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的意象美与动象美

2021-01-17 05:30李琪琦
青年文学家 2021年33期
关键词:叠韵音乐性宋词

李琪琦

词又叫曲子词,原本是用来合乐的歌词,因其在宋代发展至高峰,又被称为宋词。宋词具有合乐应歌的特点,因此在解读时,不能将其文学性和音乐性割裂开。词的语言悠远绵长,词人也多爱用隐喻、用典等手法,学者们解读宋词往往也多站在这些角度。因此,本文将另辟蹊径,尝试从认知语言学中意象图式的角度来解读宋词语言的意象美。而前文说到宋词本就是用来合乐应歌的,因而在解读时也应关注其音乐性。曾任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蔡仲德在其《形象、意象、动象—关于“音乐形象”问题的思考》一文中认为“音乐之‘象’是‘动象’”。笔者借用蔡先生的观点,将词之音乐性概括为动象美,不仅与前文意象美互为对应,同时也追求宋词的音乐性与词人情感间所产生的动态美感。

提到宋词,不得不提的词人之一就是姜夔。南宋著名詞人姜夔,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因其词风“清空骚雅”而区别于宋词之婉约、豪放派别。清人朱彝尊曾在《词综·发凡》中说:“世人言词,必称北宋,然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姜尧章氏最为杰出。”可见其影响之大。此外,姜夔也是南宋著名的音乐家,他所谱的十七首自注工尺旁谱的词,是唯一流传下来的宋代词乐文献,在中国音乐史上享有重要意义。夏承熹先生曾道:“我们研究他(姜夔)的词,不可不注意它的音乐性。因为在南宋词里,这是他的特征之一。”因此本文将以姜夔词为例,尝试探讨宋词之意象美与动象美。

一 、宋词之意象美

(一)意象图式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鲁姆哈特认为“图式是一种关于人知识的理论,所有的知识都组成一定的单元,而这些单元就是图式”。而意象则是“人在某物不在场时但在心智中还能想象得出该物的形象,这是在没有外界具体实物刺激输入的情况下,人在心智中依旧能够获得其印象的一种认知能力”。1987年,莱考夫在《女人、火与危险事物:范畴显示的心智》一书中将意象图式分为六种:容器图式、部分-整体图式、连接图式、中心-边缘图式、源头-路径-目标图式和其他图式。

(二)用意象图式解读宋词—以《疏影》为例

《疏影·苔枝缀玉》是一首咏梅词。此词写于辛亥之冬,姜夔拜访范成大于石湖时所作。原文如下: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全词共有两片,上片首句运用部分-整体图式,如玉般雪白的梅花和翠色的禽鸟作为“部分”,点缀在长有苔藓的深绿色的梅枝上。以苔枝为“整体”,一幅惟妙惟肖的梅花图便展现在读者眼前。接着运用容器图式,此时黄昏是“容器”,用暮色苍苍的黄昏之景渲染寂寥清冷之情。同时,将篱角、修竹、佳人等意象纳入黄昏“容器”之中,使黄昏寂寥的宏大感和黄昏内意象的孤小感形成鲜明对比,更显由巨大“容器”所包裹着的形单影只的佳人心中的孤独寂寥。前后两句,一句“同宿”表相聚,另一句“客里相逢”表漂泊,对比之强烈,抒发了词人漂泊无依的身世悲凉之感。而上片的最后两句无疑运用了源头-路径-目标图式。词人由独自倚竹的佳人想到远嫁匈奴的昭君,因其日思夜想江南江北的故国之土,并以此为“目标”,死后魂魄竟也要从遥远的匈奴飘来故国。匈奴为“源头”,故国为目的地,魂魄回国的路程为“路径”,通过这一具象手法,将昭君不远万里也要回国的形象具象化,凸显昭君深切的故国之思,进一步抒发词人对北宋二帝蒙尘的感伤。

下片主要运用连接图式,将典故与梅花相连,与词人情感相连。词人将梅花给寿阳公主化梅花妆,即女子乐于妆扮的行为连接起来,使梅花人格化,以表达梅花的行为之美,也借此表达昔时太平之盛,与上文伤二帝蒙尘形成反差。接着词人将梅花的盈盈之美与陈皇后金屋藏娇的典故相连接,表怜香惜玉之情,也借此表爱君之情。随后词中话锋一转,虽然词人护花之意昭然若揭,但奈何还是一片片梅花随波流去。此时词人化用前人诗句,将玉龙哀曲与护花不得的惜花之情相连接,更将词人的二帝蒙尘之伤跃然纸上。

胡壮麟曾言:“连接图式通常包含两个以上,通过具体或隐喻方式相连接的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纽带。”全词整体运用连接图式,铺排化用罗浮仙女、王昭君、寿阳公主、金屋藏娇等典故,连接梅花之貌、之魂、之行,连接作者赞梅、惜梅之情,暗喻词人对二帝蒙尘之伤。同时,从上文说明中可见,意象图式的表现形式在词中并不单一,而通过多种意象图式角度解读可使读者更好理解词人情感。

