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丹
(池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风”一词反映出人们对和美家风的呼唤,也引发人们对优秀传统家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深层次思考。随着网络媒体、自媒体的空前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和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尤为突出。以往学者在家风的内涵、相关典型个案、社会功能及如何实现优秀家风建设的常态化等重要时代问题上研究颇多,对优秀传统家风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则聚焦不足。“概论”课作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课程之一,融知识教育与德性养成于一体,以优秀传统家风为视角,探寻与“概论”课教学的契合点,力求推进教学改革,才能守好“概论”课“这段渠”,润泽思政课的“责任田”。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优秀传统家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养成域”,是德育的始端;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在家风培育中发挥引领功能,使二者的育人功能相得益彰[1]。尤其优秀传统家风中蕴含着丰富的个体道德修养、理想信念教育、家庭伦理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等资源。概论课集知识、思想、价值于一体,虽体系复杂、内容繁多,但二者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上有较强的融通性。
“概论”课教学与优秀传统家风在目标任务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概论”课在现有的思政课中有其特殊性。该课程囊括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阶段性成果和最新理论成果。因而“概论”课是现实性最强,更新最快的课程。“概论”教学要求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历史进程,讲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深刻内涵和精神特质,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总结,帮助学生认识和把握中国当代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2]。优秀传统家风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变迁中逐渐积淀和传承下来的,是文化世家的传家宝,是中华文化精神的浓缩,是中华儿女修齐治平、轨物范世的精神薪火。纵然优秀传统家风内涵和特征各有不同,但“伦理本位”的家国模式、“家国天下”的道德格局、“信行合一”的现实功用始终是优秀传统家风文化资源的精髓和灵魂。它贯穿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坚定着先辈们为了救亡图存和国家复兴而抛头颅、洒热血的理想信念;它是魂牵个人与国家命运的精神纽带,是新时期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前进力量。开发和利用优秀传统家风,就是要追随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培育优良家风、党风、社风和世风;捕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风尚;续写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
“概论”课教学与优秀传统家风在内容要求上高度契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强调:要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讲清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打牢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概论”课着重讲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大部分,涉及内政外交党建国防等诸多方面。既要讲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成果和最新成果,帮助学生了解新时代、新征程、新举措,又要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树立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优秀传统家风资源作为优质的教学资源,与“概论”课的内容要求高度耦合。优秀传统家风资源如大浪淘沙,得以沉淀和传承就在于其经久不衰的精神特质。它是连接个人与国家、民族命运的家国情;是寓爱于教、严慈相济的伦理教化;是“知书”“明理”“立德”的人格修为。家风是人生第一本活教材也是整个社会价值的缩影,并通过新时代的小家生活、社会风尚、大国气度、时代特征彰显出来。它所倡导的优秀品格、理想人格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实践与“概论”课价值引领、三观塑造、文化自信等内容要求不谋而合,相互协调。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00年前后的大学生呈现出新的特点与需求。当下大学生更注重课堂的自主思考与探索性、课程内容的实践与社会性、教学方式的灵活与生动性。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满堂灌已然不能满足当前思政课教学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尤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学生的视野已从单纯的教育延伸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领域,从关心国内大事到审思世界大势,这一变化正好契合“概论”课现实性和社会性较强的特点。那么“概论”课如何才能更好地满足大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认识社会的急迫性?兼具价值理念、生活化及终身实践性的优秀传统家风成为了“概论”课教学的新工艺、新配方。优秀传统家风蕴含着理想信念与德行修养,是大学生人生的第一本活教材,是最初知德、行德的养成域,这会让学生有天然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同时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渊源深厚,历史感强,人物故事生动新奇,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其共鸣。此外,优秀传统家风是家庭变迁、社会发展的缩影,极具社会性及生活化。每个大学生都置身于家风家教的熏陶和浸染之中,故优秀传统家风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和认同的方式。大学生既是优秀传统家风的教化对象,又是其实践者和传承者,因而优秀传统家风具有终身实践性。这与当代大学生勤于思考、积极参与及勇于实践的特性不谋而合。
