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兰,张栖,邓文辉
作者单位: 513400 广东省连州市连州镇中心卫生院儿科
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在婴幼儿中最常见,主要是患儿的小肠上皮细胞遭到轮状病毒感染后,促使细胞受损,诱发炎性反应所致,其主要表现为腹泻、发热、恶心呕吐及腹痛等,严重可导致患儿脱水或肠道菌群、免疫功能紊乱等,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1]。复合乳酸菌、蒙脱石散是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常用药物,前者可有效调节胃肠道功能,后者能快速止泻,但单一用药疗效并不显著,患儿疾病复发率较高。研究指出,将复合乳酸菌、蒙脱石散共同应用至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治疗中,可缩短治疗周期,快速改善患儿的炎性反应,疗效理想[2]。基于此,本研究观察复合乳酸菌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5月于广东省连州市连州镇中心卫生院治疗的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单一组,每组100例。联合组男51例,女49例;年龄7个月~2岁,平均年龄(1.35±0.44)岁;病程1~6(2.70±0.56)d。单一组男53例,女47例;年龄7个月~2岁,平均年龄(1.25±0.39)岁;病程1~6(2.54±0.74)d。2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院伦理委员会已同意本研究的开展,均告知患儿家长本研究情况,已同意签署知情书。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与《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3]中的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相符,经大便化验显示轮状病毒为阳性,患儿伴有腹泻、脱水、呕吐、发热等症状;病程≤7 d;年龄≥6个月。排除标准:伴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患儿;治疗依从性极低的患儿;先天性心脏有缺陷的患儿。
1.3 治疗方法 2组患儿均进行补液盐、营养等补给,以及抗病毒、物理降温或禁食等对症处理。在此基础上,单一组给予蒙脱石散(山东鲁抗医药集团赛特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43336,规格:10 g/袋)治疗,年龄<12个月的患儿每次1 g,每天3次;年龄≥12个月的患儿每次3 g,每天3次,均用温水冲服。联合组在单一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复合乳酸菌(北京三奇本草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SC10611151014507,规格:5 g/10袋)治疗,年龄≤12个月的患儿每天1包,分早、中、晚3次口服;年龄>12个月的患儿每次半包,每天3次,均用温水冲服。2组患儿的治疗周期均为7 d。
1.4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3(IL-13)水平;记录2组腹泻、脱水、发热、呕吐症状消失时间;比较2组治疗总有效率、1个月内疾病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5 炎性因子检测方法 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患儿外周静脉血3 ml,离心留取血清,使用酶标仪(美国BioRed,型号680)及其配套试纸盒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L-6、TNF-α、IL-10及IL-13水平,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
1.6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的相关标准及临床症状恢复情况评判疗效。显效:治疗3 d后患儿的发热、脱水、呕吐等症状消失,大便次数<4 次/d,且大便形状正常;有效:治疗3 d后患儿的发热、脱水、呕吐等症状明显改善,大便次数>4 次/d,大便形状有所改善;无效:治疗5 d后患儿的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变,甚至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1 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的IL-6、TNF-α、IL-10、IL-13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IL-6、TNF-α、IL-10、IL-13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均低于单一组(P<0.01)。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2.2 腹泻、脱水、发热、呕吐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联合组的腹泻、脱水、发热、呕吐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单一组(P<0.01)。见表2。
表2 2组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2.3 治疗总有效率及疾病复发率比较 联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一组,1个月内复发率低于单一组(P<0.05)。见表3。
