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宋代拜月祈子背五男二女花钱

2021-01-17 07:33杜晓俊
收藏家 2021年7期
关键词:童子浙江大学花钱

杜晓俊

2011年中国嘉德平尾赞平收藏之古钱专场拍卖会曾以1150元人民币拍出一枚直径为3.86厘米的“慈母献香背五男二女花钱”。第二年《大河报》刊发《中秋拜月厌胜钱》一文,其中有同一款钱币的清晰拓图(图1)。文中将该钱年代定为宋代,還讲述了有关中秋夜拜月及“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有趣民间习俗。该花钱为圆形方穿,正反两面铸有精美的图案,形象地描绘了古代女子香花拜月和七名孩童嬉戏的图景,为研究提供了便利的基础资料。①

实际上这款花钱并不稀见,众多古今钱谱多有收录。清王锡《泉货汇考》、清李佐贤《古泉汇》,以及《中国花钱》《中国历代压胜钱收藏与鉴赏》《中国花钱图典》《中国花钱与传统文化》《民俗钱收藏与投资》《中国钱币大辞典·压胜钱编》等钱谱图录均收录同款花钱,各谱所记大小、重量略有不同。

早期钱谱对此钱描述不详,仅言饰以婴戏图或五童嬉戏。《中国花钱与传统文化》一书中解释较为详尽,认为花钱正面为拜月祈子,背面为婴戏。唯一缺憾的是,该书作者虽然见过与钱背婴戏纹饰极近似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宋镜拓图,却与《古泉汇》中所述一样,将“五男二女”婴戏纹饰认为是五童嬉戏图。大概是因为花钱磨损较大,造成了误解。不过,该花钱的大致出世年代、文化涵义得到了很好的阐释。直到刘春声提供清晰的拓图,才得以了解到钱背为“五男二女”七名孩童。作为一位花钱研究爱好者,笔者尝试在前人的基础之上,解读此枚花钱图饰所蕴含的诸多文化信息,以加深对该款花钱的认识。

一、钱面图像解读

现将正反钱面图像分割成上下左右4个部分,共8个图案模块,同时比对古代同时期的文献、绘画和考古实物等资料,逐一释读和分析讨论。

1.“拜月祈子”画面

钱币正面描摹的是一幅女子拜月的图像。上方为卷云圆月图案(图2)。实际上,云和月的组合搭配常用作宋代器物的装饰。杭州南宋太庙遗址区域就出土过标有“月”字款的南宋官窑云裹月瓷片标本②(图3)。钱币另一面孩童(图4)玩的是一种叫“推枣磨”的游戏,用到了新鲜的枣子。虽然南北地区枣子成熟时间有先后,但一般都是农历七八月份成熟,民间有谚语曰:“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枣落杆。”此外,宋元以来的文献诗词多记载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的相关习俗,包括赏月、玩月、拜月、祭月的节俗。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8《中秋》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③在元代戏曲中,关汉卿的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以及施惠在此基础上改编的南戏《王瑞兰闺怨拜月亭》等作品也都写到了女子拜月现象。④至今,各地留存诸多古代“拜月亭”“拜月坛”“望月楼”的遗迹。所以,此钱描绘的拜月即在中秋节。

花钱右方摆放着一张案几(图5),款式与日本相国寺藏宋代陆信忠《十六罗汉图》之第四尊者《苏频陀尊者图》⑤(纵115.2、横50.4厘米,图6)中右侧所绘案几类似,略长方形台面,细瘦圆腿。为了增强稳定性,左右两侧靠近台面处各有一对固定案几四腿的横枨。上述《十六罗汉图》之第二、三、十四尊者图,和不少宋代传世绘画中均出现过此样式结构的桌案。由于花钱尺寸大小、铸造工艺、日常磨损等原因,钱币案几图案的横枨无法在钱面上清晰表现出左右各有一对的数量。从绘画作品还可以推测几案上摆放的模糊不清的物品可能是正在焚香的香具。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北宋徽宗赵佶《听琴图》⑥(纵147.5、横51.3厘米,图7)里案几同样是摆放香具,四边各有一根横枨。1973年山西省大同市金代阎德源道士墓也出土作为陪葬明器使用的杏木案几⑦(图8),方形几面边长7.5、通高15.7厘米。由此可见,宋金时期南北各地的案几虽然都风格简约,却仍存有一定的差别,在某些方面也有别于后世的样式。不过,总体说明当时佛儒道及民间老百姓会在特定场合和仪式中焚香。

