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困境与突破

2021-01-17 05:27马世磊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政情感

马世磊

(龙岩学院,福建 龙岩 364012)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应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当前,“讲好中国故事”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必要举措。其不仅是我国对外进行文化交流、宣传的主要内容,也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教学要求。因此,高校思政教师要立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育、巩固高校大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提升高校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一、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重大意义

1.夯实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政治需要

高校一直都是我党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只有加强、巩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才能有效确保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确保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同时也是高校思政教学的重要目的和价值之一。[1-2]当前,社会中各种文化观念和理念不断涌现、云集,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了一定影响,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带来了较大冲击。高校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建设事业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中国社会的走向。[3]所以,高校要通过思政理论课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他们在未来能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思政教师将“讲好中国故事”作为思政课堂的一个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故事具备的真实性、价值性、真理性以及导向性,让学生认识、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增强他们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信念,纠正他们错误的价值观,进而提升他们的政治意识、政治本领。

2.培育大学生“四个自信”的育人需要

高校的教育目标是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输送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他们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高校要通过思政理论教育来强化、巩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不断培育他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让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高度的认同。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开展“讲好中国故事”教学,正是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四个自信”的有效手段和方法。[4]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联系社会实际中的真实故事,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切实提升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让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知识内化于心,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地位,从而帮助学生培育“四个自信”,在未来能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

二、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困境

1.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的意愿不强、能力不足

高校思政课中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有一支政治思想过硬、具备扎实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升理论性和专业性,还要讲求教学艺术性、生动性。然而,高校中部分思政教师缺乏“讲好中国故事”的动力,没有积极主动建构生动性和吸引力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无法唤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弱化了教学实效性。此外,部分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有待提高,一方面受制于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知识储备、社会阅历等要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缺乏挖掘“中国故事”的能力,无法有效提取富有内涵和价值的核心内容,因而难以提升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实效性。

2.“讲好中国故事”时缺乏情感代入

在高校思政课中开展“讲好中国故事”教学,既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的教学素养,同时还需要其具备强烈的感召力。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体现丰富的情感,才能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产生心灵震撼,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将马克思主义真正内化于心。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一些高校思政教师的讲授形式保守单一,缺乏趣味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实效性。

3.“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缺乏创新

部分高校思政教师在“讲好中国故事”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死板机械,过度依赖语言描述来进行教学,无形中使课堂变得压抑沉闷,不利于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阻碍了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实效性。

三、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突破

1.激活教学动能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提升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主动性、技能性等方面入手做好准备工作,是激活教学动能、“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首先,提升主动性。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主动性决定了高校思政课中“讲好中国故事”的质量和成效。因此,高校应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促进教师提升对课程的重视度,并同时配合教学奖励机制,以达到提高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主动性的目的。其次,提升技能性。高校思政教师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注重提升教学素材收集的能力,以及从中择优遴选贴近学生实际、能给人以强烈情感体验、真实的“中国故事”的能力。在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中,教师要与时俱进,做到能够准确提炼故事中的核心内容,要以核心要素为主,为学生讲出直抵人心的故事,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2.“讲好中国故事”的情感代入

提升思政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效率,不仅需要高校思政教师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社会实践经验等基本素质,还需要具备高超的情感与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利用非语言性信息传递方式渲染情感、增强故事张力的教学本领。在“讲好中国故事”中,教师要注重灵活运用相比于语言更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如肢体、表情、手势、眼神、语气等非语言性的信息传递方式。将情感代入到“故事”的讲述中,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内在思想情感,进而促进学生对“故事”内容进行自主性、主动性的接纳与吸收。

3.创新教学手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借助于丰富的教学工具,不仅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技术“讲好中国故事”,还要注重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思政课堂“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便捷的渠道。高校思政课堂可在新媒体时代下利用如抖音短视频、微博、qq、微信平台等,实现思政课堂“讲好中国故事”线上活动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使高校思政课堂“讲好中国故事”更加生动,以这种直观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唤醒学生对“中国故事”的兴趣和热情,提升“讲好中国故事”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在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应注重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如:邀请老红军战士、劳模先锋、道德模范等进入高校思政课堂,讲述他们的“故事”,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故事的发生过程及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带领学生到历史博物馆、文化馆、红色景区等场所进行实地体验,强化学生的情感认同和思想认同。这些都是增强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总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讲好中国故事”是巩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提升高校思政教师教学感召力、培育大学生“四个自信”的有效途径,是传递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有效方法。思政理论课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间巩固和加强学生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为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思政情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