表3 2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及1个月内复发率比较 [例(%)]
2.4 不良反应比较 联合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单一组,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84,P=0.194)。见表4。
表4 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高发于秋季和冬季,因此又被称为季节性腹泻。患儿的消化系统发育尚未足够成熟,胃部酸度低、胃酸分泌较少、肠道微生态系统平衡性弱,加上患儿机体抵抗力不强,轮状病毒非常容易通过呼吸道入侵其体内。患儿一旦被轮状病毒感染,可直接造成其十二指肠、空肠黏膜上的上皮细胞受损、脱落,进而导致机体电解质紊乱,诱发腹泻,加上患儿本身体内的双糖酶含量少,无法全部消化糖类,进而加重病情[4]。有些家长在喂养方面不太讲究,患儿因长期喂养不当,更容易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从而导致患儿服药后机体恢复较慢,严重影响患儿的进食、身体发育及身心健康。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的IL-6、TNF-α、IL-10、IL-13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的IL-6、TNF-α、IL-10、IL-13水平均低于单一组,表明复合乳酸菌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可快速消除患儿体内的炎性反应。相关研究指出,机体中的IL-6可激活淋巴细胞的分化、聚集,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IL-10、IL-13作为抗炎因子,前者可强效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的有效活性,从而减少TNF-α、IL-β的生成,后者主要是在抗原呈递和抗炎反应中有参与作用;TNF-α可触发炎性因子大量释放,在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发病机制中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治疗该病可从降低IL-6、TNF-α、IL-10、IL-13水平方面着手[5]。蒙脱石散的分子结构为层纹状,药物进入人体后可均匀分布于肠道中,吸附轮状病毒,快速与黏液糖蛋白共同作用,修复黏膜屏障,避免病毒复制、繁殖、传播,慢慢消除炎性反应,进而降低患儿机体中的IL-6、TNF-α、IL-10、IL-13水平,进而减轻炎性反应[6]。复合乳酸菌属一种新型微生态复合剂,与一般的双歧杆菌不同,其所含的乳酸杆菌、乳酸链球菌、嗜乳酸杆菌进入肠道后,可直接在肠道中定植、增殖和发育,形成一道完整的保护膜,拮抗轮状病毒的侵害,避免炎性因子大量释放,促使胃肠道功能慢慢恢复[7]。将两种药物联合应用至该病的治疗中,可起到双重修复受损黏膜、消除炎性因子等效果,而且复合乳酸菌含有多种克隆株,能降低耐药性,将患儿服用的药物发挥最大功效,治疗效果理想。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联合组的腹泻、脱水、发热、呕吐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单一组,说明复合乳酸菌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能缩短患儿的治疗周期,迅速改善临床症状。蒙脱石散非常难溶于水,患儿服用后药物可直接到达肠道黏膜表面并全面覆盖,快速与黏液糖蛋白等结合,共同抑制轮状病毒传播、复制,提高肠道功能,快速止泻。复合乳酸菌对肠道中的菌群有扶植作用,还能抑制腐败菌分解蛋白质,减少毒素和炎性因子的产生。将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提升疗效,快速清扫患儿的肠道环境,调整胃肠道紊乱现象,消灭轮状病毒赖以生存的营养物质,致使致病菌失去感染能力,最终起到治疗的目的,且效果理想,患儿复发率更低[8]。联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一组,1个月内复发率低于单一组,说明复合乳酸菌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疗效显著。梁宝钗[9]在类似研究中也有指出,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服用复合乳酸菌、蒙脱石散治疗,疗效为97.1%,患儿体内的炎性反应也有效减轻,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单一组,但结果相比并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复合乳酸菌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安全性高,更有利于患儿接受。患儿的胃肠道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各功能调节系统运行也没有成年人好,使用蒙脱石散治疗后容易造成患儿出现便秘、恶心、腹部不适等症状,加入复合乳酸菌治疗后,复合乳酸菌着重于胃肠道功能的修复及重建受损的肠道细胞、组织,能快速清扫内环境,减轻腹部不适、恶心、便秘等不良反应,缓解患儿的治疗痛苦,安全性高,患儿接受度高[10]。
综上所述,复合乳酸菌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疗效较好,不但可以快速消除患儿腹泻、脱水、呕吐等临床症状,还显著降低体内IL-6、TNF-α、IL-10、IL-13水平,促使病情恢复,安全性高,患儿疾病复发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