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俞慧刚在《职教本科的根本使命:培育学生“技术适应性”》中认为,“技术适应性”是职教本科的本质特征,唯有“技术适应”,职教本科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工作世界中,“技术适应性”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岗位及岗位群所需功能型技术的掌握、迁移和拓展。工作世界对“技术适应性”的要求与现有教育体系人才培养固化之间的矛盾是职教本科诞生的根本源泉。现摘发文章第一部分的有关内容。
技术、技能、工程和应用是教育领域常见的四个概念。技术和技能主要出现于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工程和应用主要出现于普通高等教育话语体系。作为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高等教育属性的新型教育形态,职教本科的诞生让四个概念前所未有地高度集聚,在孰轻孰重的人才培养定位之争中共同演绎相互交织关系。根据职业带理论及现有研究,人才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种类型。学界对职教本科的人才培养定位主要有:技能型、技术型和技术技能型。要想解决职教本科的人才培养定位之争,根本途径在于厘清技术、技能、工程和应用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技术”(technology)一词源自希腊语techne,代表所有与自然相区别的人类活动。在《汉语大辞典》中,“技术”被定义为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反复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有关生产劳动的经验、知识以及相关技术装备。此定义中的技术包含了经验型技术要素、实体型技术要素和知识型技术要素三种成分。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前的技术阶段属于人的经验技能占主导地位的经验型技术结构。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的经验技能在生产组织过程中的核心作用被技术装备取代,技术结构演变为生产工具占主导地位的实体型技术结构。直到信息时代的出现,技术装备在生产组织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又被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所取代,技术结构演变为技术知识占主导地位的知识型技术结构。从最初的经验型技术,到近代的实体型技术和现代的知识型技术,技术一直在促进人与自然之间有效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布莱恩·阿瑟在《技术的本质》中阐释的观点,我们可以把技术细分为以组件及其集成为代表的实体型技术和以实现这种集成为目的的方法、手段及知识为代表的功能型技术。很显然,这里的功能型技术就是前述的经验型技术和知识型技术的综合。相比技能、工程和应用,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具有本体性特征。技能、工程和应用是对技术本身的有效编程。首先,“技能”是指掌握和应用某种专门技术的能力,主要表现为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现有技术影响着技能的形成与发展,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又会反作用于技术,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技术革新。在一定时间内,技术保持着相对稳定性,而存在于个体身上的技能却处于不断演化中,且演化的方向与个体的操作训练强度紧密相关。因而,技能可进一步理解为个体掌握经验型技术的熟练程度。其次,“工程”是指人类运用已有技术对自然界的物质、能源进行加工以形成对人类有用的实体技术的过程及其本身。工程的形成是人类对现有实体技术和功能技术进行有效编程的结果,人类对现有技术的编程方式决定了工程的边界与范式,工程的形成过程也恰恰正是技术的自我革新过程。最后,“应用”将技能、技术和工程所指代的全部概念包涵其中,形成了更富实践意义的综合概念范畴。
可以看出,技能、技术、工程和应用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它们之间既有明显的区分又有内在的联系。在生产系统中,技能型人才侧重于对经验型技术的掌握和使用,技术型人才侧重于对功能型技术的掌握和使用,工程型人才侧重于对实体型技术和功能型技术的整合掌握和使用。这三类人才统称为应用型人才。映射到我国教育系统,应分别对应为职业中等教育、职业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应用型)的人才培养。职教本科,作为职业高等教育中被赋予厚望的新生力量,应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