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丁
作者单位: 423000 湖南省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消化性溃疡指发生于人体胃部、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病症,该病发病机制较复杂,与人们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及遗传因素等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1-2]。据相关数据统计,消化性溃疡患者中有15%~25%的患者会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给患者的机体带来极大的痛苦,致使机体的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如果出血量太大可能会导致暂时性休克,存在生命危险[3-4]。目前,我国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主要是采取质子泵抑制剂药物治疗。本研究比较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4月于湖南省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26~68岁,中位年龄为49.6岁;胃溃疡22例,十二指肠溃疡15例,复合型溃疡13例;首发症状:呕血17例,黑便20例,两者共发13例;溃疡直径:≤10 mm 40例,>10 mm 10例。对照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25~67岁,中位年龄为49.8岁;胃溃疡20例,十二指肠溃疡14例,复合型溃疡16例;首发症状:呕血19例,黑便24例,两者共发7例;溃疡直径:≤10 mm 39例,>10 mm 11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溃疡部位及溃疡直径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就诊前3 d内存在消化道溃疡出血症状,入院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呕血、柏油样便、四肢湿冷、血压下降、乏力及恶心等临床症状;(2)通过胃镜检查确诊存在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活动性溃疡及复合性溃疡出血。排除标准:(1)胃泌素瘤者;(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者;(3)恶性肿瘤者;(4)伴发严重心、肾、肝等脏器疾病者;(5)合并肝硬化并伴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6)存在门脉高压性胃病者;(7)黏膜撕裂出血者;(8)凝血功能障碍者;(9)妊娠期、哺乳期妇女。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输血、输液及营养支持等治疗干预,如果患者的血红蛋白<70 g/L,还要输注浓缩的红细胞。对照组给予泮托拉唑40 mg与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混合静脉滴注,每天2次,止血后停止静脉滴注,改用泮托拉唑40 mg口服,每天1次。试验组给予奥美拉唑40 mg与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混合静脉滴注,每天2次,止血后停止静脉滴注,改用奥美拉唑40 mg口服,每天1次。2组均治疗7 d。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2)比较2组患者治疗1、3、5 d后呕血次数、黑便次数、出血量。(3)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7 d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pH值。采取VAS评分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疼程度,在10 cm纸上的分别刻上0~10 11个数字,0代表无痛,10代表剧痛,数字越大代表疼痛程度越高。(4)比较2组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嗜睡、头痛、过敏性皮疹、肝功能损害、白细胞减少及血尿常规异常。(5)随访3个月,比较2组患者复发率。
1.5 疗效判定标准[5-7]显效:用药12 h内出血停止,结束用药周期后,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的溃疡病灶基本消失,患者恶心、腹痛、呕吐等症状均已基本消失;有效:用药36 h内出血停止,结束用药周期后,影像学检查表示患者的溃疡病灶消失超过50%,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无效:结束用药周期后,患者的出血症状仍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结束用药周期后,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均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1 临床疗效比较 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1,P=0.646)。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治疗不同时间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2组治疗1、3、5 d后呕血次数、黑便次数、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不同时间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2.3 治疗前、治疗7 d后VAS评分、胃液pH值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VAS评分、胃液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胃液pH值均高于治疗前(P<0.01),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7 d后VAS评分及胃液pH值比较
2.4 不良反应比较 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2,P=0.727)。见表4。
表4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2.5 复发情况比较 随访3个月,试验组患者复发率为2.0%(1/50),对照组患者无复发,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0,P=0.315)。
消化性溃疡属医院消化内科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目前,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发病机制仍未明确,相关研究显示,该病主要原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等[8-9]。消化性溃疡出血受多种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发病急、进展快速,出血严重还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0-11]。消化性溃疡出血指消化性溃疡影响基底部血管,导致出血,当较大的动脉血管受消化性溃疡的影响会很容易出现大出血[12]。研究显示,在我国约10%的人群既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而其中10%~25%的患者出现过出血症状[13]。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大出血后,机体多器官功能会因失血过多而出现衰竭、休克等严重症状,严重者还会死亡[14]。因此,临床必需尽快在短时间内为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采取针对性治疗,帮助患者快速止血。徐春霞[15]研究显示,当人体出现消化性溃疡出血症状后,人体会自动启动凝血系统,当胃液中含有的胃酸浓度相对较高,可抑制人体血小板的聚集,从而抑制血液的凝固。有关研究显示,血小板处于pH值为7.4环境内会具有最优的凝聚状态,而血小板的凝聚能力可以随着pH值的改变而改变,即pH值降低,血小板的凝聚能力就降低,如果pH值<5.9时,血小板的凝聚能力将会完全丧失[16-17]。由此可知,只有保证环境pH值≥6.0时,才可以启动血小板的凝聚。
据临床实践可知,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主要原理是利用质子泵抑制患者的胃黏膜壁细胞,从而抑制H+-K+-ATP酶的活性,使运转到胃腔的H+减少,有效提高患者的胃液pH值,最终抑制胃部胃酸的分泌,同时,通过进一步促进人体血小板的凝集,避免凝集后的血小板出现解聚情况,有效达到凝血及止血的作用[18-19]。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均属质子泵抑制剂,均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有关药理研究表明,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患者使用奧美拉唑治疗,可自主选择作用于胃壁细胞,同时结合质子泵管腔的硫氢基,防止H+流入患者的胃部,有效抑制胃酸的分泌[20-21]。泮托拉唑用于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疾病的治疗,其药理作用机制与奥美拉唑类似,抑制患者胃部细胞中的K+、H+的特异性,抑制胃酸的分泌。相关药理研究显示,泮托拉唑还可修复被损伤的胃黏膜,止血效果显著[22]。
本研究采取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均获得较佳的疗效,而马胜旗[23]研究比较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观察1组(奥美拉唑治疗)与观察2组(泮托拉唑治疗)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1%、9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均获得较显著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的重要药物。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治疗1、3、5 d后患者呕血次数、黑便次数、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曾晓艳等[24]研究结果发现,对照组(奥美拉唑治疗)与观察组(泮托拉唑治疗)的出血量、黑便次数、胃液pH值变化等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可快速恢复患者胃液pH值,提高机体血小板的凝聚能力,修复被损伤的胃黏膜,止血效果显著。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种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均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包括嗜睡、头痛、过敏性皮疹、肝功能损害、白细胞减少及血尿常规异常等,2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韩亮[25]分析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的安全性,结果显示,对照组(奥美拉唑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5%,观察组(泮托拉唑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采取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均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获得的临床效果均较好,安全性均较高,均可在临床推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