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武 曹瑜虹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日本武士道是武士阶级在实际的战争中逐渐形成的体系。武士最开始是小小的私人武装,为实现个人于集体、团体的价值,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永远敢于走在战争的最前线,为各贵族、富豪解决纷争。在8、9世纪实行大化革新,其中有土地永世私人化条例,官僚、贵族们开始借用此条例开始扩展势力范围,天皇势力逐渐减弱,开始出现个人管理国家。其中藤原氏建立了第一个外戚专治,天皇也失去实权成为傀儡。
因为地方豪强势力对庄园的大肆兴建,庄园主和平民的矛盾、庄园主和国家的矛盾、庄园主和官吏们的矛盾,在各地方矛盾不断激化。而天皇无权不能进行调节,导致矛盾不断上升,最后只能由私人武装——武士来暴力解决矛盾。官僚们不断扩大武士范围,武士地位也因此不断提高,发展成为正规的军事力量。武士道随着武士集体化的开始诞生,最初只是武士们对庄园主他们的忠诚。
在古代的日本,从攻城略地到主人生活琐事,武士们一律承担。武士将保护主人的安危、维护主人利益、服从主人命令为铁律。他们大都视责任高于己命,若没有完成任务,常以死谢罪。武士非常讲究主从关系,且这种关系世代沿袭,虽然能使双方受益,但武士得到的只是一小部分财产,而主人却得到的是他们的生命与忠诚。
随着幕府制度的建立,武士阶层成为政权中心,武士的忠诚直接影响到阶层统治。因此幕府首位统治者源赖朝十分注重这一点,除了制度上的约束,还从思想上进行控制。统治者以武士道精神的规范来对武士们进行思想行为引导,以此来保持武士的忠诚。推崇“君不君”臣也一定得臣,让他们始终对自己保持高度的忠诚,武士道也这样走向了高潮。
伴随儒家和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死里如一”这种思想也兴起于武士之中。武士们认为人的生死其实和四季自然规律一样会有结束和新的开始交替往复,于是便愈加不尊重生命。重名轻生,仅仅是为了荣誉为了彰显忠诚而战斗。由此形成一种大无畏的风气,难以判断其正误,但身份高高在上的主人因此显著受益。日本在历经系列更替后,错过工业革命,借由列强入侵后开启明治维新。武士制度也因此被废除,而武士精神却一直长存日本人的心中。
武士道最注重的内容就是“道”,道而又可细分为:义、勇、仁、礼、诚、名、忠、克等。而其内涵便是所行所动都要严格按照“道”来执行。例如:对主人的无限忠诚、对自我严格要求、做事诚信守诺、对任务誓死完成等等。但究其根本,日本武士道精神内涵只有一点:即永远忠诚与自己的主人。恰恰是这种忠诚,似一条无形的锁链,束缚着武士阶层。
从前述可知,日本武士不是简简单单的杀手、战士,他们有自己奉行的诸如正直、坚毅、质朴、俭约、胆识、礼节、大义等品德,对后世日本人影响深远。正如《菊与刀》中所说,日本武士道精神对后世的影响,存在这无畏、忠诚与残忍、轻生两大截然相反的品质。
武士们效忠自己的天职,因为这样才能获得最高的荣誉。他们考虑下一步行动时不顾自身存亡,只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就算敌人强大众多也丝毫无惧,也会勇往直前,不在意人们所说的无畏牺牲,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忠诚的表现。被俘虏的武士不会成为叛国贼,直到死去也不背叛自己的天职。这种无畏、忠诚的品质在近现代日本人的“爱社荣社”的精神里得到了充分体现。比起个人及家庭事务,日本的工勤族以公司、集团的利益优先,不计代价,并且注重入职后“从一而终”,及其看重就职年限长短。在日本女生看来寒冷冬天光腿穿短裙不仅是美的追求,更多的是体现了自己勇敢无畏的武士道精神,通过对抗寒冬,体现自己的顽强勇敢。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却敢于与大国较量;多灾多难,但人民却越挫越勇,一系列应急措施由此而生,不断适应环境。
但武士道精神也有其残酷的一面。《叶隐》的著述者山本常朝提到一位名为山本吉左门武士典故。其父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对他进行残酷训练,吉左门5岁变能斩杀狗,15岁便能斩杀罪人。武士道精神虽然汲取中国的儒家精神,但没有将“仁爱”融入其中,缺乏人性的一面,只剩下残酷。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进行的种种惨绝人寰的掠杀就是最有力的证据。对于侵略战争的罪行,至今日本还未承认,此时的武士道精神中的正直、诚实,根本不管用,武士道其实只是天皇为了统治的工具。对待俘虏时也是十分凶残,战争中有不成文的规定:当敌人放下武器,成为俘虏时不许开枪。而日本人却不以为然,武士精神的另一面便是对不同于自己的异类进行摧残甚至屠杀。所谓的大义也仅仅是指听从天皇的指挥。直到现在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也名副其实,在强大(美国)面前,只能为其“差遣”。步入现代社会,武士道的轻生取向间接影响受挫的日本人以不同形式结束生命。日本各类自杀新闻报道不断,日本自杀率也高居世界前列。
日本武士道精神伴随日本武士阶层而产生,中有许多发光点,如忠诚、无畏、克己等,但也存在残酷、重名轻死、排异主义等弊端,我们应当辨证正确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