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艳 刘俊显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 湛江 524088)
教育扶贫是实现地区扶贫事业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大力开展教育扶贫事业,能够切实提升贫困地区的居民教育水平与居民素质,从而整体提升贫困地区的居民生存与发展能力,斩断贫穷链条;通过保障贫困学生、适龄儿童的入学,贫困家庭教育发展,使地区教育扶贫事业得到精准落实,从根本上消除贫穷。截至目前,我国大多数贫困地区的扶贫项目开展难度较大,地区社会居民的综合素质水平与文化教育程度均较差,这是相关机构针对地区进行精准扶贫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教育扶贫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教育精准扶贫是实现社会公平与和谐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有力支持,是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先导价值。新时期教育扶贫面临格局之变,更应体现“精准”二字,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转变,更加侧重向贫困地区教育倾斜。具体应侧重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教育资源分配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等问题的精准落实,真正让贫困地区的学生读得起书、安心读书、读得好书。这是当前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
“扶”即“帮扶”“扶助”之意。“扶智”不单是解决社会层面教育设施、知识技术等资源分配不均问题,也是从文化资本层面重点帮扶能力缺、习惯贫等潜在资本传递不平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要重视教育在脱贫中的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通过教育提高人民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发挥人力资本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作用,让其自身有脱离贫困的志气。”[1]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使社会资本以及文化资本突破环境条件的限制,攻克“智”匮乏等潜在的难题,为决战脱贫攻坚添砖加瓦。教育精准扶贫,是真正找到贫穷的根源,不仅深入挖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潜能,而且实现其智慧思想的大开发,提升人力资本高质量的发展水平,达到治本的目的。
“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的工作重点应从关注客体的“物”转向主体的“人”。[2]在个体成长与整体提高循环累积因果反应中,教育使少数得不到命运垂青的贫困学生获得跳板机会,可以享受到国家精准的教育平等资助帮扶,让其有学可上、有书可读,实现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然后将其所学、所知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去贡献、去发光发热,用一技之长获得基本酬劳的同时也能有余力去帮助家乡摆脱贫困,通过这种教育“输血”的方式,达到长期性和持久性的“造血功能”。在施行教育基础性工作时,精准帮扶贫困地区的适龄儿童学前教育、中小学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标准行为规范、正确价值观念和多样文化体系的全方位人才,不断推动社会进步。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应在其精准性有效性上。其体现在将绝对教育扶贫向相对教育扶贫的动态转化,纵向深入了解个体受教育者的短板以及自身能力增值项,推进教育扶贫的合适度和精准度,将教育公共资源精准适配到扶贫个体真正的需求上,进而获取精准“捕鱼”能力。
俗话说“穷不过三代”,但是在大部分贫困地区贫穷可谓是代代传递,穷根世代难以摆脱掉。贫困家庭的孩子只有通过教育才有希望实现脱贫致富,可如今“寒门再难出贵子”。贫困家庭支付不起孩子的基本教育支出,就算可以勉强承担起这笔支出,由于贫困家庭的学生起点低,长期生活在贫困环境下很难接受到先进的教育,基础知识短板严重,导致升学面临着经济和自身知识不足的双重阻碍。所谓贫穷的代代传递,是内生性贫穷教育思想的结果,贫困家庭的子女早早就外出打工或者在家务农,一辈子靠体力活来实现生存,成为社会基层劳动者,所以家庭贫困的根代代传递。教育精准扶贫,能让贫困地区和家庭的学生在教育的起点上达到相对公平,有机会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通过这些教育资源、教育机遇提升教育起点,打破家庭、社会贫穷关系网络圈,获得个人精准提升,将贫穷转变成富裕,阻断祖祖辈辈教育贫穷之路。在个人接受教育学习时,学生更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更加勤奋好学、吃苦耐劳,能够坚持不断学习,立志学有所成,将来造福家乡、回馈社会,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经济发展与教育事业两者相辅相成。生产力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以及速度,教育精准扶贫需要一定的物质支持。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质是实现教育精准公平,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和基础服务体系不完善,一系列社会教育支持不能保障,进而导致贫困地区家庭教育无法支出,满足不了孩子的兴趣选择;其次,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差距,导致教育的硬件与软件设施配备不均,加之贫困地区生活居住环境、基础娱乐设施等方面与市区相比有明显差距,贫困地区教师家庭的安居乐业得不到切实保障,因此师资力量也呈现出“不愿意去”和“去了留不住”等现象;再者,在贫困地区,即使解决了基本生存需要,后期的政策支持、规划落实也是难啃的骨头。例如,落实教育危房改造、提供教学楼供暖、实现上学路路通,等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教育结构失衡,教育资源不足,从而师资和生源也差,使教育陷入到真正贫穷。