图9花草与图5香几供香搭配起来寓意“香花供养”(《中国花钱与传统文化》)。以香和花供养,原为佛教的一种礼敬仪式,表示对神佛的敬仰和尊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1《河水》:“佛泥洹后,天人以新白緤裹佛,以香花供养,满七日,盛以金棺,送出王宫,度一小水,水名醯兰那,去王宫可三里许。”⑧2020年11月7日~2021年3月7日,杭州博物馆举办了为期4个月的“知白守黑—磁州窑白地黑花瓷器的演进”展览,此展展出了一件现藏中国磁州窑博物馆的金代白地“香花供养”行炉(口径5、底径8.6、高8厘米,图10),该炉炉沿间隔书写“香花供养”4字。此款式炉多用于礼佛焚香。1955年北京庆寿寺双塔出土元代刺绣“香花供养”云龙纹包袱⑨(长62、宽60厘米,图11,首都博物馆藏)。以平纹绢为地,中心瓣窠内绣龙戏珠和祥云图案。瓣窠外绣缠枝梅、野菊、牵牛等各种花卉。四角绣牡丹、莲花、菊花、芍药四季花,每朵花心内用片金各钉绣一字,现片金基本脱落,尚留钉线套可辨认,自右下顺时针依次为“香”“花”“供”“养”4字。宋代道教题材类型的“香花供养”花钱⑩(图12、图13)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施供香花来表示虔诚敬意的文化心理需求。

钱币正面的主角当属钱穿左方一名身穿交领襦裙的女子(图14),她正对着香几弯腰行礼,姿态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代佚名《杂剧(打花鼓)图》⑾(纵23.3、横24厘米,图15)左侧作揖女角的行礼角度高度吻合,虔诚祈求祝福,并定格在两腿并拢,双手握拳,弯腰屈膝到直起身的行动过程中。她的发髻和服饰与河南省禹州市北宋末年白沙宋墓一号墓前室西壁壁画中左侧端坐女性形象⑿(图16)相似。前文所提《中秋拜月厌胜钱》一文中还刊出过另一款钱币拓图⒀(图17)。钱面香几与图5香几十分类似,描绘的场景是室外的庭院。正如《新编醉翁谈录》卷4《京城风俗记》记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所以当时赋词者,有‘时人莫讶登科早,只为常娥爱少年’之句;女则澹妆饰,则愿貌似常娥,员如皓月。”⒁因此,中秋满月之夜,宋人会在可以看到月亮的楼阁或庭院焚香拜月以祈求祝福,而该钱币表现的情景正好是在室外拜月的时空定格。

2.“五男二女”画面

钱币反面是7名嬉戏孩童。看发型和衣着,应是5男2女。此类纹饰比较常见,如“五男二女”花钱⒂(图18)、宋代傀儡戏铜镜⒃(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图19)、宋代燕山五桂纹铜镜⒄(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20)。中國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极重子嗣的国家。两宋时期,北宋开封和南宋临安均有提及帖罗“五男二女”图案于纸笺或礼品上以示祝福的育子礼俗。例如《东京梦华录》卷5《育子》记载:“凡孕妇入月,于初一日父母家以银盆,或或彩画盆,盛粟秆一束,上以锦绣或生色帕覆盖之,上插花朵及通草,帖罗五男二女花样,用盘合装,送馒头,谓之‘分痛’。”⒅《梦粱录》卷20《育子》同样记载:“杭城人家育子,如孕妇入月,期将届,外舅姑家以银盆或彩盆,盛栗秆一束,上以锦或纸盖之,上簇花朵、通草、贴套、五男二女意思,及眠羊卧鹿,并以彩画鸭蛋一百二十枚、膳食、羊、生枣,栗果,及孩儿绣彩衣,送至婿家,名‘催生礼’。”⒆这表明“五男二女”生育观不仅是古人祈求子嗣丰茂观念的展示,还是对古人生育数量和生育习俗的反映。

