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几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社会交往、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随之改变。在社会称谓语的选择和使用上,同样反映了社会变化:社会称谓语出现了群体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现象可以用称谓语的“圈层化”现象进行描述。本文通过对不同年龄层使用的称谓语进行语料收集与整理,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称谓语使用体现的圈层特点,希望透过语言探社会文化,通过对称谓语圈层化现象的研究,对中国当代社会圈层化现象进行一次尝试性探查。
关键词:社会称谓语 圈层化 社会语言学
一、前言
称谓语以其强大的交际功能、鲜明的时代色彩和社会文化特征,一直以来都是社会语言学重要的研究对象。社会称谓语可以有效地反映当前社会状况。
近年来,中国当代社会称谓语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不同年龄之间,存在纵向差异:老年人无法理解年轻人称呼爱人为“老公”、“老婆”,认为过于西方化,“喊不出口”。除党政生活场合,年轻人也几乎不再使用“同志”等称谓语。同时称谓语的差异也出现于相同年龄层内部,存在横向差异:如“饭圈称谓语”五花八门,“你家”、“爱豆”、“哥哥”或者名字缩写等,让“饭圈”之外的群体难以理解。这种群体之间的差异现象,可以用“圈层化”进行概括描述。
二、研究思路
(一)圈层划分依据
年龄是影响圈层形成的因素之一,出生、成长于不同年代的人经历了不同的社会事件,将年龄作为划分圈层的依据具有可行性。这种分类方法有其一定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依据,但是过于细致,忽略了各过度阶段的连续性,显得有些割裂和机械,且其是从全球范围来考查,与中国社会实际情况相比存在偏差。故我们不采用这种划分方式。
从纵向角度看,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变化对社会中人们社会交往、思想观念、沟通方式等的影响更为复杂和明显。因此,从时代背景的角度划分圈层似乎更为合理。回顾现代中国的发展历史,改革开放无疑是一个标志性的时间节点,改革开放后,互联网进入中国并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政治多极化趋势日益显著、文化价值观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即所有出生于80年代以后的群体可以划为一个大圈层——“年轻圈层”。以年代特征称呼一个年龄层的人正是始于80年代,“80后、90后、00后”,充分说明这个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与以往有较大差别。
相对而言,在8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包括已退休进入了纯休闲娱乐状态的老年群体,我们都将其划分为另一个大的圈层,即“年长圈层”。
(二)语料收集方法
当代年轻人生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互联网早已融入了他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是生于改革开放后的80、90年代,还是生于95年以后,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年轻一代,通过各种网络媒体传播信息来实现社会交际,进而自发形成了众多形形色色的年轻圈层,如二次元、饭圈、百度贴吧等,因此通过网络媒体收集语料是易操作的且能收集到足量的语料。因此我们决定通过如微信、QQ、微博等网络媒体收集反映年轻人称谓语使用情况的语料。
考虑到对年长群体的了解程度不高且又分属不同的圈层,所以我们决定在年长群体较密集的公园对较为年长的人展开访谈来获取所需语料,我们选择了对成都市人民公园年长群体进行访谈的形式来了解当代老年人称谓语使用情况。
三、不同圈層称谓语使用现状及其特点
(一)年长圈层
在对年长圈层进行调查访谈时,我们发现多数回答具有相似性,年长圈层内部存在的差异相对较小。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与分析,年长圈层的称谓语使用具有如下特征:
1、亲属称谓语普遍泛化使用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父子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社会,其人际关系的深层结构,是血缘亲族组织。在宗法社会中,财产的继承人是父系男性成员,因而要区分父系和母系。构成亲属关系的基础是婚姻,男女双方对自己配偶的家庭成员都有一套特殊的称谓语,这就是所谓的夫妻系。同一系列内部还要分清男女、长幼、行辈等。这样,汉语的亲属称谓语就自然形成了一个繁杂、严密的系统。”(马宏基、常庆丰,1998)在传统宗法制社会中,封建专制思想和等级观念不仅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深入到中国家庭内部。等级森严、长幼有序的思想体现在亲属称谓语的使用中。
但原本用于亲族之间的称谓语却普遍得到了泛化使用,对年纪较大的男性称“叔叔/大爷”,对年纪较大的女性则称“阿姨/大妈”,对较熟悉的年龄相近的男性称“哥哥/大哥/X大哥”,女性之间则以“姐姐”、“妹妹”相称。亲属称谓语的外化使用则受到了中国人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如“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一家”,也是受宗法制影响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
2、社会称谓语的使用与个人身份背景相关
