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新闻短视频的视觉动员解析

2021-01-17 04:05:37王南杰
新闻爱好者 2021年12期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王南杰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级主流媒体和专业平台纷纷发力短视频领域,以战“疫”为主题,多视角开启新闻短视频的生产模式。通过以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背景,分析和研究抗击疫情报道中的新闻短视频的视觉动员功能。从聚焦系统、情感与氛围系统和组编布局等方面,解析新闻短视频视觉动员的起点、驱力与策略。

【关键词】视觉叙事;新闻短视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视觉动员

当下,新闻短视频已成为广受公众(用户)欢迎的传播形态,成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播新闻信息的重要手段。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聚焦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级主流媒体和专业平台纷纷在短视频领域发力,以战“疫”为主题,多视角开启新闻短视频的生产模式,使之成为疫情讯息传播和防控宣传的工具。数字时代的新闻短视频,通过其临场感强与参与度高的视觉叙事方式,引发公众关注,激发公众情感,在拉近与公众交互距离的同时,成为传递抗疫正能量的重要载体,迸发出强大的视觉动员力量。

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新闻短视频的视觉叙事,不仅在受众认知层面实现信息传播,而且在更深层次通过图像与受众的互动关系影响社会成员的态度和期望,有效完成视觉动员重任。

本文基于对新闻短视频的实例分析,尝试从视觉动员起点、视觉动员驱力、视觉动员策略等三方面解读分析新闻短视频在战“疫”中的视觉动员功能。

一、战“疫”新闻短视频聚焦系统中的视觉动员起点

视觉叙事分析框架中的聚焦系统,包含图像与受众的互动关系与阅读视角两个方面。[1]图像与受众在两种视角下产生不同的互动关系,让受众参与到视觉叙事之中,从而引发共鸣。战“疫”报道中以动态影像为视觉形象的新闻短视频,聚焦与大众之间的互动关系,其以视觉形象为载体的聚焦系统是视觉动员的起点。

(一)破除认知区隔的动态形象:视觉动员中的传递起点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全力动员广大人民联防联控中,相较于静态文字和平面图片而言,新闻短视频的视觉形象动态而立体,可以给受众最直观的画面,赋予即时信息满足感,使叙事内容的理解难度大大降低,能破除因年龄层次、文化程度、社会背景等所产生的认知区隔,传递战“疫”正能量。

疫情初期,抖音、B站、微博等各大短视频平台集纳了主流媒体防疫宣传短视频,同时汇集各方最新疫情信息的“新型肺炎疫情实时动态”相关专题页面,为用户提供及时、有效且直观易懂的资讯内容,成为大众了解疫情动态和防控科普的窗口。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可以记住80%看到的东西,诸如“正确消毒”“及时通风”“避免聚集”等防疫常识,通过短视频的多渠道分发,为人们提供大量有效指导,唤起民众群防群控的积极性,达到视觉动员中的传递起点。

(二)达成图像解读的形象视角:视觉动员中的理解起点

视觉叙事框架的聚焦系统中,按照图像为读者提供的视角区分出有中介与无中介两种视角。有中介视角解释为主观视角,无中介视角解释为客觀视角。在中介视角中,受众处于旁观者位置观看图像;在有中介视角中,受众以图中人物作为中介进行图像解读。无中介视角多用来展示客观场景,可以提高受众的信任度;有中介视角更容易引发受众的情感,有助于受众融入故事情节。

战“疫”报道中的新闻短视频,多综合使用有中介与无中介视角。2020年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系列短视频《武汉:我的战“疫”日记》,采用每集5分钟的小体量内容生产形式。让大众通过医护人员、普通市民、外地援助者等作为有中介视角解读视觉图像,透过战“疫”亲历者见证抗击疫情的温暖故事。同时运用无中介视角向大众展现整个武汉战“疫”的客观场景。在依托有中介与无中介视角对新冠肺炎疫情进行的图像解读中,人们对疫情防控的认识与理解得以不断深入。

(三)构成连续情节的形象呈现:视觉动员中的互动起点

新闻短视频动态影像中人物的出现、再现及关系,不同事件之间的联系共同构成情节化的视觉叙事,新闻短视频中每一个画面、每一个片段都是编码的结果,关于疫情防控的形象呈现隐含着编码者所要传达的观念。如同英国学者约翰·伯格(John Berger)所说,“形象接踵而至,其连续性构成不可逆转的意见陈述”[2],实现图像与主体之间的互动。