优秀传统家风应用于“概论”课旨在解决当前“概论”课中缺环、弱化、实效性不足等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困难和挑战。如优秀传统家风存在时空差距、与“概论”课程内容契合度不高、融入“概论”课的方式较为简单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概论”课的育人功能。
中国传统家风文化源远流长:肇始于先秦,经秦汉、魏晋南北朝之发展,到宋明时期达到鼎盛[3]。优良传统家风一直是古代先贤立身处世之本,也是中华民族修齐治平的优良传统。但到了现代社会,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家风观念荡然,家教家训文化式微,学生对优秀传统家风认知不深,可能会弱化教学效果。一是现代社会结构的重塑。优秀传统家风脱胎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建立的宗法制度,承接于以血缘、亲缘、地缘为纽带的乡土社会,进化到以工商业为显著特征的城市社会。社会结构由传统进入现代,使得缘起农耕文化的优秀传统家风面临冲击。相较“概论课”时代性和社会性特点,时空差距影响了当代学生对传统家风的自知、自觉和自信。二是修齐治平观念的弱微。优秀传统家风虽形态各异,但都以“立志”“气节”“修身”“为学”“处事”“节俭”“治家”为内核,其中又以“修身、处事、治家”为主要。而改革开放以来,急功近利、精致利己主义、家国情怀淡漠、理想信念模糊的不良现象层出不穷。大学生对优秀传统家风的认同还需进一步深化。三是现代西方思潮的侵袭。鸦片战争以来,优秀传统家风渐失往日的兴盛。尤其信息时代,网络和新兴传媒极大扩展大学生的全球眼界,西方更以“价值观”为武器激烈冲击当下中国社会、家庭和时代青年,与中国优秀传统家风理念背道而驰的新自由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在大学生中泛滥,甚至曝出“美国的空气都是香甜”的奇葩言论。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的现象对优秀传统家风的传播形成挑战,影响优秀传统家风进“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
“概论”课内容非常丰富且时间跨度较大,上启近代中国,下至新时代。“概论”课教学既要注重理论,又不能游离于现实之外。而优秀传统家风资源内涵丰富,意蕴深厚,大到心怀天下,小到修身齐家。二者在内容上既有融通性又各有特点。如果不能充分挖掘二者的契合点,将无法发挥优秀传统家风提升课程实效性的作用。首先,“概论”课内容兼具历史性和现实性,契合点定位难。“概论”课理论性强且及时回应社会热点难点。而优秀传统家风在五千年的民族发展进步中得到积淀传承,极具历史厚重感。如何用历史观照现实,让优秀传统家风中的精髓成为“概论”课的画龙点睛之笔,就必须深度挖掘二者内容的相关性和契合点。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仅仅关注“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有明显相关性的知识,而忽略了优秀传统家风与“概论”课其他章节的隐性契合点。如历史伟人有口皆碑的红色家风,不仅有助于理解他们在革命和建设中的丰功伟绩,也为学生成长成才贡献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优秀传统家风中倡导的“天下为公”“天亦无外者也”,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很深的文化渊源。其次,内容契合不精准,易有生搬硬套之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契合优秀传统家风最多的部分。教师容易广撒优秀传统家风资源之网,缺乏针对性和典型性,不仅没有借其将理论知识讲清讲透,反而让学生有牵强附会之感,影响教学效果。
蕴含诸子百家思想精华和人伦大道的家庭文化及优良家风,内涵丰富而样态独特。不同的优秀家风文化通过家风中故事性强的历史人物、反映人物品格风范的事例体现出“人性化”“趣味性”和“情感性”。这些特点让优秀传统家风成为绝佳的教学案例,与“概论”课教学相得益彰。案例教学是架起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桥梁,是抽象的概念得以被充分理解和掌握的最好媒介。优秀传统家风作为教学案例的优点显而易见。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过分强调优秀传统家风的教学作用而忽视对概论课理论教育的深化,使教学本末倒置,不能以理服人。一是优秀传统家风与概论课中理论讲授的比重失衡。优秀传统家风资源与“概论”课理论知识如何平衡是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规定课时内有效完成“概论”课的教学任务,就必须合理平衡每节课中运用优秀传统家风与“概论”课理论知识讲授的比重。过多的优秀传统家风教学案例会影响理论教学的时间和精力,模糊主次之分,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二是缺乏对优秀传统家风的引导和启发。优秀传统家风的叙事性能增加课堂气氛,让学生耳目一新,使理论讲授更接地气,更灵活。但如果仅强调优秀传统家风的故事性和趣味性,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就无法为理论学习服务,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擅长讲“人物”、说“故事”,缺乏对人物和故事进行深层思考,忽略了隐含其中的理论知识,偏离了“概论”课的理论性原则。
优秀传统家风融入“概论”课教学,既要符合“概论”课的教学规律,又要充分挖掘优秀传统家风育人功能的特点,还要立足大学生思想复杂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的实际。大量教学实践证明,优秀传统家风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是万金油,只有对其进行理性分析和实践探索后,从“概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实践平台等角度,将优秀传统家风元素嵌入“概论”课教学体系,才有利于夯实“概论”课的理论基础,并促进知识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优秀传统家风积淀深厚,源远流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结合“概论课”的现实需要,如何充分解读优秀传统家风的核心内涵及传承理念,需要我们充分挖掘,潜心打磨。首先,要正确理解优秀传统家风的价值演变。