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启明,李美娟
(云南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昆明 650500)
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因此,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本科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和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1]。全国各本科院校都围绕着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但效果并不明显。经济学专业相比于其他专业,贴近产业的要求分外突出,对大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需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前沿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依托于实践教学活动,而实践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的核心。因此,如何加强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使其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求,是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难题,也是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
创新创业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应融入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去,因为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结构优化,还可以形成两者互为增进的关系[2]。而现有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是依据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大学生在校内实践课教学、实验室情景模拟、校外实习等实践环节,实现实践课的教与学,完成实践教学目标。国内一些本科院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一项内容,或者是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指导的一个环节,很多本科院校没有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到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中去。即使有些本科院校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深透,只是通过开设一些有关创新创业方面的理论课程,在课堂上对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而不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实践教学相分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目标没有融入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无法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3]。
很多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堂内实践教学,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手段。由于案例与情境模拟教学具有形式单一等局限性,不能很好地把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挖掘出来。二是校内专业实训课教学,主要采用相关软件在实验室进行模拟操作。由于用软件在实验室模拟的内容与现实情况有一定的差别,并且这种虚拟流程的机械操作,在一定程度上脱离行业实际,很难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三是校外实践教学,主要采用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见习、顶岗实习等形式。虽然校外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中,但是由于在校大学生没有相应的工作经验,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利益,所以实习单位提供给大学生实习的内容是十分有限的,很多的实习实践活动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校外导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指导和培训,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此外,很多本科院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仅考虑经济学这单一专业的需求,但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还需要扩大学科宽度和专业深度,而在现有实践教学内容中缺乏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实训课的开设[4]。
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很多本科院校受自身经费和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难以得到保障。一方面,由于教学经费有限,无论是实验室设备还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都不能有效满足日益增长的实践教学需求,导致很多专业实训环节不能按照教学计划实施,或者被迫取消,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难以形成。另一方面,目前经济学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也相对不足。虽然学校与企业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但能够让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得到锻炼的实习基地并不多,很多实习基地只是提供给学生参观见习,能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的实习岗位十分有限,更谈不上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给予相应的指导。因此经常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有待提升。正是因为实践教学资源有限,使得学生的专业实训与实习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展,学生的综合性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难以得到提升。
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主要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整合校内校外的实践教学资源设计一系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具备毕业后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素养,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创业能力。
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分为专业基础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三个递进层次。专业基础能力阶段,通过实践教学让大学生掌握经济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的实践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和意愿[5]。专业综合能力阶段,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操作技能,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阶段,运用多种实践教学手段,让大学生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并通过参与创新创业项目,调动大学生创业的兴趣,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潜力,同时鼓励大学生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活动。
本部分根据前文分析的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实践教学的目标导向,构建由“专业基础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组成的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分层次、多侧面、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见下图)。
专业基础实践是经济学专业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基础训练,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和初步创新意识,加深学生对经济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6]。专业基础实践主要包括课程实验、社会调查和参观见习等,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初级阶段,深化学生对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的直观认知。课程实验是指经济学专业相关课程开设的实验课,课程实验对专业技能、专业感知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社会调查主要是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通过访谈、调查等手段进行市场调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现实问题。参观见习是指大学生结合所学经济学专业知识参观相关企事业单位或社团组织,通过参观见习能够提高大学生对经济学专业理论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经济学专业相关岗位的感知能力。
专业综合实践是经济学专业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综合训练,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专业技能的综合能力。专业综合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实训、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设计等[7]。
专业实训主要是针对经济学理论开展的操作性和验证性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国际贸易课程实训、证券投资模拟实训、市场营销实验实训等课程实训。专业实训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专业实训课程的开设要有阶梯性,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开设不同层次的专业实训课程。学科竞赛是指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团队参加全省、全国的专业学科竞赛,本着“以赛促学”的宗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科研训练是指学生参加各类科学研究训练项目,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进行科学研究工作,这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手段。大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加强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过专业综合实践,能够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学内容主要通过创新创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课程实训、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和企业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景中体会和理解创新创业知识,使学生具备创新创业能力。鼓励有创新潜力和创业能力的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创业模拟。在大三和三四期间,可以给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开设一些创新创业实训课程,比如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训、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实训等课程,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创新创业项目实践主要是指学生参与创业孵化基地实践、企业项目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企业顶岗实习是实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到实践知识的转变,提升学生对经济现象的理解力、从业岗位的适应力,从而具备相应的创新创业能力。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支撑条件,以保障各项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为提升经济学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应加强三类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第一类平台是校内实训教学平台,主要包括校内实验室、模拟实训室等,专业实训教学所需的软件要及时更新。第二类平台是校内课外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各类学科竞赛社团、科创小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通过科创小组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充分利用学校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让那些有创新能力、创业计划的学生在创业孵化基地中实现自己的梦想。第三类平台是校外实践教学平台,主要是由学校与企业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应根据经济学专业特征联系相关企业搭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到企业进行参观见习;引导学生在大四的时候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让大学生真正走上社会、走进企业。在校外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上,积极探索企业的利益追逐点,寻求共赢的模式,让学生能真正参与企业的各项活动[8]。
为保证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有序运行,需要有相应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首先,设立适宜的实践教学组织机构。可以构建学校统一管理和二级学院分工负责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各实践教学环节有相对应的职能管理部门和具体的负责领导,以保证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教学质量。其次,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和二级学院要根据经济学专业的特征制定相配套的实践教学各项管理制度,使各项实践教学内容能够规范执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还要制定各项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参与各项实践教学,如对学生创新创业技能竞赛获奖、优秀的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等给予相应的奖励。最后,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监控体系。学校、二级学院和系三级实践教学管理主体要根据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对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并依托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所提出的要求, 形成学生自主评价、教师指导过程评价、实习单位参与评价、社会企业回馈评价的“综合性、过程性、主体多元性”的全方位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教学效果进行考核,并根据评价结果改进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提升实践教学效果[9]。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需要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很多教师都是博士或硕士毕业以后直接进入了高校任教,尽管他们的学历高、理论功底扎实,但缺乏在企业的工作经历,没有相应的实践经验。这些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10]。因此,针对高校经济学专业教师队伍普遍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现状,可采取以下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一是组建项目团队。以实践课程群组建项目团队,聘请企业管理者加入项目团队,使企业全程参与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如参与实践项目建设、实验课程建设等。二是构建校企合作的培训机制。建立与校外实践基地企业人员的长期交流机制,以培养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教师的实践能力为核心开展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企业管理者来学校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并进行创新创业专题讲座。同时,派送教师去企业参与实际工作,以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三是加强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管理。引导经济学专业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案例教学研究,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