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嘉嵩 徐苗苗 黑龙江大学
2018年4月,《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由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指出:“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和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以及“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等文件的有关精神,稳步推动“四新”建设,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适应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将于2019—2021年,分别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各10000个,从而全面突出示范领跑作用,逐步推动建立与完善高水平人才培育体系。”为新时期新文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在全球化背景下,金融不仅是国际竞争中各国竞相争夺的经济制高点,更是关系到一国乃至世界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稳定。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体制改革,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与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稳健发展的保障。而随着区际经济发展的特色化,区域金融发展凸显地域特色,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黑龙江省作为我国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同时又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粮食主产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更离不开金融领域特别是农业金融的创新与发展。然而,由于黑龙江省地处边疆,经济欠发达,本土金融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外流严重,制约了金融人才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综上,在国家“双万计划”的指导下,不断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是全面改善地方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的关键,对于缓解地方高校金融人才外流的局面,完善地方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位职能,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总体方案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试图破解金融学专业建设与人才特色培养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建立金融类一流专业建设平台机制,进而为经管类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实践范例与理论依据。
“双万计划”提出后得到国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与“双万专业建设”的文献较少,多数文献集中于“专业集群”建设,学者们先后围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高校转型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展开系列研究,得到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观点。
学科建设方面,王建华(2019)认为“推进与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是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支撑与政策保障,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是“双万计划”的最终目标,突出示范引领作用,提倡推动改革与创新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陈锋(2016)提出优化专业结构调整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提升教学质量需要在调整结构的基础上进行。高校转型方面,顾永安(2016)指出,地方高校需要构建的学科专业集群必须是学科与专业交叉发展,同时要与产业集群紧密对接,学科性与亲产业性应该成为地方高校专业集群的显著特征。崔勇(2015)认为,地方高校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学体制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本科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这必然要对标社会急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教学改革方面,伍娜(2015)深入研究专业集群教学团队的建设与改革,认为教师团队是集群教学团队的中坚力量,是承担专业集群建设主要任务的重要载体。
早在2001年,王广谦(2001)就指出全球视角与国际竞争力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刘灿,毛洪涛(2008)以全国开设金融学专业的23所高校及50家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为依据,通过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提出了金融学本科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所面临的问题与任务。周建松,郭福春(2008)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也发生变化,逐渐体现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素质技能型金融人才的培养。蔡幸,李宾(2012)认为卓越财经本科人才培养的标准体系由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三个部分组成。祝洪章(2013)则重构了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金融人才培养必须以“卓越金融人才”为目标,需要在教学内容与方法、国际交流、校企合作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推进调整与改革。
综上所述,可见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专业建设与金融人才培养两个层面,具体到金融学专业建设与金融人才培养的融合研究则较少。本文从金融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基于金融类一流专业平台建设,破解金融人才培养的难题,对于全面对接“双万计划”,实行高教强省战略、培育本土经管类高级人才以及促进经管类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黑龙江大学金融学专业以新理念、新形态、新方法不断推进金融学新文科创新发展,突出“国际化卓越型”和“创新创业复合型”的“两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方面,与法国南泰尔大学和南特高等商学院等名校合作,开设中法金融实验班,通过“3+1”和“英法双外语+三证”联合培养“金融+法语”的对法卓越金融人才,近三年境外年均升学率超60%。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大学等高校合作,培养“金融+俄语”对俄金融卓越人才,近三年该模式下境外年均升学率达13%。
另一方面,依托黑龙江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优势,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知名赛事以及与金融机构联合选拔实习生等创新模式,实施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与素质教育,使学生技能培养动态对接金融产业链岗位需求。近三年,金融学专业学生共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70余项,各类竞赛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奖项50余项。
不断推进课程资源建设,促进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增加“核心课”“菜单选修课”设置,大幅提高实践课时。目前已形成人才培养模式菜单下各具特色的三个核心课程群。并针对改革形成的“战略型、学术型的本科生思维与科研训练体系菜单”“创新创业复合型的本科生项目引导实训体系菜单”“应用型本科生实验实践训练体系菜单”,构建分属三个菜单的子课程群。努力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以及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等五大类“金课”体系。2019年1月,“创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国家精品课程在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在线开放。同年12月“国际金融A”国家精品课程获批。
以“融入式”的理念将科研、战略、创新创业以及职业规划等思想融入教学全过程,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出版了系列“融入式”创新教材。目前已形成以《国际金融学》《中央银行学新编》《保险学原理》《创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等为核心的系列精品教材资源。
积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鼓励教学方法手段不断创新,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现已全面采用翻转课堂、模拟情境教学、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等相结合的方法。不断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强化实验与实践教学,突出“任务-项目”式教学与考试改革,通过教师引导参与课题项目、创业项目、实验室项目、实习报告项目等,改变单一考核方式的成绩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