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丹丹
9月,几位大班孩子的家长就“幼小衔接”问题和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小宝妈妈:听朋友说,她儿子因为没有做好入学准备,上小学后很不适应。所以,我要让小宝提前学习小学课程。
天天妈妈:提前学习小学内容,升入小学后孩子会不会就不想学了,因为他都会了,兴趣就没有了。
豆豆妈妈:我也觉得没必要。当今社会非常重视“幼小衔接”,包括小学方面也在努力“小幼衔接”,在课程、环境方面都会做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萱萱妈妈:周围有不少孩子都在提前学习小学的内容,我心里总感觉不放心,怕孩子落后。
老师:大家不用太担心,在大班阶段,幼儿园在时间观念、自我服务、学习习惯等方面会特别下功夫,这是孩子们终身受用的优良品质。家长跟着我们的节奏,做好这些工作,对科学“幼小衔接”肯定有帮助。
铭铭妈妈:对,现在有“幼小衔接”的相关政策、具体指导手册,只要幼儿园、小学、家庭三方共同努力,一定会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是大班孩子家长关注的焦点。部分家长对“幼小衔接”存在误区,狭义地将其理解成“小学化”。大班孩子时常被家长带离幼儿园,去学拼音、认字、英语,甚至参加奥数培训……事实上,极端的“小学化”训练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孩子长时间进行违背年龄特点的活动,很容易被扼杀天性、限制发展。过早的填鸭式训练、机械性学习也会让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孩子早期成长过程中的 .次重要转折,需要重点关注。今年5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也强调“科学衔接”理念。那么,基于国家顶层设计,幼儿园、家长又可以做些什么?长线准备,突出重点时段入学准备贯彻在幼儿园三年教育的全过程中,是一个不断叠加、连贯的过程,从孩子入园开始我们就应该做好各种准备。此外,在大班这个特殊的阶段,幼儿园、家长要做一些特殊准备,以促使孩子顺利过渡到小学学习生活。幼儿园这样做
每到大班阶段,幼儿园都会就“幼小衔接”做专题性的探究活动。活动以调查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开始,如“我最好奇的小学100问”“幼儿园与小学的不同”等。之后,教师引导孩子们通过统计、分析、分类等方法,选出适合深入研究的问题。最后让孩子走进小学了解自己关心的问题。这样做的价值在于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根据孩子的需求改进课程和教学,和孩子一起行动,共同成长。家长可以这么做
孩子要做好入学准备,家长也应做好准备。家长可以先反问自己孩子步入小学,我在焦虑什么?关于“幼小衔接”的困惑有哪些7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需要哪些准备?在梳理了自己的现状和困惑后,家长应有意识地寻找专家或有经验的人解决困惑。此外,在幼儿园进行专题性的探究活动时,家长要做好配合工作,跟随教师的步伐,有目的地給予孩子支持。
日常生活中,经常以“准小学生身份”给孩子进行角色定位,让孩子提前有代入感。家长不要总是将“上小学吃苦头”挂在嘴边,而应时常鼓励孩子“你真的长大了,你越来越像小学生了”。
时常与孩子轻松愉悦地交谈小学生活,并带领孩子去书店寻找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学习用品等,让孩子对小学生活充满憧憬。
提前带孩子参观将来要就读的小学,了解小学的一日生活安排、课程设置、人员组合等,让孩子熟悉小学学习生活。
让孩子尝试一些小学生会做的事情,如做眼保健操等,提前感受小学要做的事情。垒面准备,抓住重点内容幼儿教育的目标是让孩子全面和谐地发展,包括运动能力、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进入小学后,孩子会发现学习环境、学习内容、行为规范等都有所变化。所以,我们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要抓住重点内容进行强化,做有针对性的引导。幼儿园这样做
大班阶段,我们改变了孩子在园的一日生活时间安排,如在小学时间入园、午睡缩短等;在班级管理中,尝试让孩子成为自我服务、服务他人的主人;在活动组织与实施中,教师会给孩子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让孩子自己计划、设计、落实,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在社会交往上,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学习与他人相处,学会自我介绍。家长可以这么做指导孩子规律作息
逐步帮助孩子树立时间观念。第一,孩子在做某件事情前,提醒他做好准备,明确完成的时间。第二,为孩子准备一个小闹钟,引导孩子在实践中认识时间的重要性,并进行自我监督。第三,与孩子一起商讨相对稳定的作息时间,共同制定时间表,鼓励孩子坚持完成。需要注意的是,时间表要体现孩子的意愿和动静结合的规律。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入学准备的必要内容,家长要将责任落实到孩子身上,让孩子学会整理书包,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洗手,学会穿衣服、系鞋带,根据温度增减衣服,按时吃饭、起床、睡觉等。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包括倾听与提问的习惯、表达与发言的习惯、阅读与书写的习惯等。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关注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家中,为孩子准备一个安静的学习空间,让孩子在此有序、专注地学习。同时,配合每天的计划表格,让孩子有意识地进行学习。在孩子学习时,家长不要随意打扰。
关注孩子正确的坐姿身离桌一拳,眼距书本一尺以上,握笔距笔头一寸,让孩子在不断练习中形成习惯。
通过设置闹钟的方式,引导孩子自主掌握学习与游戏的时间,让孩子养成先学习再游戏的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认真倾听孩子的表述,逐渐引导孩子学会倾听。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和孩子一起准备一段精彩的自我介绍,以备在集体面前介绍或交朋友的时候派上用场。
与孩子讨论在小学交朋友的办法,可以通过情境练习加以熟练。
带孩子多出去走走,多和陌生人见面,消除孩子对陌生人的畏怯心理,增强孩子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有意识地跟孩子分享自己的见闻,引导孩子学会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心声,分享自己的食物和玩具。
让孩子邀请小伙伴到家里做客,鼓励孩子以小主人的身份招待小伙伴。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要信任、尊重孩子,多给孩子正面鼓励,多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不把孩子与他人做比较。
有意识地让孩子承担责任,让他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被需要。
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引导孩子正视失败,树立再次尝试的信心。
努力成为会学习、说话算话、自信的家长,为孩子做榜样,让孩子从这些正向的表现中获得良性的暗示。
鼓励孩子坚持运动,如爬山、踢球、跑步等,让孩子在运动中学会坚持、勇敢,培养自信心。全方位准备,关注个别差异幼儿园这样做
我们会把每阶段孩子发展的共性规律内化于心,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轨迹,并给予孩子个性化的评价和支持。家长可以这么做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与孩子深度沟通,通过不同的方式清晰地了解、评价孩子。在了解到孩子的弱点与优势后,给予有效地指导,帮助孩子“扬长避短”。
家长可以协同教师,同时结合入学准备的关键领域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放缓“幼小衔接”的坡度,陪孩子顺利走过关键的大班阶段。
入学准备不是让孩子提前去学习小学的内容,而是要让孩子充实感性经验,提升学习能力,养成学习习惯,调整情绪情感。幼儿园、小学和家长协同合作,才能使孩子顺利地过渡到小学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