花钱上方是一名独自跪地玩耍带三脚支撑玩具的男童(图4)。如前文所言,此为在玩“推枣磨”。1976年河南省济源县勋掌村出土一件宋代三彩听琴图瓷枕(河南博物院藏),该枕枕面左下角圆形开光内绘制了一个专注杖头傀儡的童子(图21),身旁一角摆放有同一种玩具。(20)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代苏汉臣《秋庭婴戏图》(纵197.5、横108.7厘米,图22)中则清晰地描绘了一男一女两名幼童在庭院圆凳上玩拨鲜枣制作的平衡类戏具。(21)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传为宋代苏汉臣所作《婴戏图》(22)(纵22.4、横24.7厘米,图23)中同样描绘了两个正在戏耍“推枣磨”的孩童。从历代的图像作品来看,主角多为相对竞赛的两孩童。比赛规则可能有三种:第一种是比谁先跌落。在比赛时两人轮流拨动枣磨,枣磨以枣核尖来支撑,因极易掉落,落者即为负。第二种是比所转之圈数。第三种是比所转之时间。如此,以旋转鲜枣为乐的嬉戏游戏和钱币正面中秋拜月的季节主题正好相呼应。

花钱右上方男童手握戏具(图24)有两种推测。其一是长柄旗帜。《古泉汇》描述该童子为“执旗者”。宋代时常描绘执旗嬉戏的童子形象。如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南宋八角婴戏图银镀金盘(23)(图25),直径15.9厘米。画面左下角有一扛三角旗者,与图24童子迈腿扛物的姿势相似。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宋代佚名《荷亭婴戏图》(24)(纵23.9、横26.1厘米,图26)画面右半部分正好是七名孩童在庭院中嬉戏,其中唯一一名头戴黑色漆纱笼冠的男童便手执三角旗帜。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宋代佚名《百子图》(25)(纵28.8、横31.3厘米,图27)画面左下和右上角分别有一孩童手持三角旗者。这几处旗帜形制与图24《婴戏图》里孩童身旁摆放的一杆三角旗形制相似。此外,《百子图》左上角还有两童子,头戴攒尖顶的帽子,身在红色竹马(可能是竹扎骨架,裱糊纸绢)之中,如同骑马,同时挥舞彩色的方格旗。该旗帜形制亦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代佚名《冬景婴戏图》(26)(纵196.2、横107.1厘米,图28)中女童手持彩色的斜方格纹旗帜相似。旗帜在宋代军事活动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宋人不仅用它鼓舞士气、稳定军心,还会在军队中选拔壮勇者执旗,作战时麾众当先。旗帜鲜明的色彩也使得它同时具备标表定位、传递信息、指挥作战的功能。(27)宋金时期多战事,所以执旗戏耍不但可以满足儿童模拟体验行军作战的心理需求,还可以从小培养组织领导和指挥协调能力。