系列短视频报道《英雄新传:我们“毕业”啦!》,2020年3月由中国日报微博客户端推出,聚焦治愈患者解除医学隔离的故事,并以“毕业”喻之,传递了乐观、风趣的元素。《人民日报》刊发的题为《隔着隔离病房玻璃的一吻》的短视频,讲述了女护士进入隔离病房一线战场11天后终于和男友第一次见面的故事。隔离与重逢的情节交织在竖版画面格式中,展现出患病群体的坚强乐观、医护人员的尽心敬业,呈现出守望相助、担当奉献的抗疫群体形象,使受众在情节的连续推进中感受命运共同体的力量。

二、战“疫”新闻短视频情感与氛围系统中的视觉动员驱力

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成员的影响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在这一时期的舆论生成机制中,情绪、情感与社会心态成为最重要的影响变量。作为重要变量的情感激发,会直接影响到视觉动员的效果。视觉叙事框架中的情感系统,根据受众情感投入方式的不同,分为无太多情感投入的异化表征,以及有情感投入的介入表征。氛围系统主要分析颜色对情感氛围的营造。[3]基于色度、色调及画面色彩的丰富程度等色彩特征,视觉叙事框架将颜色当作一种符号,认为颜色在视觉叙事中作为人际意义资源构建氛围。视觉体验、情感唤起以及氛围构建,在视觉动员中缺一不可,还需要实现内在统一。视觉动员实际上是一个调动观者情感的过程,[4]情感系统与氛围系统共同构成视觉动员的驱动力所在。

(一)提高接受度的情感表征:视觉动员中的表意驱力

发挥新闻短视频的视觉动员功能,首先需要通过视觉形象面对受众进行表意。视觉形象情感系统中的情感表征,是短视频叙事的重要符码,联结图像与受众的情感关系。也直接关系着受众个体的感受与体验,是视觉动员中的表意驱力。

情感系统中根据受众情感投入程度的不同,分为介入与异化两种类型。在还原一线抗疫工作环境和状态时,短视频图像多呈现出与受众之间无太多情感投入的异化表征,有助于受众保持客观信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火神山一线实录》短视频系列,以旁观类图像连续记录呈现火神山医院内部最真实的抗疫场面,带给受众一种不容置疑的确信感。主流媒体在新闻短视频中使用Vlog报道形式时,体现出情感系统中与受众之间有情感关系的介入表征,多用接触类图像实现面对面的互动,与受众直接对话和问答,有助于受众带入式体验。战“疫”场景客观记录与有温度的抗疫故事介入挖掘,两者结合可以提高受众接受度,共同凸显抗疫中人们的精神风貌。

(二)激活认同感的情感带动:视觉动员中的共情驱力

在战“疫”报道的传播活动中,说服与被说服往往是传播双方的关系[5],情感驱动着人类的认知、行为以及社会组织的几乎任何一个方面。[6]情感是激发认同的重要驱动力。新闻短视频通过诉诸情感系统的视觉叙事,以情动人,在激活受众认同的基础上,实现共情。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央视频运用5G技术,策划网络直播“与疫情赛跑—— 全景直播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在24小时直播中,清晰直观的视频画面滚动传输给在线网民,让大众“云监工”两家医院的建设全过程,在线人数的峰值超过2亿。在“云监工”观看实践与场景展现中,短视频运用新技术赋予的传播力,对公众进行情感带动与舆论引导,发挥其视觉动员中共情的积极作用。

(三)强化在场感的色彩氛围:视觉动员中的沉浸驱力

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通过视觉叙事的色彩氛围基调营造,引导大众进入沉浸情境,从旁观者变为具有在场感的见证者。视觉叙事的氛围系统中,作为视觉符号,色彩代替语言实现人际意义。氛围系统中按照色度、色调和自然度三个维度进行划分,就色度而言,高饱和度的色彩建构活力情感,低饱和度的色彩建构冷静情感。颜色基调构建出情感基调,形成弥散化的视觉浸润效能。自然度指色彩丰富度,越丰富的颜色自然度越高,越能反映出给人带来熟悉与亲近感的自然色彩,引发受众与视觉图像之间的沉浸体验。

2020年3月,新华社推出短视频《春到武汉城》,记录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的视察。开篇就是由樱花吐蕊、荆楚春回的色彩构成的温馨氛围,通篇穿插草长莺飞的春天基调,运用色彩符号来设定视频故事的氛围基调。在视频画面中通过高饱和度的丰富色彩进行疫情防控的良好氛围再造,进而实现环境基调对人的沉浸渗透,增强了抗疫全面胜利的信心。短视频将疫情防控的局面和形势隐性铺设于氛围基调中,形成线上线下的联动沉浸,诠释中国抗击疫情的行动力量。

