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超,余贤君,赵欣欣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广东 深圳 518107)
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疼痛感强烈,这也是造成临床中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除此以外产妇分娩疼痛也是诱发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窘迫的重要因素。无痛分娩属于近年来先进的临床麻醉技术,在不对产妇宫缩影响的前提下,通过准确给药能够有效阻断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疼痛传递,从而实现缓解疼痛治疗目的。舒芬太尼属于强效阿片类的镇痛药物,具有较高的脂溶性特点,通过分布于蛛网膜下腔能够发挥良好的镇静和镇痛作用[1]。罗哌卡因属于酰胺类麻醉药物,其作用时间长且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也是现阶段无痛分娩中的主要麻醉用药。以下将分析在无痛分娩中通过采用舒芬太尼、罗哌卡因椎管内麻醉的镇痛效果。
抽取2019年1月—2020年4月本院96例病例,依据分娩镇痛情况分组,即观察组:48例,年龄22~36岁,均值为(28.6±0.3)岁;孕周37~42周,均值(39.6±0.3)周。对照组:48例,年龄21~38岁,均值为(28.5±0.4)岁;孕周37~42周,均值(39.5±0.5)周。2组临床资料对比P>0.05。
2组产妇均于产前加强生命体征指标监测以及胎心监测,同时密切关注宫颈状况,并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对照组产妇为常规分娩,即未进行分娩镇痛;同期观察组产妇则运用无痛分娩,即产妇分娩时给予舒芬太尼+罗哌卡因椎管内麻醉。产妇宫口当开到3~4 cm时需建立静脉通道,选择产妇L3-4椎间隙实施硬膜外穿刺,之后放置硬膜外导管约3.5 cm,舒芬太尼(0.5 ug/ml)+0.075%罗哌卡因的混合液,首次泵注剂量10 ml,速率为8 ml/h,同时产妇的自控调节剂量为8 ml/次,产妇分娩结束后方可停止给药。
①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于2组产妇分娩时的疼痛感进行评估,0~10分,得分与分娩疼痛度成正比。同时记录并对比2组产妇的总产程时间和新生儿Apgar评分。②统计并对比2组产妇的分娩方式。
2组产妇的器械助产率比较中P>0.05;观察组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而阴道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且P<0.05。见表1。
表1 2组产妇分娩方式对比 [n(%)]
观察组产妇的总产程时间为(569.26±31.42)min,对照组为(599.69±42.62)min,2组比较中P<0.05(t=7.925,P=0.000);观察组产妇的分娩疼痛评分为(2.95±0.31)分,对照组为(8.26±1.17)分,2组比较中P<0.05(t=5.026,P=0.000);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为(9.51±0.30)分,对照组为(9.14±0.16)分,2组比较中P<0.05(t=4.292,P=0.016)。
产妇分娩期间疼痛感剧烈甚至可能诱发难产,第一产程时间相对较长,产妇规律性宫缩过程中产道以及子宫内部均出现一定变化,特别是胎头下降过程中子宫下段和宫颈随之扩张并变薄,使得子宫肌纤维不断拉长或发生撕裂,同时神经在强烈冲击作用下产生疼痛感。进入第二产程,由于盆底组织在胎头先露的压迫作用下使得阴部和产道快速剧烈扩张,进而诱发强烈的疼痛感。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剧烈疼痛往往无法耐受或由于体力透支,需要改为急诊剖宫产,所以在分娩产妇中采用科学的无痛分娩技术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能够帮助缓解产妇产痛并降低剖宫产率。现阶段无痛分娩相关麻醉方式较多,例如比较常用的针刺麻醉以及吸入麻醉均可发挥良好的镇痛效果,然而若麻醉方案选择不当容易诱发相关产后并发症。椎管内麻醉是近年来无痛分娩中比较常用的麻醉技术,具有比较理想的麻醉效果,与此同时麻醉药物的科学选择也十分关键,为了确保较优的麻醉效果并且还要避免对产妇各个运动神经产生影响,确保产妇能够在麻醉状态下顺利完成分娩,避免对子宫正常收缩产生影响。本次研究中,对于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椎管内麻醉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罗哌卡因是常用的局麻药物,具备神经传导阻滞作用,其麻醉效果较优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通过小剂量应用罗哌卡因即可发挥良好的麻醉和镇痛作用,并且不会对产妇正常的运动神经产生影响,可确保产妇在无痛状态下完成顺利分娩[2]-[4]。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存在差异,更容易通过产妇血脑积液屏障从而发挥优良的镇痛作用同时作用时间更长,联合应用舒芬太尼和罗哌卡因进行椎管内麻醉,可发挥良好的麻醉及镇痛作用[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的分娩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同时总产程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新生儿AP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在分娩方式中观察组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舒芬太尼加罗哌卡因椎管内麻醉,可有效提高产妇的无痛分娩质量。
综上所述,通过应用舒芬太尼+罗哌卡因椎管内麻醉可取得满意的无痛分娩效果,有助于降低产痛并改善母婴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