此外,长杆从比例来看,距离上更长,略有下凹的弧度。第二种推测是长线牵引的四角摇曳两飘带的风筝。在宋代,放风筝已成为儿童最喜欢的游艺活动之一。南宋诗人陆游在《观村童戏溪上》《春日杂兴》《山园杂咏》《村居书事》四首诗中均有写到儿童玩纸鸢。《武林旧事》卷3《西湖游幸(都人游赏)》亦记载南宋都城临安儿童放风筝时的热闹场景:“桥上少年郎,竞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翦截,以线绝者为负,此虽小技,亦有专门。”(28)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代佚名《百子嬉春图》(29)(纵26.6、横27.7厘米,图29)左上角就包括儿童嬉笑玩耍放风筝的场景。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金代白地黑花童子放风筝纹八角形瓷枕(30)(图30),长28.5、高11、上绘一穿肚兜童子,右手持线桄子,边跑边放风筝,其中风筝样式与本图类似,皆为瓦片风筝。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代李嵩《市担婴戏图》、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宋代李嵩《货郎图》和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传为宋代李嵩所作《货郎图》均在货担上挂有瓦片风筝,且有摇曳的双带。图20铜镜左上方童子和图30瓷枕描绘的放风筝孩童均手持风筝绕线的线桄子。图24虽没有显而易见的线桄子,但孩童抬起左手,与前述肩扛三角旗的童子形象形成对比,更像是牵引风筝线来控制双带风筝。虽然宋人诗词多提到清明时节引线放风筝,但是国内不少地方并不是在清明,而是在重阳时放,江西省南昌县却流行在中秋节放风筝,这可能是古代风俗的留存。

花钱下方三男童在玩一人牵引你拉、我推、他坐的低矮有靠背的四轮车(图31)。图20宋代铜镜镜背纹饰中只见一童子牵拉另一乘坐两轮板车的童子,乘坐者端坐,从服饰和穿戴来看,貌似比牵拉者社会地位稍尊贵。早在北宋仁宗时期的官修兵书《武经总要》就图文并茂地记载了十余种四轮车。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31)(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纵24.8、横512.5厘米)以绘画形式展现了北宋都城开封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却未见有四轮车的出现。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收藏的宋代佚名作品《护法天王图》(纵34、横153.2厘米)的右下角有一孩童牵拉四轮靠背车(图32),样式接近花钱中的四轮车,同时一长者跪坐于车上。(32)到了明清两代,四轮车不仅广泛运用于各种日常运输中,而低矮的四轮板车常用做老者或社会地位高者的代步工具,这在一些绘画中有所体现。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明代仇英版《清明上河图》(33)(纵30.5、横987.5厘米)参照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构图形式,绘制了明代苏州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风情。当中绘有一辆由人力牵引而行的四轮板车(图33),乘车者花白长须似老者。明代张宏的《春社图》扇页(浙江省博物馆藏,图34)。一人牵拉简易的四轮板车,一人在后推车上蜷缩的老者。落款时间为“己丑夏日”,根据张宏的生卒年信息,可判断该扇面的创作时间为南明永历三年己丑(1649)。综上所述,花钱中的四轮车可能是儿童玩耍的童车,但却是相对较早地保留人力牵引四轮车的实例之一。

花钱左方两女童并肩站立(图35),据《古泉汇》记述,右侧个子稍矮的女童为播鼗者,即摇拨浪鼓。拨浪鼓在我国起源很早,学术界普遍认为是由古代乐器“鼗”演变而来。历代礼乐中都有鼗,宋代也不例外。宋代李嵩《货郎图》(34)(纵25.5、横70.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中可以看到两种类型的拨浪鼓(图36):货郎右手持鼓形如罐,鼓柄做成葫芦把,双耳类似皮条,持柄摇之,皮条抽打鼓面发声;后方货担顶鸟笼右边还有一种四层拨浪鼓,由四个由小渐大的小鼓,逐个叠摞在一起,相间转向90度。每个鼓各有双耳弹丸,鼓下为光滑适握的葫芦状手柄。一般而言,鼓面越大,发音越低沉,反之发音越高亢;这里四面小鼓由小渐大,大小不同,摇动时便会发出高低错落的音响。(35)

