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文书双璧,天下一绝。对《兰亭集序》进行欣赏性教学研究,既要关注它的文辞之美、书法之美,也要关注书法家的人格之美。以书法之美的欣赏为教学重点,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由整体章法到笔画部件再到气韵感知,既需仔细观察,又需丰富想象;既要遵循书法欣赏的原则,又要突出《兰亭集序》赏析的独特性,以帮助学生获得书法欣赏的美好体验。
【关键词】文辞之美;书法之美;人格之美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22-0054-04
【作者简介】叶娟,南京市芳草园小学(南京,210036)教师,一级教师,南京市鼓楼区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书法等级证书考试培训高级指导教师,南京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
【设计理念】
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先生所说“陶养感情”也即陶冶培养对美的欣赏能力。
部编本教材自五上开始涉及中国书法史上重要的书法家及书法作品的欣赏,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欣赏基础。《兰亭集序》的欣赏则安排在六上第七单元的“聊聊书法”里,教师重点指导欣赏《兰亭集序》,激发学生对书法的热爱,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为学生对其他书家及作品的自主欣赏做好引路准备。
1.基于培养书法欣赏审美的要求。《兰亭集序》有着特殊地位,不仅书法成就极高,它的文学价值也非常高,可谓文书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它的辉煌。而文书背后的人,才是成就这古代文学艺术巅峰之作的根本源头,因而对王羲之人格之美的欣赏也在此次欣赏之列。
2.基于掌握书法欣赏方法的要求。《兰亭集序》的文自然唯美,虽较之当时流行的骈文显得质朴流畅,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还是颇有困难,采用优秀的朗诵资料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对于书法的欣赏,应遵循审美规律,由整体到局部再整体,且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导观察和想象。
【教学目标】
1.由文到书,体会《兰亭集序》是文书之美相融合的妙品。
2.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地欣赏,学习欣赏书法作品的方法。
3.明晓王羲之的人品、性格和才华对文书人的和谐统一起決定作用。
【教学过程】
一、感知《兰亭集序》文辞之美
1.讲述故事,引出由来。
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东晋永和九年春天,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在浙江会稽担任内史的王羲之,与一些文人雅士齐聚兰亭溪头,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兴之所至,挥毫洒墨,创作了许多精美篇章成集。随后,王羲之书《兰亭集序》,一气呵成,文书皆美,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番。(出示:唐冯承素摹本《兰亭集序》,见图1)
2.朗诵文章,初步感知。
师播放朗诵音频,同时对应播放简体字本《兰亭集序》。
师(朗诵至“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暂停):看着这一段文字,听着这段朗诵,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了会稽的山水之美。
生2:我感受到了参与集会的士大夫们快乐的心情。
师(朗诵至“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暂停):从这一部分内容,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王羲之在感慨美好的短暂。
生2:文中还提出了生死问题。
生3:我感受到了书写者当时的心情是悲痛的。
师(朗诵至结束):这一部分内容,你又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大概感受到了古代文人对生命无常的无可奈何,但分明又有一种豁达。
师:是的,文章先描写了雅集之地的山水之美,以及集会的乐趣,可用一个“乐”字概括;接着又转而表达对美好事物和生命逝去的“痛”;最后又表达了生命的豁达态度。《兰亭集序》,行文流畅,自然唯美,堪称散文佳作。
设计意图:《兰亭集序》是书法妙品,同时文章本身的价值又实现了文学美和书法美的完美统一,浑然天成,达到了书法艺术作品上乘之作的最高境界。但文章内容的欣赏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是很难的,所以,教师应借助朗读和简体字本《兰亭集序》的对应播放,让学生初步感知即可。
二、欣赏《兰亭集序》书法之美
1.整体感知:行如流水。
师:请同学们欣赏这一旷世奇作,从整体看,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欣赏,教师适当提醒关注行与列的分布)
生1:整体看,特别自然率性,清新雅致。
生2:我数了数,共28列,各列分布有致,看起来严整规范。每列上面齐平,下面错落,看起来又很生动。
师:想象一下,像什么?
生3:这一个一个字竖看就像列兵一样,伫立在笔阵之中;横看,像一个个舞蹈演员亭亭玉立,摇曳生姿。
生4:每个字的神态都不相同,如有共同点的话,就是它们都左低右高,看起来斜却又给人很平正的感觉。这好像意大利的比萨铁塔,看上去是倾斜的,可它的重心却很稳。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是的,《兰亭集序》的书法之美,“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如惊龙一般矫健。它既有飘逸之美,又蕴含阳刚之气。
设计意图:书法欣赏必定是先整体,再局部的。《兰亭集序》整体美还是很容易感知的,学生虽然不一定会使用专业的书法评价语言,但他们善于想象,也善于借助想象来表达自己所感知到的,这是一种很适合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欣赏方法。
2.局部细观:顾盼风流。
师:最值得一提的是,《兰亭集序》324个字,重现的字不少。其中“之”有20个,“以”字6个,“有”字3个。请仔细观察这20个“之”字,你发现了什么?(见图2)
生1:它们每一个都不一样,大小、胖瘦、粗细无一雷同,非常生动,好似它们有着不同的表情。
生2:我感觉王羲之脑子里有着巨大的字库,不然怎么能写出这么豐富的“之”字呢?
