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香宇,杨中云
(1.山东英才学院 公共教学部,山东 济南 250104;2.山东英才高级技工学校 商贸系,山东 济南 2501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的中心环节,要充分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课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类课程都要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需要紧跟时代步伐,进行课程思政探索和改革,融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职业价值观,指导他们在认识社会、关注人类命运和适应未来社会环境的基础上,将个人的追求和发展合理地融入社会和国家的需求中,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决策和规划,实现最优发展。[1]
生涯教育起源于20 世纪初的西方国家,我国发展较晚。职业生涯的选择理论、生涯发展理论、职业锚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都是西方生涯理论,缺乏本土化职业生涯理论,[2]在课堂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水土不服”。西方理论主张价值中立,强调个体幸福最大化,忽视权威与大众标准,价值导向不清晰。导致选择职业时,大学生考虑个体事业发展与价值实现会更多一些,倾向选择“钱多事少离家近”的职业,追求个体需求和个体满足,对祖国和家乡的需要考虑较少。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各种社会思潮的碰撞和交锋,大学生容易困惑和迷茫,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滋长。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仅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核心是进行价值观教育,若仅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倾向探索、职业世界探索、职业决策等,不进行理想信念与价值观的引导教育,将会培养出众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追求经济目标实现。因此,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践行“课程思政”的理念,把思政元素融入生涯课程,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育人功能,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本土化改革的重要手段。
职业生涯教育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一环,两者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功能上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将思政元素融入生涯课程具有独特的优势,并不生涩。
思政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学特点类似,有共同着力点,通过采取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与角色体现、课上课下相结合等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把知识传授、思想碰撞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起来,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顺利实现个性化成长成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目标强调实现价值引领作用,增强学生自信、职业道德、职业责任和传承创新教育,进行世界观、职业价值观和方法论教育,融入就业心态调整的教育,指导大学生要把个体生涯发展目标融入整个国家、社会、民族等的发展当中。[3]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素质教育,培养崇高的职业理想和社会责任感,提高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每一部分都蕴含着思政元素。“生涯觉醒”部分通过激发学生的生涯意识,进行世界观教育;“自我探索”部分引领学生认知自己,进行价值观教育,将个人的生涯目标融入国家的发展中;“外部探索”部分融入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伟大成果和校友成功案例,增强四个自信,进行传承创新教育;“生涯决策”部分融入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求职”部分融入就业心理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思政教育为职业生涯教育指明了方向,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让思政教育的目标更加具体,职业生涯教育融入思想元素有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提供了有利条件,两者相辅相成。
课程思政不是找个融入点,把思政元素直接“拿来主义”,而应通过系统深入地研究实践,形成规范的教学目标、课程设计和实施评价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特点和内容,设置“价值引领、技能训练、知识传授”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价值引领层面引导学生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知识层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课程理论,了解所学知识与国家发展需要的契合;技能层面要求学生掌握自我剖析、外部探索和求职准备的专业技能,提升沟通表达、自我管理和问题解决等通用技能。[4]最终推进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
新时代背景下,依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大纲和目标,针对课程各教学环节内容,重点从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价值观等几个方面进行融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
1.把理想信念和职业理想融入职业生涯教育全过程
职业理想不仅影响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也影响着国家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理想信念是思想行动的“总开关”,是个体前进的动力和方向。生涯教育的第一步就应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使其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在课程教学中,根据“一带一路”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结合校友成功案例和专业特色,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分享、小组讨论和典型引领等教学方法,引领大学生领悟工匠精神,大国智慧。通过解读十九大精神,加深学生对国家发展战略、就业需求以及职业要求的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鼓励学生找到自身所学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自觉地将自己的职业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在一起,积极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
2.把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融入职业生涯教育全过程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生道路一切功业的基础,是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石。一个人若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纵有再高的技术、再深的学问也走不长远。在教学过程中,应把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热情服务、奉献社会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贯穿到自我认知、外部探索、职业选择和求职准备的全过程,寓德于教。通过问题引导、案例讨论等教学形式,选择贴近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典型案例,比如:在课堂上播放新冠肺炎疫情纪录片“最美逆行人”,引导学生爱岗敬业、奉献社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将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融入职业生涯课程各环节
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课程思政”的先天优势,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基础,全过程导入,多角度渗透,培养职业精神,提升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感动中国典型人物先进事迹的讨论,邀请杰出校友分享职业发展历程和心得体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爱岗、敬业、立业、创业的职业精神。在就业实践中,鼓励学生扎根基层,练就过硬本领,增强建功立业的信心和决心,真正成长为有用之才,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4.以就业为核心,将职业价值观融入职业生涯教育各环节
职业价值观是个人对职业的认识态度以及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职业的选择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诉求融入职业生涯的选择和发展中,引导大学生抛掉金钱至上的功利化思想,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改革开放40周年杰出贡献人物的成长案例、价值观拍卖活动及价值观测试等教学方法,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家就业形势和政策,引导大学生充分认知自我,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明确实现人生目标的具体途径,合理调整职业预期,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好的教学内容要有好的方法和载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增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影响力和说服力。
在教学中,积极探索互联网+、翻转课堂、慕课、移动终端等多种教学手段,改进讲授、案例研讨、情景模拟、问题教学等教学方式方法,比如:引导式教学通过课前、课中、课后布置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引导学生更多的思考;案例式教学打破“你讲我听”的被动模式,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互动讨论,寻求共识获得启发;互动式教学采用课上课下、师生和生生互动并举,教师通过关键知识点的提问,引导学生就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通过亲自参与和深度思考,以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
思政元素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否有效,需要通过教学考核来评价。完善教学成果评价标准,建立以教学成果为导向,学生就业为中心的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统一的科学评价体系尤为重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取课上课下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动态滚动式评价模式,将学生平时的实践活动和课堂讨论纳入成绩中,提高平时考核成绩比例,增加生生互评,发挥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能动性。期末考核以开放性试题为主,重点考察学生知识内化和价值认同,让“课程思政”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课程思政”要求教师不仅有精湛的业务能力,高超的育人水平,还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这是“课程思政”开展并取得实效的核心要素。因此,全方位打造有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尤为重要。教师作为推进课程思政的主体,首先,要加强个人修养和品行修炼,要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要真懂、真信、真用。其次,要转变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明确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加强学习,强化自身的德育修为,提高自身的道德站位。在教学实践中,成立由思政教师和职业生涯课程教师组成的教学小组,职业生涯教学团队通过集体研讨等方式分析生涯课程章节内容,找出可以融入思政元素的切入点,经过思政教学团队的进一步分析论证,保证思政元素的准确、严肃、科学合理,职业生涯课程教师在此基础上,大胆实践摸索,反复推敲,形成教学对策,凝练教育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