总体来说年长群体的称谓语使用差别不大,但也因个人身份背景的不同体现了些许差异。曾经在教育机关工作的人之间会互相称“老师/X老师/老师们”,不论曾经是否作为教师教书育人;退役军人或是曾经参加过革命的人之间会互相称呼“老革命/老同志/XX同志”,可以从中看到革命年代的记忆;手艺人则称“师傅/X师傅”,至今仍在饭店工作的女性会使用“先生、女士”等称谓语。个人身份背景影响称谓语的选择与使用,是年长圈层内部差异的体现。
3、称谓语反映权势关系
在职场中使用对上级称职务或“姓+职务”的方式,对下级或平级直呼其名或称“老/小+姓”的方式,如“厂长/王厂长”、“张老师”、“老李”、“小张”。据调查结果显示,年长圈层在职场中称呼上级时,仍直接称职务或称“姓+职务”;称呼下级或平级时,仍直呼其名或称“老/小+姓”。权势关系仍然是职务称谓语使用的重要的动因。“权势关系”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Roger Brown和Albert Gilman 提出的。他们通过考察数种欧洲主要语言称代系统发现,代词的使用取决于两种语义关系:权势和平等(power and solidarity)。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人能控制另一个人的行动,他对后者就具有权势。”权势关系是人们之间的一种不平等的角色关系,尤其表现在职场中。职位低的人称呼职位高的人,通常用“姓 +职务”的称谓语,表示尊敬,如“张局长”、“李厂长”等。而职位高的人称呼职位低的人则随便一些,既可用“姓+职务”的称谓语,也可称直呼其名,或在姓前加“老”字或“小”字,如“老王”、“小李”等。
(二)年轻圈层
1、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有别
社会称谓语体现社会人际关系,在社会交往中必不可少。相比已经进入退休生活的老年圈层而言,年轻人要应对的场合更为复杂,在不同的场合,年轻人会选择不同的称谓语。大致可以分为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
在正式场合,常见的称谓语大致有:XX同学/同学们、X老师/老师们、叔叔阿姨、X爷爷、学长/学姐,先生/女士/小姐。这类称谓语适用于正式交际场合,符合正式场合的社交礼仪,保持了礼貌距离,不会引起被称呼者的不适。
在非正式场合,年轻人使用的称谓语更为活泼多样,例如:直呼其名、小哥哥/小姐姐,帅哥/美女、兄弟/姐妹、小可爱、外号。
不难发现,上述非正式场合的称谓语使用都以“同辈”为前提。在一个大的年龄层中,年轻人的称谓语的选择更为随意多样,一旦超越了一定的年龄跨度,他们还是会选择“叔叔、伯伯、阿姨、爷爷、奶奶”等外化亲属称谓语,传统文化中“长幼有序”的概念延续到了现代社会。
2、以兴趣为区分,个人色彩浓厚
因不同的爱好、需求,年轻人在互联网平台上自发聚集,形成不同的网络社区,即各种“圈”。各种圈子代表了年轻圈层中的亚文化,当前网络传播饭圈有饭圈语言、汉服圈有汉服同好专用语,不同圈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专属称谓语,如:
粉丝圈:我家/对家、饭圈女孩(粉丝群体自称)、科代表(对事件进行总结概括的人)、吃瓜群众(围观事件的人)
汉服圈:柜子(指汉服店铺掌柜)、同袍(汉服爱好者的互称,出自“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同人圈:X大、大大、聚聚、大触(在同人创作中十分厉害的人,即“大手子”)
视频圈:up主(上传视频的人)
除以上列出圈子外,还有电竞圈、网红圈、足球圈、留学圈等。圈际差别明显,不同的圈子之间存在无法相互理解的情况。
3、具有全球化的时代特征
中国当代年轻人出生、成长于改革开放后,中国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先生/小姐/老板”这类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称谓语重新活跃在中国社会。
中国以开放的姿态与世界接轨,更多的人拥有了自己的英文名,在称呼他人时,英文名也成了当代年轻人的选择之一。中国互联网公司代表之一腾讯,根据《腾讯传》记载,在公司内部,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英文名,并常以英文名称呼彼此,例如马化腾-Pony、张志东-Tony、陈一丹-Charles等,具有明显的全球化特点。
四、结语
从上文可以看到,在称谓语的选择与使用上,年长圈层与年轻圈层呈现出了较大差异,在年轻圈层内部也存在不同圈子,拥有不同的称谓语。社会称谓语是时代的产物,它们的使用受到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呈现出动态性特征。当代中国年长群体对于社会称谓语的使用带有明显的时代色彩,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社会交际的特点。年轻圈层出生、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新时代,称谓语的使用充满现代生活的气息,更有活力、更适应现代社会交际需要。
参考文献:
[1]曹国军.汉语社会称谓变迁的文化心理考察[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2]李琼,杜敏.当代中国汉语社会称谓语变迁的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4]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5]李曉静.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8(2).
[6]郑尔宁.近二十年来现代汉语称谓语研究综述[J].语文学刊,2005(2).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作者简介:陈冉(1996-),男,汉族,四川西昌人,教育学硕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方向:国际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