师:是啊,《兰亭集序》真是内涵丰富,连相同的字都是用笔多样,点画之间富有变化。以“之”的点为例,请仔细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1:的确都不同,你看,它们有的侧,有的卧,有的立,姿态不一。
生2:它们给人的感觉也不同,有的显得坚毅,有的则显得柔美。
师:点画之间,刚柔并济,使得每一个字有每一个字的味道。你们真会观察,也很会思考。再请特别关注“向之所欣”的“之”字,你又发现了什么?(见图3)
生:这个“之”覆盖了“今”,应该是王羲之觉得写错了,重新更正得来的。
师:呀,那岂不是破坏了整体画面?
生1:我觉得没有。大家看,错字“今”写得很淡,“之”重墨重叠后,反而有种独特的层次美,显得很丰富。
生2:我也认为没有。“之”因修改运用了浓墨,使得整幅作品有了浓淡变化,显得很生动。
生3:是的。这幅作品是王羲之兴之所至挥毫写就的,有了修改,更显得当时他正处在随性闲逸状态,字自然也就呈现出率性自然、洒脱飞扬的样貌。
师:说得太好了。我们看到了,作品中还有其他几处修改。据说啊,当时王羲之就是把它当作草稿来写的,第二天醒来准备重新书写时,却发现怎么也写不出“草稿”神采飞扬的感觉。于是“草稿”成了“天下第一行书”。
设计意图:《兰亭集序》字的结构独具特点,连一样的字也各不相同,神貌不一。这如有神助的华美天章,可欣赏的点太多了,不可能一一尽说。于是“之”就成了代表,在感受“之”的独特与丰富时,学生也感知到了王羲之那非凡的创造力。对“之”字的欣赏需要有层次的启发,需要引导学生逐渐深入。20个“之”字集在一起欣赏,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它们各不相同,各富特色;再由整字到笔画,感受点画的变化丰富,即便一个“点”,它也有着不同的姿态,不同的味道;最后再由“向之所欣”的“之”的修正,感受墨色浓淡的变化,及书家当时闲逸洒脱的书写状态。
3.整体回顾:气韵生动。
师:再整体看这幅作品,你还有什么发现吗?(学生整体欣赏,教师提醒关注书法家书写时的心情变化)
生1:我感觉前面10行还是比较规矩的行书,到了后面就开始飞动起来了。
生2:我觉得和王羲之当时的情感有关,一开始他是很开心的,字就显出一番怡然自得的神态。后来他就开始悲痛起来,显得很不平静,于是字也天马行空起来,用笔奔放。
师:了不起的发现。我们常说“字如其人”,这幅作品里藏着王羲之当时的情绪,它还藏着什么呢?
设计意图:《兰亭集序》前后情感的变化学生是在一开始时发现不了的。有了前面对“之”细致赏析作为铺垫,再回归整体,学生就容易在教师的启发下有所发现、感知。
三、品味王羲之的人格之美
师:欣赏到这里,估计同学们也感觉到,《兰亭集序》的文书皆美,是因为书写他的人不一般。你对王羲之有哪些了解?(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生1:王羲之出身贵族阶级,他在政治、经济、生活上都无须忧愁,且有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来进行书法创作研究。
生2:王羲之非常爱好书法,他勤学苦练,坚持不懈,书法基本功非常扎实。
生3:王羲之人品高尚,博学多才,性情平和,胸怀宽广。
生4:在春日里,与志同道合之人相聚,王羲之的心情又是非常欢快的;两晋时期,战争不断,老百姓流离失所,看到这样动乱不安的时局,王羲之是非常悲痛的。所以,文书中都有了这样的情感显现。
师:难怪,王羲之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书圣”,也难怪他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的名字是灿烂的,他的书法作品是不朽的。
设计意图:每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后面,一定站着一个优秀的“人”。何况是《兰亭集序》这旷世妙品呢。有关王羲之的故事很多,比如说铁杵磨针的故事、喜爱鹅的故事等等,可结合着讲一讲,增加趣味性,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一个丰富的王羲之。昔人虽已逝,但他的光辉永远留在后人心中。
【教学反思】
《兰亭集序》文书皆美,堪称双璧,又融为一体,令人叹绝。对文的欣赏,则是借助优秀朗诵资料帮助学生把握情感基调,也为后面的教学品味“书如其人”做好铺垫。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想象来欣赏《兰亭集序》的书法美,整体布局、结构特点、字体变化、空间层次、墨色浓淡都有涉及。而对王羲之人格之美的欣赏更是丰富了学生的内在欣赏需求,此时的《兰亭集序》不仅仅是一个优美散文与书法妙品的结合,更是一个人、一个时代精神的象征。学生从中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