二 、宋词之动象美

而关于音乐和情绪之间的关系,学术界研究成果颇丰,Juslin和Timmers根据过去的情绪研究,“在情绪环状模型上标注相应的音乐特征”,从而“归纳出情绪平面两个向度的音乐特徽,或许说是音乐情绪的通则,音乐表达的普遍公式”。简单来说,音乐和情绪之间有着较为固定的相对关系,比如速度较慢、音量较小的音乐适合表达安详温柔的情绪。而宋词是用来合乐应歌的,因此词人在创作宋词时,必须考虑词、乐间的配合,从而使得词乐一体,情感交融,而这必须基于词人脑中无数图式组成的认知模式。学者马谐、白学军等在其研究中说道:“Cooke在《音乐的语言》中指出,任何一种音乐情绪的表达,都有既定的元素特征组织模式,而非任意无规则的拼凑。”且由于不同文化系统对图式、认知模式的影响,领字和双声叠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下宋词音乐性的特征,对宋词中音乐和情感的交融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下文将结合具体曲谱,从领字和双声叠韵两方面分析宋词之动象美。

(一)领字

张炎在《词源》中专门论述:“词与诗不同,词之句语,有二字、三字、四字……若堆叠实字,读且不通,况付之雪儿乎。合用虚字呼唤……此等虚字,却要用之得其所。”可见,领字于词的重要性。姜夔词中领字运用十分常见,下面将以《扬州慢》为例,论证领字音乐性与词中感情相互交融的过程。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中共运用“过、尽、自、渐、算、纵、念”七个去声领字。清人万树在《词律》中说道:“‘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三声之中,上、入二者可以作平,去则独异……当用去者,非去则激不起,用入且不可,断断勿用平、上也。”由于去声“激励劲远”的声音特点,所以在词中转折之处多用去声来表达跌宕起伏之势。如《扬州慢》中,词人印象之中的扬州是杜牧笔下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大都市,奈何如今一见竟荒凉到只剩荠麦苍苍。词人在这用领字“过”表转折,既体现物是人非的时空流动之感,又用去声“激励劲远”的特点,激起词人强烈的黍离之悲。

除了去声领字自身的发音特点,领字在乐谱中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细观杨荫浏、阴法鲁合著的《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中《扬州慢》曲谱,遵循四四拍规律,一三为强拍,二四为弱拍,绝大多数领字都为第三拍即强拍,只有“过”一字在弱拍上。去声“激励劲远”声音特点伴随乐谱中强拍重音,使得乐曲的强弱起伏能完美配合词中黍离之悲的表露。

同时观察领字与其后一字的音高规律,可发现《扬州慢》中所有领字后一字的音高都高于领字的音高,即旋律上行。丘琼荪在《白石道人歌曲通考》中统计“去声字中有92%用于上行”得出结论:“凡旋律上行时,以用去声字为最宜,跳跃度小,固宜用去声字,跳跃度极大,亦宜用去声字。”因为去声领字发音都为降调,辅之以上行旋律,能使词有起承转合、跌宕起伏之势,以配合词人对家国破敗的感叹。

(二)双声叠韵

清人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说》谈道“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婉转”,因而双声叠韵赋予了词音乐的美感。双声叠韵在宋词中的运用极为常见,姜词也不例外。王国维道:“促节处多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双声一般用于促节处,可显得急促紧逼,适合表达悲愤、压抑之情。《点绛唇》中上片末句“商略黄昏雨”和下面末句“残柳参差舞”中的“黄昏”“参差”都为双声词。喉音“黄昏”对之以齿音“参差”,读之有呜鸣哽咽之感,突出渲染了词中压抑悲凉的氛围。

再看王国维对叠韵的描述:“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鬲溪梅令》中词人道:“木兰双桨梦中云,水横陈。”这里的“双桨”“梦中”均为叠韵。叠韵是指两字古韵母相同,因此能在发声时互为回应,词中两对叠韵词连用,更显余音绕耳、缠绵悱恻之感。同时,参考杨荫浏、阴法鲁合著的《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中《鬲溪梅令》的曲谱,“木”“桨”对应二分音符,为两拍,“兰”“双”为四分音符,即一拍,音符时值在“木”“桨”较长,在“兰”“双”略短,乐曲拍长与叠韵词结合,长拍舒缓更能发挥叠韵词余音绕耳的特点,同时变换节拍,使之有节奏变化之感,将词人幻想梦中与美人遨游于水、云之中缠绵美好之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文以白石词为例,浅述了宋词的意象美与动象美。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式”概念作为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基础,在解读宋词词、乐的构建,以及理解与交融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流传下来的词谱少之又少,且学术界没有统一的破译之法,因而越来越多学者只研究宋词之文学性,而忘其音乐性。张炎曾在《词源》中描述其父张枢作词的情景,“每一作词,必使歌者按之,稍有不协,随即改正”。因此解读宋词时要将其文学性和音乐性看作审美共同体,方才可更好地体会宋词之美。

猜你喜欢
叠韵音乐性宋词
宋词里的中秋月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
艰难昧生理 飘泊到如今
——杜诗双声叠韵对新考
品读宋词
《诗经》联绵词的分类解析
从音响性往音乐性的转变Esoteric(第一极品)Grandioso P1X/Grandioso D1X分体SACD/CD机
颇有音乐性与弹性的新作 HiVi(惠威)SUB12S超低音音箱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探赜
勃拉姆斯《弦乐六重奏》(Op.18)中的“家庭音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