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班级里,感觉自己是一座“孤岛”

2021-01-17 05:40宋世灵
课堂内外(初中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贴标签批评家交朋友

宋世灵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给友谊下了一个定义:“一个人,他真正的朋友就是他的另一个自我。”完美的友谊固然令人憧憬,但更多时候,我们和朋友往往是“因相似而相近”,差异始终是存在的。

所以,我们不妨在此基础上扩展一下对友谊的理解,可以说:“我们的每一个朋友,是我们部分的自我。”看到朋友的不完美,给予更多包容和理解,或许才是“完美”的友情。

症状:

同学眼里的小A品学兼优,凡事要求严格,力求完美,是标准的“好学生”和“别人家的孩子”。但小A觉得自己非常孤单,没有特别亲近的朋友。开心,无人分享,只能发到QQ空间;困惑,无人倾诉;课余时间,同学们三五成群嬉笑打鬧时,为掩饰自己的孤单和尴尬,小A要么低头写作业,要么趴在座位上睡觉。

因为小A心里有一套交友准则,她总会默默地给同学们打分:这个同学上学总是迟到,不能和她玩;那个同学说过谎,不好;学习习惯不好的同学也不能一起玩……反复权衡之下,只剩下班里成绩第一名的同学可以交朋友了,可人家已经有了非常要好的小伙伴。小A为此非常苦恼:渴望友谊,但交不到朋友,甚至产生了厌学的念头。

诊断:

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高,对朋友要求也高,希望朋友不要有“瑕疵”。

处方: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也不会有完美的朋友

曾有人问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孔子说:“颜回比我贤明,子贡比我善辩,子路比我勇敢。”

“他们都比你强,为什么还会认你为师呢?”

“他们认我为师,不是因为我比他们贤能,而是我能让他们更好地去掉缺点,发扬优点。”

三千门徒,尽管每个人都有不足,但孔子总能看到他们的闪光点,这才有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佳话。

定下过多所谓的标准,就是限制小A交朋友的原因。在她心中有一个苛刻的“批评家”,这个“批评家”像她内心秩序的管家,不断检查和过滤一些和她已有认知中不同的观念和行为。

志同道合是交朋友的理想境界,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划分出太多条条框框,那么结交朋友的可能性和丰富性就会受到极大限制。

其实,与不同类型的人交朋友,求同存异,也有助于完善自己的性格。过于苛求完美,等于拒绝了别人接近你,和你交朋友的机会。即便不完美,依旧愿意和TA做朋友,这才是朋友的真谛。

每撕掉一个标签,就解开一个桎梏

我们给别人贴标签,通常基于某个动作、某个神情,或者只言片语。仅凭零碎的片段,就轻率断定TA是某类人,其实是固化了自己的思维,在建立友谊之初就给自己绑住了手脚。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每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有“自恋”的心态,其中最典型和常见的便是将“以为的等同于事实”。

事实上,人是多面的。贴标签,只是将对别人的了解进行“粗暴”的简单化处理。建立友谊的基础是真诚了解,互相尊重。交朋友之前,不要进行简单的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试着看到“真实的人”。

其实,在一段真挚的友谊中,朋友之间不只是一味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强大,也会互相“示弱”,通过坦陈自己的失意和悲伤,来证明相互间的信任,“示弱”有时反而会成为增进友情的助推剂。

建立真实的友好关系

在合适的场景中,展示自己的兴趣,寻找同好。“一来一去,你来我往”的互动中,两个人的沟通渠道就会慢慢被打开。当然,能否用准确的词语、得体的方式、舒服的姿态去正确表达自己,决定了一段全新友谊的开展速度。

建立一段珍贵的友谊关系,如同播下一粒小小的树种,如果希望它长成参天大树,需要阳光、雨露,更需要我们的精心呵护。

放弃对“完美友谊”的苛求,跳出黑白对立的二元标准。渐渐地,也许你就会发现,自己和别人的交往更加轻松,也会收获一段真实而真挚的友谊。

猜你喜欢
贴标签批评家交朋友
小熊贴标签
拒绝被贴标签
与“都”交朋友
新锐批评家
与『和』交朋友
今日批评家
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决定了你这一生是什么样的人
我给酸奶贴标签
贴标签
“们”字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