因为磨损严重图案不清,只能参考多种其它材料证据,得出第二种合理解释为持荷者。童子持荷的形象在宋代婴戏主题的图案里表现较多,1974年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月山出土一枚宋代肉傀儡图铜镜(36)(图37)、八角婴戏银盘、1981年四川省广汉市和兴联合七社宋代窖藏出土一件宋代童子执荷青玉坠(37)(图38)、宋代瓷枕枕面右侧上下两圆形开光内似绘制了同一穿戴且分别表现左右手持扛荷叶的童子。其实,宋代流行儿童手持荷叶荷花效颦“摩罗”或“磨喝乐”的风俗,以祈子宜男。(38)《武林旧事》卷3《乞巧》记载:“七夕节物,多尚果食、茜鸡。及泥孩儿号‘摩罗’,有极精巧,饰以金珠者,其直不赀。并以蜡印凫雁水禽之类,浮之水上……小儿女多衣荷叶半臂,手持荷叶,效颦‘摩罗’。大抵皆中原旧俗也。”(39)七夕至中秋的夏末秋初时节,不光是枣子成熟的时候,也是莲荷生长的季节,符合花钱所反映的场景。

二、思考认识

1.模数化和程式化的解读路径

对本文花钱多元素复杂图饰的深度解读,需要对图案整体进行分割,并依照不同模块,运用分析法、图像法、类比法等方法一一释读,再结合其它史料文献记载、古代遗物信息和考古发现材料等多维度的探究成果,将多个领域不同门类的图物信息进行抽象化和数字化的模块剥离,以找出相对符合实际的程式化的新排列组合,比如中秋拜月、香花供养、五男二女、童子莲荷等,以得到时空、物物、人人、人物的关系组合,最后将多个组合聚合,得出中秋女子拜月祈子的总体认识,为综合考证花钱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提供依据,也为同类型图案或器物组合的信息揭示提供参考。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图物载體本身和单一材料信息的种种局限,应尽可能多地收集和整理不同门类的组合元素,以便无限接近并揭示图物最初的设计制作理念。

2.空间化和艺术化的视觉设计

站在花钱正面女子的平行视角来看,女子与香几几乎在同一中轴线上,且两侧景物形成的斜线,与中轴线相连形成三角形构图,此构图近大远小的焦点透视感,给人一定的延伸空间(图39)。身处构图对称中心的女子也会更加衬托出画面的拜月主题。钱背为疏密有致的满构图。如果以钱穿为斜对角线进行分割,左右各有两名孩童,上下则通过戏具达到构图的平衡(图40)。整个画面虽人物众多,却相互呼应,场景生动。因此,一面是中秋月夜女子焚香拜月,另一面是五男二女七名童子嬉戏,再加上花钱上时空静止的画面,营造出了亦动亦静、虚实相生的意境,是宋代民俗生活和艺术化设计相融合的作品,达到了“形”与“神”的高度统一。

3.意象化和符号化的文化内涵

宋代兴起的婴戏母题艺术创作受到院体绘画的影响,人物的形象、体态、服饰造型均与宋代现实生活相一致,从内容取材上大致可分为写实生活和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两大类。宋代市井文化的兴盛带动了城市人口的聚集,市民开始注重儿童教育,而手工业与商业的繁荣,也为儿童戏具的生产与流通提供了环境,出现了走街串巷的货郎群体。所谓“意同象异,寓意于象”,该花钱的主题是祈子求嗣,孩童通过推枣磨、放风筝、拉小车等各种民俗和益智类游戏,不但拓展了思维,强健了体魄,还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也隐喻祈求优嗣的目的。另一方面,五男二女在宋元时期不仅是生育数量的寄托,也是婴戏题材男女童子组合的素材,还被赋予美满家庭的一个标准,是研究我国的民俗学及民间艺术得重要材料。此外,花钱为宋代妇女求子祈生求嗣之物,具有宜男、祈子的民俗文化内涵。在宋代,表现儿童嬉戏、玩闹生活场景的婴戏图已经成为一种象征子嗣绵长的符号形式,这一符号通过工匠的刻画,逐渐融入到宋人的生活和观念之中,为我们保存了丰富的信息。

注释:

