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的实践研究

2021-01-17 02:12:18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教育课子女劳动

刘 蕾

(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盐城 224005)

引言

现阶段,多数高职院校均已相继开设劳动教育课。其中,部分高职院校不仅将劳动教育课引进教育方案中,实现了由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而且还专门编制相关教育标准及规范,形成了本校专属的劳动教育特色。尽管多数高职院校均已增设劳动教育课,并设置相关学分,但由于劳动教育课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整体教育时间较短,且实践经验不足,甚至部分高职仍处在办学初期的摸索阶段,并未针对劳动教育课教育模式及客观教育规律生成统一认知,也缺乏合理、完善的教育模式,缺少相应教育文件及政策支持,在具体教育工作中仍存在随意化、形式化及零散化问题,使得高职劳动教育课实践实效性被弱化。因此,明确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实践的有效路径,是现阶段高职劳动教育课亟待完成的紧迫任务。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的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劳动思维,摆正劳动态度

一方面,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与观念。凭借劳动教育课的开设,可使学生了解生活于社会基层的劳动人民普遍为体力劳动者,且诸多体力劳动者生活在社会基层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缺乏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不具备高级、专业的劳动技能,所以只能凭借体力劳动谋求生活。大学生唯有时刻努力学习,才可真正摆脱凭借体力劳动谋生的命运。然而,若社会中没有体力劳动者,我国的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将难以得到长足发展,国民吃穿住行亦无法获得保障,国家更无法快速前进发展。所以,社会发展和进步与体力劳动者息息相关,以任何形式展开的劳动均值得尊重。对学生开设劳动教育课,可以使其明确浪费与奢侈等生活现象不可取,可引导学生凭借个体劳动为自我及社会服务。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课有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与勤俭节约的积极劳动态度。伴随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生活中的奢侈浪费以及贪图享乐等现象广泛存在。受社会消极思潮与风气影响,导致部分学生缺乏直面挫折与困难的勇气。借助劳动教育课实践,可使其摒弃以往偏差的认知,端正劳动态度。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劳动积极性,实现技能培养

通过劳动教育课实践,可使学生在本质上接受劳动,从根本上转变对于劳动的错误态度。因学生切实转变以往对劳动的固化认知,不再认为劳动可耻,而是以劳动为荣,学生劳动积极性有了明显提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要求子女自行打扫卧室、洗衣做饭以及整理内务。长此以往,学生可独立管理事务,并在劳动中养成自立意识和能力。在高职教育工作中,学校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要两手抓,同时积极培养、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唯有在实践活动当中,学生凭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同时作用,才可把机械化理论外化为劳动技能,从而促进其持续创新。学校所组织的社会服务、社会实践以及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均对培养、提升学生的劳动素质和劳动技能有着重要作用。高职劳动教育课实践借助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可使其在主观维度对劳动产生认同感,内心接受劳动,养成积极劳动观念,并热爱劳动。与此同时,还可使学生对于劳动产生热情,并在劳动过程中持续提升自我、巩固自我,令劳动真正成为提升和武装个体的实践技能,强化个体就业竞争力。

(三)有利于养成大学生劳动习惯,推动全面发展

首先,劳动教育实践课推动学生体力与脑力协调发展。当前,多数父母均不愿子女劳动,认为子女应将更多时间精力置于学习活动中,并片面地认为学习是子女的首要任务。但实际上,劳动既能让学生放松疲惫身躯与大脑,实现劳逸结合,还可借助左右手协调实践劳动,拓展自身思维、开发左右脑。学生在开展任何方式的实践劳动均需消耗体力,所以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强化学生体质,推动其身心健康发展。其次,劳动教育课有助于学生养成崇高道德品行。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与学生思政教育密切相关,而单一化的思政教育工作极易导致学生生成抵触、乏味等消极情绪,并对思政教育课产生单调、陈旧与传统的错误认知。在此环境下,借助劳动教育,可使学生在实践劳动中获得放松,并在愉悦的环境中接受思政教育。面向学生群体开展劳动教育课实践活动,有助于其在持续性的劳动活动中逐渐养成乐于奉献、热爱劳动以及艰苦朴素的优秀品质,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1]。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劳动价值观存在功利性

新时代下,大学生受到实用主义理念的影响,其劳动价值取向普遍趋于功利化,而功利主义亦成为学生普遍追求的发展方向。高职学生一方面呈现出厌恶劳动与不尊重各行业体力劳动者及其劳动成果的问题,另一方面呈现出受到劳动利益思想驱动,多数学生均表示在劳动过程中,无论最终劳动成果如何,均应附加相应的物质报酬,若没有物质报酬,则不愿参与相应劳动,同时即便其参与劳动,亦体现出主动性与积极性不足的现象。付出即索取相应回报,成为当代多数学生的劳动价值取向。学生在择选专业和职业的过程中,首先重视待遇供给,而非自身感兴趣或者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相关研究证实,多数大学生表示毕业后想从事事业单位相关工作,部分学生表示想去国家政府机关工作,仅有极少数学生表示自愿参加乡村地区基层工作。多数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均重视单位稳定性以及薪酬待遇,少数学生会着重择选与专业相关或者具有一定发展前景的行业工作。

