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琪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时代背景下,一些大学生被西方文化霸权主义误导,陷入西方文化至上和民族虚无主义的泥潭,在爱国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出现很多问题,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传承,蕴含着中华民族独具的精神品格,是中华儿女重要的价值遵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所强调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可或缺的深厚力量。把中华传统文化引入思政课堂,把传统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融合,引导广大大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忠实“粉丝”,对于新时期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而爱国主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源远流长,大致可分为四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为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初步形成期;第二阶段为汉唐时期,“爱国”观念开始大量出现,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确定形成期;第三阶段为宋元明清时期,频繁的民族冲突大大激发了人们反抗民族压迫的爱国情感和意志,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成熟发展期;第四阶段为晚清近代时期,这个时期以独立自强、民族复兴为主题,迎来了发扬和升华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新时代[1]。
尽管在不同时期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有别,但爱国者胸怀天下、利国利民的爱国情怀始终未改,从子产的“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到《礼记》的“竭力尽能以立功于国”,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从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千百年来,这些爱国思想始终激励中华儿女励精图治、自强不息,延续着世界唯一始终不曾中断的中华文明。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大旗,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2]。可见,加强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能极大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明确自己的时代担当,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忘我奋斗。
中国古人理想信念的塑造肇始于对天人关系的思考,经历了从宗教之天到义理之天再到自然之天的变化,这也是人类主体性逐步得以凸显的演化过程。夏禹不畏艰难、“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事迹,充分表明先民们不甘“受命于天”而勇于利用自然规律以利民生的坚定信念。这种理想信念经过历代传承进而发展成《荀子》中的“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标明人万不可做天的奴隶,应有挑战自我的精神,成为把握自己命运的主人。《易经》的“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也是对这一精神的精准表达。在处理天人关系时,传统文化要求人们面对艰难困苦,既要积极有为、自强不息,又要虚怀若谷、厚德载物。这种刚柔并济的理想信念,始终激励着国人以积极的心态与内在压迫势力和外来强敌作斗争。
从社会层面而言,《礼记》对“大同社会”的描绘体现了先民们超越残酷现实生活对美好理想信念的期许。其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对当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血缘亲情社会的辩证否定,是对人类美好社会的热切向往。从个人层面而言,无论是孔子的“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还是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抑或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人气节,无不展现出古代圣哲不畏艰险、敢于挑战和超越自我的坚定理想信念。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这些优秀传统思想精髓,让当代大学生真切感知到先哲们的所思所想,对其树立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大有裨益。
作为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思想的价值取向在总体上强调整体利益至上。个体不可能脱离整体而独立存在,而应是依赖于整体的个体,相对于整体而言,作为“小我”的个体的价值只能在“大我”的整体中才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这里的整体主要有两个:家庭和国家,故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是“家国一体”的,正如《孟子》中所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个体在家庭和国家中扮演不同的伦理角色,必须担当相应的伦理责任,如家庭中的儿子必须孝敬双亲,学校中的教师必须传道解惑,国家中的官员必须效忠君主等。但这种整体至上的价值取向一旦走向极端,就会无视个体的欲求甚至是合理的生存诉求,否定个体的主体性。因此,我们应采取扬弃的态度,把这种儒家价值取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不但可以培育大学生的整体意识,有助于他们养成整体观念和大局观念,而且可以树立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以利于他们形成独立人格。
就单个个体而言,儒家非常重视个人德性的养成,并把它视为有别于禽兽的人之本性。故而,在面临“义”(道德)与“利”(欲望)的冲突时,儒家要求人们“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因为,“‘义’在历代儒家的解释中多作‘宜’解,其所涉及者基本上为价值的普遍性层次;与‘义’相对应的‘利’则多半指价值的特殊性”[3]112,追求普遍性的“义”而不是特殊性的“利”才是做人的根本所在。显然,在当今受经济理性主导的市场化社会中,儒家“见利思义”的价值取向是一股难能可贵的思想“清流”。如将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会激励新时代大学生在利益抉择中保持德性自我,真正成为能够战胜不良诱惑的人。
教学活动是大学生接受教育、获得知识的主要载体,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活动主要有三条渠道:一是把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主要目标是培养三观正、品学优的会主义接班人。思政课教师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按照“一体化、分课程、分阶段”的原则,组织教学材料,设计教学内容,不断转变和革新教学方式,有序推进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进教案、进课堂、进头脑。二是把传统文化融入人文课程教学。高校开设大学语文等人文课程的目的是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素养,涵育他们向善向上向好的精神世界。教师在讲授哲学、伦理、历史、美学、诗词、习俗等内容时,要合理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营造出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认同传统文化,达至“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三是把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有思政课教师的谆谆教导,而且要有专业课教师的循循善诱,他们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378。专业课教师要打破学科藩篱,树立“思政课程”理念,主动掌握、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积极把思政元素有效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准确找到传统文化和专业知识的结合点,使学生在掌握专业体系的同时,悟到传统文化的内在真谛。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交流思想、培养兴趣的重要平台。高校应该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健全人格。因而,高校可以且有必要借助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其一,可以利用校报、广播、电视台、宣传栏、网络新媒体等宣传媒介向学生阐释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推送优秀传统文化影视作品,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其二,可以把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校史校训、校风校纪的表述中,把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校园的广场街路、楼宇馆舍的命名中,根据学校专业特色竖立历史名人雕像,打造传统文化体验园,营建高雅的传统文化学习、生活环境。其三,可以组织学生建立古乐、诗社、武术、书法等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社团,让更多学生主动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邀请校内外专家开设传统文化讲堂讲座,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读书会、研讨会和报告会,让学生时刻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以激发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社会实践是检验理论和强化认知的基础方式。传统文化的理论知识学习固然重要,但更为根本的是从“知”转化为“行”,达到以知践行,行中见知,知行合一。首先,结合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环境,学校可以开展各式各样的诗词朗诵、书法比赛、传统文化知识问答、传统服饰展演等竞赛活动,激励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熟练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其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可经常组织学生集体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历史博物馆、人类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并让他们充当解说员给游客讲解,让他们在讲解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最后,应充分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如在元宵节办灯展、猜灯谜,在端午节祭先祖、包粽子,在重阳节敬长辈、登高山,在中秋节吃月饼、赏明月等等。如此,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感、体验感、获得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把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自己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