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从尊祖孝宗到个性解放,从君子之风到百姓家风,传统的家风在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中得到淬炼和扬弃。如既强调子女的孝悌之情也重视父母的抚育教养之责,即双向度的爱;既要忠诚爱国也要尽到孝亲,打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由此可见,优秀传统家风是一个漫长演变的过程,我们要吸取优秀传统家风的精髓,摒弃泥古不化、保守复古的元素,在内核传承绵延的基础上,使价值理念不断承古强今,向新而行。其次,讲家风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优秀传统家风历时久远,往往被思维活跃的当代大学生疏远和忽视。我们应将优秀传统家风的意蕴延伸或赋予其新的内涵,以此增加时代亲和力。及时回应当下才能被学生充分认可和接受。如“家-国-个人”三位一体的理念是优秀传统家风中的内核。尤其在全球抗疫的当下,“家国情怀”中“家”释为“天下”,这不仅是对本民族的利益皈依,更是对全人类及全世界的整体性关切,彰显了中国提倡“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与担当。优秀传统家风在解读中要与“概论”的理论现实充分融合,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想和新特征,增强“概论”课的历史感与现实感。
思政课一直尝试多方面的教学改革,但内容依然是“王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深度挖掘优秀传统家风资源,并在内容上精准定位、有效融合才能扩展“概论”课的广度与深度。首先,要秉承基本性、基础性的原则,力求去芜求精。无论是优秀传统家风资源还是“概论课”都存在涉及面广、内容庞杂的特性。我们要在围绕“概论课”基本概念、课程规律、知识结构的基础之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展的阶段性、差异性,寻找优秀传统家风元素与“概论课”的契合点。因此,一要吃透教材,确立“概论”课教学目标和任务,明晰知识结构,把握教学内容,为优秀传统家风的融入做好铺垫。二要以学生为主导,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及性格特点,选择易于接受和理解的优秀传统家风元素,反对平而淡、多而杂。其次,要秉承典型性、针对性原则,力求有的放矢。如伟人毛泽东的“勤俭”家风、“德”字贯穿朱家家风、“无私才能无畏”的邓氏家风等红色家风故事可用于启迪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理解中国共产党员廉洁公正、毫无私心、一心为民的作风;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家风文化来释义中国梦及家、国、个人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融入“孝悌、仁善、诚信、谦谨、勤俭”的家风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由家风中“仁爱、善念”而生发对大自然的恻隐和敬畏之心,深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观等。只有恰如其分地选择和运用优秀传统家风元素,才会让“概论”课兼具深度与温度,更加入脑入心。
若课程内容是食材,教学方式即烹饪。如何用“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新工艺、新配方来打造“概论”课大餐,优化课程教学方式非常重要。首先,要厘清优秀传统家风叙事资源与“概论”课理论讲授之间的关系。一要分清主次,强调优秀传统家风资源服务于“概论”课教学的功能。在备课、上课、课后评价等环节要贯穿“概论”课理论讲授为主,优秀传统家风为辅的原则,切忌舍本逐末。其次,对精选的优秀传统家风资源要精讲、精评价。怎样让家风文化如融盐入汤,水到渠成?一是先案后理。将优秀传统家风资源作为案例在新课开始前引入,作为参考资料或课外阅读等形式进行导课,激发学生兴趣。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知识点可利用毛泽东、邓小平个人生平、家风家训来进行课前导读;二是先理后案。理论讲授后用优秀传统家风元素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巩固。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谐社会等内涵,可在说理后,用大量家风叙事资源进行理解与深化。三是案例同步。理论讲授的同时创设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情境,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生活化。总之,教学方式的选择取决于知识的特性和学生的特点,要灵活采用,恰到好处。
家风通常以生活经验、实践智慧或价值理念的形式蕴含于家训、家规、族谱等文献载体中,也以实践理性的样态渗透在家庭成员的日常行为中[4]。优秀传统家风的生活性、实践性不言而喻,而“概论”课同样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社会性。搭建优秀传统家风传播和实践的平台,不仅能延伸和扩展课堂的有限容量,深化理论知识,还能在实践的熔炉中淬炼学生观照现实、善于思考和勇于创新的能力。首先,线上线下相融。正值疫情时期,线上教学成为高校教学的唯一方式。如何整合线上线下教学已成为“概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关注点。我们要整合线上线下的优秀传统家风资源、充分利用深受学生喜爱的微平台进行传播与互动。如通过微视频、微课、公众号推送、微博留言、线上论坛等手段实现师生交流、生生互动达到翻转课堂。教师可在线下发起传统家风的相关话题,学生线上广泛谈论,教师引导和指导,既达到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又增强了对优秀传统家风的理解与认同。其次,校内校外结合。自中纪委网站推出好家风系列报道,各地都在积极挖掘地方家风资源、建设家风文化馆。高校可以结合“概论”课教学主题借助地方家风资源开展优秀传统家风研学活动。如鼓励学生开展以家风传承为主题的创新创业活动;在校园网或校园公众号等推出优秀传统家风系列文化活动,扩大其影响力;带领学生深入地方家风馆参观,亲身感受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魅力及其绵延传承至今的强大生命力,让“概论”课寓教于情。最后可以以学生为主体成立优秀传统家风宣讲团,积极为地方服务。让学生在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家风的实践中真正地开阔视野、加深思考、匡正三观。
总之,把“概论”课打造成强理论、接地气、价值引领、学生欢迎的优秀课程是一场攻坚战。用优秀传统家风点亮“概论”课堂,使学生深刻理解优秀传统家风在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发挥的精神引领作用,成为优秀传统家风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以此更好地认清和把握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