在财政投入方面,2019年江苏、山东、广东等三省在教育方面投入公共预算经费均超过2 000亿元,而西藏、青海、宁夏等欠发达地区在教育方面公共预算经费的投入只有约200亿元,不及江苏、山东、广东等三省的十分之一,贫困地区教育投入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大;全国小学生、初中生人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为1 672元和2 625元,农村小学和农村初中为1 511元和2 354元,相当于城市小学和初中的77.8%和76.4%。小学、初中建立校园网学校比例分别为68.7%和77.2%,农村小学、初中建网学校比例分别为65.7%和74.2%,分别比城市学校低17.3%和11.5%,教学仪器设备和校园建网比例投入差距依然较大,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根据教育部2020年公开的最新教育统计数据,2019年全国幼儿园专任教师总数是276.3万人,农村幼儿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7.5%,比城市低1.9%,其中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为77.2%,相比城市低11.5%,两者有明显的差距。全国城区小学及初中专任教师总数分别为2 002 078人和1 296 529人,而乡村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总数仅为城区教师总数的93.11%和43.44%。全国初中阶段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达到87.4%,其中,农村初中84.0%,城市初中93.1%,城乡之间相差9.1%,贫困地区教育人力资源数量与质量均有不足。
在贫困地区教育的落后还体现在学校教育整体理念落后、农村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落后、农村家长因受教育程度低对孩子的教育理念落后,以及贫困地区孩子受周围环境影响求学观念落后等方面。学校整体教学理念的落后,是指学校整体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亘古不变。农村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的落后体现在教师个人知识能力水平方面。首先,多数教师沿袭古板的教育教学方式,有很多教师甚至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自身受教育水平低、文化程度低又不经常学习提升,受继续教育充电机会少,教育教学方法观念落后,很难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育者通常受粗放式的教育观念影响,没有精准和分层了解并解决每位学生真正的教育难题;最后,教师对教育事业感情不够深厚,教育意志力弱,有一部分教师工作目的仅仅是为了一份体制内安稳的工作,并没有树立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农村家长因自身所受的教育水平低,“养儿防老”“学习赚不了大钱”等观念根深蒂固,对孩子的学习不重视,导致教育贫穷观念的代际传递。贫困地区的孩子受周围大环境的影响,呈现出对求学的消极态度,对待生活缺乏积极乐观心态、年少辍学打工赚钱、社会责任和感恩意识淡薄、心理问题突出以及“志智双缺”等短板问题严重。
在当前情况下,贫困地区所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的现状,根源是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所以,要想切实提升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成效,让贫困地区的社会居民能够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相关机构与部门应当加大贫困地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力度,利用经济建设来推动贫困地区教育水平的提高。具体来说,针对贫困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现状,政府机构应当充分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加大地区旅游产业、农业以及其他特色产业的开发力度,通过产业发展来提升地区经济发展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注入新的产业结构,来刺激新的就业需求,提升贫困地区社会居民的职业技能水平。通过上述政策措施,提升贫困地区的整体收入水平,使地区政府能够将更加充裕的资金投入到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此外,加大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力度,有利于降低贫困地区的人才流失,吸引更加先进的人才从外地逐渐流入到该地区,进而促进贫困地区的综合发展。