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连霞,戎家臣
(华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0)
网络社交是人们通过线上平台/媒体进行交往的行为。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网络社交已成为大学生日常交流的重要途径,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1]。大学生常用的网络社交软件有微信、QQ、微博等,网络社交方式主要有使用社交软件与好友聊天、在社交平台发布图片、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短视频等。一方面,网络社交以其特有的便捷性、即时性、多样化等特性,正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青睐,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另一方面,网络社交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较多使用网络社交会出现网络成瘾的情况[3],在一定程度上引发自恋、孤独、虚荣、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4]。
本文试图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的网络社交使用现状与心理健康自评情况,探寻大学生网络社交和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构建良好网络社交生态,促进大学生在网络世界和现实社会的更好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了“大学生网络社交与心理健康自评”调查问卷,问卷包括最常使用的社交软件、社交软件的使用频率、网络社交时间、心理健康状况自评以及个人情况等。
调查于2019年9月—10月通过问卷星网站进行,对广州、武汉、新乡等城市四所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获得有效问卷377份。
利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描述分析、t检验等。
根据研究主题,从大学生的网络社交和心理健康自评两个方面来分析调查结果。
2.1.1 最常使用的社交软件
按照软件属性可以将社交软件分为公开社交软件、聊天式社交软件、才艺社交平台、生活分享社交软件等,大学生最常使用的社交软件如表1所示。绝大部分学生最常使用的社交软件是微信、QQ等聊天式社交软件,而公开社交软件、才艺社交平台、生活分享类社交软件等的使用频率则相对较低。
表1 大学生常用社交软件
2.1.2 每天网络社交时间
大学生每天用于网络社交的时间如图1所示。仅7.7%的学生每天使用社交软件的时间在半小时以内,28.4%的学生为30—60分钟,35.5%的学生在60分钟到3小时之间,28.4%的学生超过了3个小时。从学习压力较大的高中进入相对轻松的大学,很多学生会出现补偿性的行为,其表现之一就是过度使用手机,调查显示有超过60%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进行网络社交的时间在1小时以上。
图1 大学生每天社交时间(%)
2.1.3 社交方式
在377名被调查者中有348名(占92.3%)的日常社交方式是熟人社交,只有29名(占比7.7%)使用的是匿名化社交方式。可见,绝大部分学生的网络社交在熟人之间进行,使用社交网络的主要目的是和老朋友保持联系并结识新朋友。
2.2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自评
被调查者的心理健康自评情况如图2所示,仅有32.9%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很少焦虑,而在剩下的近七成大学生群体中,或多或少都表现出了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其中有4.5%的学生表示自己经常性抑郁,约2%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有心理疾病且需要治疗干预。
图2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自评(%)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出如下两点结论:
第一,网络社交已成为大学生的重要社交方式。绝大部分学生使用微信等聊天式网络社交软件,每天的网络社交时间在1小时以上,网络社交主要在熟人之间进行。这与其他研究结果相一致。有研究表明,61.4%的大学生每隔几个小时就登陆一次社交网站;58.2%的大学生日均使用2—5个社交媒体;9.6%的大学生日均进行网络社交3—4个小时,4.6%日均进行网络社交4—5个小时, 6%日均进行网络社交5个小时以上[2]。
第二,大学生心理健康自评状况不容乐观。调查发现,近七成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少数学生自我报告有心理疾病且需要干预和治疗,这与相关研究所报告的结果相一致。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网络社交行为与心理健康存在负向关系[5],也有研究指出长期沉溺于网络社交会使个体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时产生不适应性[6]。同时,部分大学生通过网络社交了解到他人较好的生活状况之后,可能会产生嫉妒、攀比等心理,也可能导致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产生。总之,网络社交尤其是过度的网络社交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成因之一。
本研究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大学生要合理控制网络社交时长。过长的网络社交时间不仅会影响学业和生活,更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一方面,学生要学会自律,尤其要控制课堂上的手机使用。可以每天安排固定时间浏览、回复信息,跟朋友聊天等。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学生手机使用的监督管理。可加强课堂管理,推行无手机课堂,或开办相关讲座及活动,引导学生理性认识网络社交、合理使用社交软件,从源头上杜绝过度的网络社交行为。
二是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与网络社交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普遍地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很多学生有自卑、抑郁、焦虑等问题,但针对这些问题的咨询、干预、疏导等措施却相对不足。被访者均表示学校更关注学业成绩而相对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当遇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时,不知道该向谁求助,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也很难预约。高校应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心和关注程度,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干预疏导。一方面,应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按照相关标准配齐辅导员,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提高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敏感度,提高其基本的应对能力,让辅导员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一道防线。另一方面,可以多设置一些心理咨询工作室,并加大对工作室的宣传力度,让学生了解到工作室的存在,以便遇到心理问题时知道且愿意去接受心理咨询服务。
三是要加强对网络社交空间的监督管理和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近些年来,国家虽然已经加强了对网络社交空间的监管,严厉打击了散布谣言、传播不良信息等行为,但是网络社交空间中仍然充斥着不少严重影响使用者身心健康的信息。建立健全网络空间监督管理机制,及时净化网络空间,是保护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网络使用者的必要措施。同时,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也非常重要。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网络安全教育指导性文件,学校的网络安全教育体系也不健全,实践中网络安全教育或缺失,或流于形式,或针对性不强,其实效性不尽如人意,未能很好地培养大学生对网络社交中不实信息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其实效性,可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通过多种渠道、采取不同形式,有效地传授网络安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