①刘春声《中秋拜月厌胜钱》,《大河报》2012年9月25日第B39版。

②邓禾颖主编《南宋官窑》,浙江摄影出版社,2009,第150页。

③[宋]孟元老著,周峰点校《东京梦华录(外四种),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第56页。

④王政《元代戏曲中的拜月古俗考》,《戏曲研究》2008年第1期。

⑤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编《宋画全集》第7卷《苏频陀尊者图》,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第227~228页。

⑥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编《宋画全集》第1卷《听琴图》,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第91~95页。

⑦大同市博物馆《大同金代阎德源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4期。

⑧[北魏]郦道元原注,陈桥驿注释《水经注》卷1《河水》,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第4页。

⑨王武钰主编《首都博物馆馆藏纺织品保护研究报告》,文物出版社,2009,第21~39页。

⑩刘春声主编《中国钱币大辞典·压胜钱编》,中华书局,2013,第588~589页。

⑾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编《宋画全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第39~40页。

⑿宿白《白沙宋墓》(第2版),文物出版社,2002,第131页。

⒀同②。

[⒁宋]金盈之撰,周晓薇点校《新编醉翁谈录》卷4《京城风俗记·八月》,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第16页。

⒂李蕴玖《“五男二女”童戏钱考》,《收藏界》2008年8期。

⒃尹钊、郑家钰、金光《宋代铜镜上演绎的社会风情》,《收藏快报》,2018年11月14日第8版。

⒄蔡玫芬主编《文艺绍兴——南宋艺术与文化·器物卷》,台北故宫博物院,2010,第235页。

⒅[宋]孟元老著,周峰点校《东京梦华录(外四种)》,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第34页。

⒆[宋]吴自牧著,周峰点校《东京梦华录(外四种)》,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第300~301页。

⒇河南博物院编著《中原古代文明之光》,科学出版社,2011,第326页。

(21)启功主编《中国历代绘画精品:人物卷》,山东美术出版社,2003,第28页。

(22)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编《宋画全集》第6卷《婴戏图》,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第147页。

(23)伊宝,高策,史宏蕾《堆华剔彩——清代乾隆“百子婴戏图”剔红捧盒的图像考略》,《文物天地》2018年11期。

(24)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编《宋画全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第186页。

(25)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编《宋画全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6)启功主编《中國历代绘画精品:人物卷》,山东美术出版社,2003,第58页。

(27)孔路路《宋代军旗功能初探》,《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12期。

(28)[宋]周密著,周峰点校《东京梦华录(外四种):武林旧事》卷3“西湖游幸(都人游赏)”条,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第352页。

(29)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编《宋画全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30)王文建主编《枕梦邯郸:磁州窑精品赏析》,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第51页。

(31)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编《宋画全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周礼《中国古代三轮车和四轮车的类型及用途》,《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第4期。

(32)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编《宋画全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第74~85页。

(33)[明]沈周、文征明、唐伯虎、仇英绘《明四家画集:沈周、文征明、唐伯虎、仇英》,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第342~351页。

(34)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编《宋画全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第114~121页。

(35)王义芝、胡同庆《从乐器到玩具的演变——拨浪鼓漫谈》,《寻根》2006年第5期。

(36)宋继光主编,博爱县文化体育广播事业局编《博爱县戏曲志》,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编委会,1988,第160页;廖奔《宋元戏曲文物与民俗》,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第80页。

(37)张跃辉主编,邱登成、朱亚蓉副主编《蜀风雒韵:广汉文物艺术精粹》,巴蜀书社出版社,2013,第162页。

(38)喻明福《宋代的执荷童子》,《陶瓷学报》2012年第3期。

(39)[宋]周密著,周峰点校《东京梦华录(外四种)》,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第357页。

(责任编辑:田红玉)

猜你喜欢
童子浙江大学花钱
发愁
Teaching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in Perspective of Krashen’s Input Hypothesis
书中有童子
小白菜
花前月下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故事里的狼
大学生陪玩
放学了等
流行的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