三、战“疫”新闻短视频组篇布局中的视觉动员策略

新闻短视频在进行信息传播的同时,通过微观叙事的个体取材、围绕热点的主题关切以及移动取景的叙事架构,完成视觉叙事层面的组篇布局等,对置身其中的社会成员进行感召、引导与整合,达成视觉动员的效果。

(一)突出个体的叙事取景:视觉动员中的感召策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新闻短视频的取材需要深入疫情一线,挖掘疫情防控的细节和故事。视觉叙事中的个体类图像最易向观众进行情感表达[7],突出个体的视觉叙事,是契合受众特点的取材方式,由此传递社会正能量,强化视觉感召功能。

上海广播电视台在疫情初期推出的短视频《安静,也是一种守护》,经“上海发布”推送,社会反响如潮。镜头聚焦于疫情期间上海街道弄堂里的个体故事身上,由宏大叙事的自述转向微观叙事的他述中,将个体命运同群体、国家命运相勾连,记录战“疫”前线之外的普通街道,平凡的面孔讲述不一样的经历。在个体故事中唤醒大众的生活记忆,也展現出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感召力。

(二)围绕热点的叙事焦点:视觉动员中的引导策略

公众对疫情的认知需通过触媒加以引导,疫情报道中的新闻短视频正是这样的触媒,合理设置视觉叙事主题关系到对公众的正确引导。疫情防控的全民性需要每一个人的积极响应,主题的设置需要结合大众需求,围绕疫情中的热点问题,迅速准确给予回应。

疫情初期,新冠病毒的传染方式是大众当时的第一关注点。钟南山院士在与央视《新闻1+1》视频连线采访中,明确表示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现象。各主流媒体纷纷将采访视频剪辑上传至各大短视频平台,北京日报客户端推送的短视频标题就叫《钟南山昨天参加了一场视频连线|你关心的问题有回应了》。这条中国媒体对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热点新闻短视频,也成为大众对待疫情态度的拐点,起到了联防联控的全民引导作用。

(三)移动取景的叙事布局:视觉动员中的整合策略

新闻短视频作为公众了解疫情的动态窗口,其对各种视觉元素或图像因子的有机组合,会在整体上对公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倾向产生影响。现代社会为景观社会,每个细节几乎都已经被异化成景观的形式[8],新闻短视频的传播也是带有组篇布局的视觉景观,通过叙事架构营造有利于疫情防控的景观意象,对社会成员起到一种整合动员的作用。

通过移动取景完成的短视频叙事布局,其叙事情节的呈现顺序,视觉形象的凸显与遮蔽,能够清晰传递出何为中心,何为边缘;赞美什么,反对什么。一个包括封面、标题、文案和视音频剪辑等方面的完整短视频,通过整体与局部结合的叙事布局向大众传递思想、价值和意义等内容,成为整合社会成员认知和行动的应然逻辑。

在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全球焦点的背景下,全民战“疫”使得视觉媒介作为联结国家与人民的视觉纽带显得极为重要。在疫情防控中,通过视觉叙事进行社会成员的发动与组织的价值作用日益凸显。新闻短视频图像作为视觉媒介中的有效传播载体,总体而言,从视觉叙事人际意义中的聚焦系统、情感和氛围系统以及组篇布局方面,提升视觉叙事的视觉渗透力和感染力,在全民抗击疫情中进行信息传播、情感传递与社会共情,发挥视觉动员的功能。

参考文献:

[1]甘泉,骆郁廷.社会动员的本质探析[J].学术探索,2011(12).

[2]斯蒂芬·伯格.观看之道[M].戴行钺,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3.

[3]Clare Painter,J.R.Martin,L.Unsworth.Reading Visual Narratives:Image Analysis of Children’s Picture Books[M].London:Equinox,2013:56.

[4]孟伏琴.图像叙事的视觉动员功能论析[J].理论导刊,2020(9).

[5]沙莲香.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象世界之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256.

[6]乔纳森·H.特纳.人类情感:社会学的理论[M].孙俊才,文军,译.上海:东方出版社,2009:11.

[7]Clare Painter,J.R.Martin,L.Unsworth.Reading Visual Narratives: Image Analysis of Children’s Picture Books[M].London:Equinox,2013:46.

[8]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张新木,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8.

(作者为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

编校:王志昭

猜你喜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从当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微生物和免疫学教改的思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访问题研究
基层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实践
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制管理
学习导刊(2017年5期)2017-10-23 20:30:3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博、微信的议题呈现异同
科学家(2016年10期)2017-09-27 13:06:36
佳木斯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及运行机制研究
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卫生应急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医学信息(2016年36期)2017-02-23 13:38: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博、微信的议题呈现异同
科技传播(2016年16期)2017-01-03 21:54:06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的建立及意义探索
医学信息(2016年30期)2016-11-28 18:59:38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