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 卢孟秋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A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一家以中药饮片,化学原料及制剂的医药企业。于2001年在上海上市,它仅仅用了四年的时间就上市了,一方面我们可以认为这个公司的实力还是非常雄厚的,另一方面,在一系列烦琐的上市流程下,急于上市而且能快速上市,是否另有目的,存在利益链条呢?事实确实如此。2016年11月公开审理了证监会投资局局长利用职位之便帮助A公司顺利上市,登陆A股。由最初大量投入研发费用以求研发新药得以盈利和发展,到后来却变成销售费用屡屡攀升,公司的经营管理层在这时或许就出现了背离。
该公司相比同行医药企业的研发费用相差甚远,销售业绩一直居高不下,一个医药企业本应该以研发制药为主,难道是企业管理层还没有意识到公司重心的偏离吗?对任何一个公司的高管来说对数字的敏锐度是不可缺少的,为什么还会允许企业这样的畸形发展呢?A公司不断地通过投入费用加大公司的知名度,给公众造成了一种公司发展良好的假象,更加奠定了其“白马股”的形象。该公司除了医药企业还涉及了房地产建筑等业务,我们说综合发展是件好事,但是完全偏离了重心一定会留下隐患,A公司就在这样的泡沫虚拟经济中无法自拔忘记了本业。但是董事,监视和高管为什么没有表示异议呢?董事会和监事会在监督管理的过程中是否尽到应尽责任?对公司的发展无法给予正确的路线指导,即使公司自2016年起就由不正常的费用支出也没有察觉。那么这样的管理层还有资格继续任职吗?能对股民负责对股东负责吗?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可以看出该公司内部控制的无效管理,官官相护。这也与A公司通过行贿快速上市的目的相照应,进入股票市场通过低位吸筹,再上涨出货,来收割中国股民,或许就是再用股民的钱养股东,如此的话,A公司自然不会再需要实体医药的发展。而仅仅需要通过广告宣传就可以达到进入公众视野的目的了。在证监会监察A公司要求其更正以前年度的财务报告时,A公司一再对外宣称是会计差错而非财务造假,这两个有着本质差异的名词被管理层运用得游刃有余,就像是用差错的字眼就可以掩盖300亿的财务造假。但管理层没想到的是,以会计差错进行调整要经过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研究。没有这样的正当渠道就可以修改年度报告,也就是上下层早已沆瀣一气了。如此一来“团结一致”自然就是同仇敌忾,共同造假,混淆股票市场了。
A公司的造假在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项目上都有造假,但是就货币资金来说金额巨大。该公司主要通过使用虚假银行单据存款,伪造业务凭证进行收入造假以及关联方买本公司股票这三种方式造假。按理说这三种都是极其容易被查明发现的造假方式,就第一点来说银行存款的存在性和正确性应该是正中珠江事务所审计的重点,如果通过伪造虚假银行单据虚增存款应该是极容易被发现的,因为并没有这笔款项的存入,对账单上又怎么会有这笔款项呢?我们知道外部审计证据要优于内部审计证据,而且银行存款函证回函是直接交给注册会计师的,是被审计单位未经手的外部证据,证明力较强。审计单位没检查出来只有两种合理的解释第一就是银行配合A公司造假,向审计人员提供了虚假的询证回函和流水记录,但银行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为何会配合企业做这样的虚假回函呢?如果有的话这背后又是怎么样的一个利益链条呢?在这里我们不做深究,因为审计人员仅仅对重要银行账户流水进行核查,并没有对账户网银进行函证。也就是说审计人员本身的工作就没做好。就第二点来说A公司开设了多家空壳公司与其形成交易的往来。通过提前确认收入,延迟入账的方式虚增利润,这对每一个入门级的会计都知道的要用权责发生制来入账,对一个可以说是行业尖端的审计人员为何没有发现如此拙劣的手段呢?或许在时收入确认的审计程序就已经不合理了。A公司还通过让别的公司买入本公司股票,只是一种资金的循环,并没有真正的资金的流入和增值。就A公司这三种主要的造假手段来看,负责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完全缺乏审计的独立性。
每个企业都应设立自己的监督实施系统,包括但不限于外部审计,内部核查,实时监管,匿名举报。尽管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建立了内控制度,但人员配置不恰当,职责不明。所以我们要保障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修复内部控制的漏洞,建立在共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的治理。一味注重实干而忽略了道德的“仪式感”是无法将道德准则,意识形态付诸实践工作。A公司自2001年上市就与广东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合作了19年之久,很难想象如此长的合作期限内双方没有利益往来,事务所还能保持应有的谨慎性。事务所的轮换监察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通过这样的方法既能够保证事务所的独立性也有助于大众重新审视每一家上市公司,也是另外一种完善金融市场的手段,防弊纠错,惩恶扬善,加大监管力度,资本市场才能稳健发展,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才能得到长期有效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