(二)劳动教育课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课教师队伍建设层面,存在明显的数量不足问题,授课教师对于劳动教育课存在认知偏差、组织不当的问题,同时学校主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不足,导致劳动教育课实践流于形式,日常劳动课往往被专业课替代[2]。并且,劳动教育课兼职教师存在专业理论素质以及思想道德修养有待提升的问题,难以真正解决学生们思想维度出现的偏差问题,仅单一地面向学生展开说教,此种方式只会导致学生产生反感,难以激发学生对于劳动教育课的兴趣和热情。此外,高职对于劳动教育课授课教师的专业培训不足。学校领导层与管理层普遍认为,开设劳动教育课并需要授课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及技术水平,进而忽略授课教师与实习单位及学生群体的联系,这对劳动教育课实践活动开展具有反向影响,从而直接造成劳动教育课授课教师难以从本质上扭转学生们存在的盲目攀比、贪图享乐等消极思想,同时对于学生的劳动纪律意识薄弱,不遵守校规校纪等问题欠缺行之有效的管束机制[3]。

(三)家庭劳动教育存在偏颇现象

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民众生活质量提升,高职学生在劳动观念层面逐渐体现出边缘化现象,家庭劳动教育层面所暴露出的问题越发严重。因为家长对于子女的溺爱,致使家庭教育层面缺乏规范性。当前,多数孩子均由祖父母辈抚养,极易出现父母和祖父母针对孩子教育问题发生分歧的现象,进而对子女学前教育产生负面影响,最终使得孩子从小便产生较强的优越感,此种优越感在实际生活中具体表现为自私、自负、自信以及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等。并且,多数家庭普遍存在不重视子女劳动教育的现象,父母为子女包办一切,导致子女缺乏实践劳动锻炼机会,进而生成诸多不良思想。此外,父母对于子女的过分保护,事实上在某种意义上剥夺了子女独立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以及锻炼子女的机会。在家庭生活中,多数父母未面向子女开展有效的劳动教育,普遍认为上学读书才是其首要任务,进而导致子女劳动机会不足。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实践的有效路径

(一)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大纲,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观念

新时代下,劳动教育课不但是高职院校教育体系内的辅助教学手段,更是整个高职教育阶段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国内高职院校均应将劳动教育课纳入教育大纲中,拟定配套的教育方案。在劳动依旧是国民谋生手段的新时代下,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劳动观念,是学生群体由校园生活有效过渡至社会现实生活的桥梁。学生唯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积极的劳动意识,才可对劳动、对社会以及对他的人生成正确、全面认知。并且,唯有树立以马克思主义为基准的劳动观念,才可真正认知劳动在社会生活中存在、发展的现实意义[4]。若想促进学生群体自愿、自觉坚定劳动观念,一方面,应在思想维度使学生切实了解劳动价值体系在自我成长进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通过高职劳动教育课实践,让学生明确团队合作与集体劳动的必要性、重要性;而社会层面的劳动教育,应使学生们理解劳动最光荣,以及劳动创造财富和价值的理论内涵。另一方面,学校应在劳动教育课实践模式和手段层面做到与时俱进,可借助公益活动、专题讲座、主题班会以及义务劳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真正接受学校的劳动教育,从而提高学生们的思想素养及道德品行,使其养成劳动意识和精神。

(二)完善劳动教育课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教师团队的道德修养

教育工作者在教书育人前必须先接受专业化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课当中,教师需要明确培育学生群体积极的劳动意识,着重提升其劳动实践水平的思想[5]。一方面,教师应增强自我道德修养,真正尊重与热爱劳动,并尊重各行业付出体力的劳动者,充分尊重其劳动成果。高职院校领导层应在教师会议与家长会中积极宣传强化劳动教育课实践的现实意义,分析学生当前劳动教育课开展现状以及具体改善措施,协同探讨并构建劳动教育课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学校还应将教师实施劳动教育课实践的状况视作教师整体工作考评的关键指标,切实落实劳动教育工作。现如今,部分教师在劳动教育课实施中面临一定的困境,因此教师应真正走在大学生之前,身体力行开展科学实验,从而在教育活动当中落实指导工作。除此之外,高职应完善劳动教育课师资建设,有效提升教师劳动技能与思想道德水平,从而提升整个教师团队的综合素养。使教师在面向高职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工作时,不仅可传授相关知识与技能,同时还可实现教书育人,确保高职劳动教育课的质量。

(三)父母应发挥启蒙教师作用,引导子女树立自立意识

众所周知,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父母应让子女从小养成自立意识与能力,使其从小便养成勤于劳动与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因为这些对子女日后树立积极劳动观念,以及养成劳动习惯有着促进作用。故此,高职在面向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时,应重视家校教育模式的应用,切实提升家长认知,尤其是帮助家长明确劳动教育课与培育学生综合素养间的内在联系,使家长们深度了解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的本质目的,从而最大程度地支持与理解学校各项教育工作,切实防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鼓励子女勤于劳动并真正热爱劳动,培育其劳动习惯。具体可通过引导子女做适当家务,因父母无法包办子女的一切,所以应从小培育其自立意识以及独立生活能力。同时,在学习层面,父母应要求子女勤于思考、刻苦钻研,凭借自身努力获得优异成绩,进而为日后进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经过现实生活中的劳动体验,能够培养和树立子女积极劳动的观念,形成较强的劳动技能与劳动习惯,使子女能够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接班人,是民族传承的希望,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强化其劳动意识,使其在劳动实践中养成良好习惯,从而提升其劳动素养,是推进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现实需求。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实践决定着学生的劳动热情与劳动态度,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学校应在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两手抓的同时,引进家校共育模式,多角度、多层次面向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实践,让学生真正成长为身心健康、思想素质与能力强的新一代人才。

猜你喜欢
教育课子女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54
疫情是一堂特殊的教育课——开学之际,给孩子们的一封信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46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03-17 08:57:46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改革研究
一堂书法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