界定了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到新时代[1]。新时代最主要的特征是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这也是导致地区贫困的重要原因[2]。尽管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成功实现了7亿多人脱贫,但是截止到2019年末全国仍然有551万农村贫困人口。如何完成这些地区的脱贫,关系到精准扶贫攻坚战能否走完“最后一公里”,也关系到中国能否实现“两个一百年”中的第一个一百年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3]。
现有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自然资源条件较差,且生态脆弱的高寒地区,基础配套设施落后的深山地区,以及内生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乡村地区[4]。这些地区往往缺少工业和服务业,医疗和教育资源不足,经济致贫、疾病致贫、因灾致贫成为主要的致贫原因,这些贫困人口也可以被称为深度贫困人口或者绝对贫困人口[5]。脱贫是目的,精准是方式,产业是核心驱动力[6]。发展适合的特色产业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关键途径之一,食用菌产业对于土壤资源和水资源要求不高,资金投入小,技术门槛低,对劳动技能要求不高,而且投资回报较快、回报率较高,可以通过食用菌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精准脱贫[7]。目前,通过食用菌产业进行精准扶贫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必要对现状和未来的趋势进行分析,为食用菌产业更好地服务于精准扶贫献计献策。
食用菌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是天然的绿色食品,中国是最早食用食用菌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产出国[8]。人工栽培食用菌可以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对投入资金需求较少,对劳动力技能要求较低,因此食用菌产业成为精准扶贫中的明星产业之一。现有的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典型案例见表1。
由表1可知,现有的食用菌产业扶贫主要以市场需求和资源结合为导向,以“政府领导+合作社形式或者龙头企业带动+贫困人口参与”的形式,形成各方利益联动机制,发展食用菌栽培业的模式。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通过食用菌产业引导部分人口脱贫的良好形式,但是现有的食用菌产业扶贫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存在一些问题。
表1 现有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典型案例Tab.1 Typical cases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existing edible fungi industry
目前贫困地区的食用菌产业主要有3种模式[9]。
1)龙头企业投资建设食用菌基地,收购菇农食用菌产品。
2)当地政府以合作社的形式带动菇农生产。
3)菇农自发性组织生产经营,然后通过自有渠道售卖。这些模式显然能起到扶贫效果,但是由于产业规模不足,辐射能力较弱,仅局限于单一产业的发展,扶贫范围有限。
食用菌产业虽然进入门槛低,但是也需要一定的人工技术,这种技术壁垒将部分贫困户阻挡在外,导致扶贫对象不平衡现象发生[10]。除此之外,发展食用菌产业脱贫的人和仍处于贫困的人之间容易产生心态上的不平衡,滋生贫困人口内部矛盾,导致地区贫困人口的进一步分化,不利于团结一致对抗贫困。
现有贫困地区食用菌产业生产模式较为粗放,栽培食用菌品种较为单一,忽视了食用菌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和多样化的发展,并且食用菌销售市场也较为有限,因此属于高风险行业之一[11]。除此之外,贫困地区人口因信息的不顺畅,贫困人口甘于维持现状,行业内缺少交流沟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等原因,导致贫困地区食用菌产业不能及时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而且目前食用菌产业缺少相应的保险服务,如果市场上出现工厂化食用菌企业以低价格垄断市场,则会使得贫困地区食用菌产业受到重创,导致脱贫群众返贫现象发生。
现有的食用菌产业扶贫,主要有专业合作社带动模式和龙头企业带动模式2种类型[12],并没有形成三方利益共享的机制。为了更好的精准扶贫,可以在贫困地区建立食用菌产业园区,实现“政府引领+龙头食用菌企业主导+中小食用菌相关企业协同+农户参与”为模式的利益共享机制。在食用菌产业园区内完善食用菌产品认证体系,保证食用菌相关产品质量;改变原有食用菌产业粗放扶贫的现状,实现由食用菌单一栽培转向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方向。依托食用菌栽培产业,发展食用菌上游产业,例如食用菌栽培培养基所使用的木屑、秸秆、米糠等原材料产业,食用菌精加工和研发产业[13];相应地带动食用菌的下游产业,如旅游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进而拓展到农业、工业、建筑业、信息咨询业、银行业、电信业、传媒业等多产业;建成以市场为导向的“1+N”现代食用菌生产体系[14]。这不仅能提高食用菌产品附加值,带动贫困农民增收脱贫,而且能逐渐推动贫困地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
现在贫困地区发展食用菌产业,部分资金来源于资金相对分散的农户和资金雄厚的企业自筹,主要来源是基于政府支持下的银行贷款。但是对于食用菌中小企业来说融资时间短且少,银行并不愿意为其提供资金,存在“麦克米伦缺口”。因此应多方筹措资金,为食用菌产业提供金融支持。
1) 发展互联网金融支持食用菌企业生存发展,众筹模式、电商融资,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特点是突破传统融资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且成本低,成为“草根”创业重要的融资渠道。所以互联网金融应当成为中小食用菌企业融资的重要平台[15]。
2) 发展股权融资,形成食用菌产业利益共同体,入股分红的形式可以使菇农真正成为食用菌产业的主人翁,以利益捆绑带动菇农内生脱贫意识[16]。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予渔,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手段,对于选择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的地区,政府应该携手企业培育新一代食用菌职业农民[17]。
1)鼓励思想端正、思路广阔、人脉宽广且具有新时代精神的经济能人,积极参与到食用菌栽培的组织管理中,加强精细化管理。
2)对现有贫困人口进行食用菌技能培训,积极适应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培养一部分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的专业化人才服务于食用菌销售工作。
3)再造食用菌产业“产学研”融合发展体系,加强人力资本在贫困地区的积累[18],用科学的方式生产食用菌及其延伸产品,做到科技扶贫[19]。
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进一步的发展方向为致富,销售环节是关系到食用菌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一环[20]。因此需要现有食用菌企业拓展国内和海外市场,不仅需要由政府牵头组织食用菌博览会或者行业交流会,“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引进食用菌栽培品种、人才和技术;与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形成战略合作,发展“互联网+食用菌产业”发展模式,实现由生产到市场的直接对接;加强贫困地区食用菌产业的海外对接,供给海外市场需求。
食用菌产业作为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是新时代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现有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对于摆脱贫困发挥了部分作用。但是食用菌产业因产业融合不足、具有壁垒较强和防范风险能力较弱等特点,导致扶贫范围较小,扶贫发展不平衡和返贫现象可能发生。因此,面对新时代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的趋势,即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食用菌产业园区,多方筹措资金提供金融支持,教育扶贫防止贫困代际传递,拓展市场实现脱贫致富,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扶贫力度和精准性。
1)设置专项资金和补贴政策,积极引导地方产业中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育,包括食用菌培育技术、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相关领域的人才。
2) 通过物流设施等重大现代化牵引性工程建设,打破产业链上游和应用市场之间的沟通障碍,减少信息壁垒。
3)鼓励地方政府通过积极建设相关产业园,推动产业链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合作网络,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产业园区,拓宽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