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燕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新技术审计科研创新团队
自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互联网+时代以来,经济发展稳定,各种新兴行业不断发展,使得各种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需求也就水涨船高。但传统的职业教育因其培养模式落后,远不能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人才。而职业教育又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于是国家制定了西部大开发、西部计划等一系列面向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战略。同时加大东部城市定点对接西部城市、城市支援农村的扶持力度,使得贫困地区职业教育能够跟上发达地区的步伐,让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培养全面的人才的角色。但是目前关于职业院校与社会企业如何进行产教融合以及地方教育部门如何履行好服务乡村振兴职责的研究却很少。因此,期望本文内容能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参考。
1.政府政策导向不明确
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相较于高校教育有自身一定的优势。例如:一方面,不同职业院校都有具有自身特色的主要专业,有的职业院校具有完善的人才孵化基地和配套的实验设施,能与当地的农业企业开展密切的合作交流。有的职业院校对科研研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为当地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而另一方面,乡村振兴离不开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的支持。面对这样的处境,当地政府势必要出台明确的政府政策并开发一系列项目,让社会企业和职业院校都能参与其中,相互合作,并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2.缺乏协调各方的主体
早在2004年,我国教育部便联合其余六部委建立了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我国职业教育牵头的主体。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却变得可有可无,作用并不突出。一方面表现在制度建立后,地方政府建立相应的职业教育联系制度速度偏慢。另一方面则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过去政府总是将职业教育发展的效率和速度作为第一目标,无法合理对各方力量进行统筹协调。而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体制机制、政策支持、师资力量和基础设备等方面与传统农村职业学校存在着巨大差异,也使得社会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动机和意愿也不强烈。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各方力量得不到有效的使用,也就导致乡村振兴的效果一直不太明显。
1.职业教育基础设施配置和布局不均衡
一个区域内的职业教育布局和基础设施配置对该区域内职业教育发展的效率和质量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城市,这些职业院校不仅能够获得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在师资力量和生源等方面也有乡村职业教育所没有的优势。由于身处发展程度更高的城市,其教学基础设施条件好,能接触到世界领先的教学理念,本身的经济发达也能带来与社会企业的一系列合作机会,在此环境下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相较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学生更能被社会接受。与之相反,属于乡村振兴战略中坚力量的农村职业教育却是基础条件薄弱、学校数量少、办学经费少、师资力量弱、生源参差不齐等,这些因素使得农村职业教育难以发挥相应的作用。
2.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供需脱轨
职业教育如何解决好职业教育无法提供乡村所需求人才的结构性矛盾是重中之重。简单来说:职业教育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给主体,但在体制机制、价值观导向、人才培养等方面还不能满足社会企业以及乡村振兴的需求,这就会导致供需脱轨。随着近些年互联网+的发展,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改革创新以适应时代大环境的变化。但却始终无法明确自身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角色,无法发挥自身的长处和优势,只是一味追寻市场热点,选择无视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造成其与农村经济实际需求出现脱节现象,即专业无法与产业匹配、职业无法与岗位对接的局面。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效果。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但近些年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城市经济的腾飞,也推动了城市劳动力需求不断增长。随着农村青壮年不断流向城市,农村劳动力的亏空也必然到来。那么农村没了农民,何谈乡村振兴。因此培养新型农民,补充农村建设力量,提高农民素质便成了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职业教育所要做的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只注重发展的速度而忽视质量,其需要立足于农村广大农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培养符合新型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支撑。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策之一,地方政府部门应该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定,在建设过程中起到统筹协调各方,合理分配资源的作用。各级政府部门需要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情况,研究成立适应当地的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以确保能合理利用各方力量为职业教育更好提供基础设施、技术、人力、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当然是在各方遵循自愿、平等、协作原则之上。
政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导者,对农村发展的大方向要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其不仅要深入基层,充分了解制约当地农村发展的根本因素,还要联合各方研究对策,并组织院、企进行合作,实现资源整合。例如河南省的乡村振兴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及乡村振兴技能人才培养示范专业点都是由政府牵头,统筹协调各方而建立的。
1.统筹协调城乡职业教育资源
职业教育是面向乡村振兴的正面战场,其各项技术技能专业设置囊括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绝大多数领域。因此,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能够直接面向乡村发展的各个技术岗位,是乡村振兴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经济投入、政策扶持力度,在师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为其“开绿灯”。使得农村职业院校能够有条件和基础去建立健全与区域乡村经济发展有关的专业,使得其能为区域乡村经济发展提供具有涉农知识和新型农业技术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政府应当统筹城乡发展,做到城市定点帮扶农村,在该模式中,城市职业院校可以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世界一流的技术传输给农村职业院校,使得优质资源不断流向农村,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职业教育立足于当地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四个字在乡村振兴中对于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极为重要,职业教育的专业要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为当地输送所需要的人才。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当地农民具体情况调整课程内容,顺应农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强课程内容技术性和实用性,构建科学的专业体系。以及符合农民知识水平和技术技能的课程体系,使得学生成为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实用技术型人才。具有较高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职业院校学生不仅能运用世界一流的知识技术为当地农业、农村发展服务,而且能推动农村农业的技术革新,是乡村振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建立乡村振兴服务团队
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职业教育要做到发挥相应的作用,肩负起农业服务的责任,就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乡村振兴服务团队,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保障。一方面,要成立专业乡村振兴服务团队。职业教育要不断开展新型农业技术探索研究,攻克重大农业技术难题,绝不允许出现国外利用农业技术“卡脖子”的局面。乡村振兴服务团队可以通过讲座、电影、辩论、匿名信等形式向农业农民传播科学技术信息,提高农民的科学意识。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牵头成立乡村人才服务中心。政府政策的扶持能够使职业院校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与当地企业以及相关部门深入合作,搭建一个让职业院校学生、企业、政府多方受益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高效率的信息交流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而且实时指导农业生产,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保障。
新型高素质的农民、职业院校的专业人才、乡村振兴服务团队、政府、企业等各方力量的推动下才有现如今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服务的局面。虽然整个体系建立还存在问题,但随着更多更好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对策的提出,乡村美好的未来一定会建设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