同时相关政府机构针对贫困地区的工业企业发展提供相应的福利政策,并针对地区现有的产业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与人才发展方案,帮助地区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切实促进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不仅如此,地区政府还应当以教育水平的提升来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使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利用教育来促进经济发展,利用经济发展为地区教育提供进一步的支撑,促进乡村城镇化发展,以乡建带动校建,最终促进整个地区的综合发展,彻底解决地区贫困问题。从这些层面上抓教育精准扶贫才能体现出“精准”,扶贫措施才能真正地落实到位。
对贫困地区进行教育精准扶贫,其根本目的在于确保贫困地区所有居民都能够享受到相应的教育扶助,彻底解决贫困地区教育问题。针对贫困地区教育资源不充足的现状,切实开展相关工作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分配,确保所需的资金、资源、人员到位。具体来说,在资金上,首先政府应该做好顶层设计。政府机构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扶持力度,建立专门的教育资金,组织企业家、民间机构捐赠,切实为教育资金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教育物质需求上,政府要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制定本地区行之有效的教育精准扶贫措施。对贫困学校提供其所需的教材、教学器材、设施,修建教室、宿舍、图书室,切实提升贫困学校的电教化硬件条件,缓解其硬件设施不足的问题,确保教育精准扶贫资金到位。另外,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技术优势,加大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的网络设施条件,利用网络设备与设施,进行线上教育,开发专业的教育课程与教育资源,提供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与教育模式支持,切实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力度与教育水平。在优化学校布局方面,通过科学布局地区中小学、大学,组织贫困地区临近的几个村合办高质量小学、初中部,在几个镇中心建高水平的高中部,保障贫困地区学生的受教育权;同时申请建设具有地区特色的中专和大学,促进产学研的深入融合,对其着重进行投入,集中优秀生源,防止人才流失。除此之外,在人员优化配备方面,市—区(县)—镇—校—贫困家庭(贫困学生)形成教育帮扶责任制链条,实施教育扶贫职责网格化管理,责任层层落实到人。对各个贫困学校的教育工作进行充分支持,市一级指派专业的、先进的教师团队前往贫困地区进行支教,帮助贫困地区建立专业的教师人力资源队伍以及教学团队,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困境。
在贫困地区进行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过程中,教育扶贫工作不但涉及对贫困地区的硬件设施与人力资源的支持,还应当从教育教学的理念与思想层面入手,有效扭转贫困地区教师队伍以及学生所持有的传统落后的教育理念,从而帮助其逐渐形成先进的、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拓宽教育视野,从而有效提升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教育扶贫的新思路体现在“精准”两字。具体来说,一方面将政府—学校—家庭联系成整体,精准整合三方力量共同高效率开展教育扶贫。学校一级要成立专门精准扶贫领导小组,明确分工,专人负责,通过班主任对全校贫困生全面调查摸排,对贫困生建卡立档,分析贫困原因,一对一帮扶,定期定时专访,将教育帮扶资料入档,及时分析存在的思想、经济问题并予以有效解决。班主任、科任教师跟贫困生结对帮扶,从思想教育到学习兴趣都要抓。各班级优秀生跟贫困生结对进行每天学习同步上的帮扶;建立帮扶贫困生评比奖励制度,做到贫困生的问题天天有人抓、周周有汇报、月月有小结,层层深入、同步推进。另一方面,教育精准扶贫需要的是“组合出拳”,政府(乡镇)、学校、贫困家庭(贫困生)齐心合力打好组合拳。镇政府宣传政策,落实政策,确保贫困补助款按时到达贫困家庭,确保教育资源、人员到贫困地区学校;学校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确保新的教育理念到位,好教育方法到位。提倡先进帮扶落后,乡下学校和城镇学校进行教育挂钩,组合成为兄弟院校,鼓励学校退休的优秀教师去挂钩学校任教,提倡对在任教师实行周期轮调,教育资源共享,形成优质教育思想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良性循环。除此之外,在针对贫困地区进行精准教育扶贫工作的过程中,还应当确保相关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能够切合贫困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使相关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能够有效融入到贫困地区当中,便于贫困地区青少年群体接受与掌握相应的教学理念及教育内容,降低贫困地区青少年对现代化教育思想的排斥与抵触心理。在提高精准度、切合度的基础之上,大力倡导政府和学校共同成立家长学校,通过对家长进行培训,提高家长的教育思想意识,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加大对贫困地区青少年群体的自觉学习思想与自主学习理念的灌输,营造学习氛围,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