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应该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2021-01-17 01:42栾学钢
化工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特色化专科职业院校

栾学钢

近年来,在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过程中,拥有多个专业大类的多科性、综合性职业院校司空见惯,职业院校的规模有越来越大的趋势。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2015年,全国共有高职(专科)院校1 341 所,校均规模6 336 人;2020年,全国共有高职(专科)院校1 468 所,校均规模8 723 人。五年时间,高职院校数增加127 所,校均规模增加2 387 人。同期,本科院校仅增加51 所,校均规模仅增加1 305 人。可见,高职(专科)院校无论是在院校数上、还是在校均规模上都已经超过了同期的本科院校的增量。

就职业院校的规模而言,大有大的好处,大也有大的难处。各院校发展历史、所处地域、专业结构、依托行业、面向市场、社会声誉等状况不同,规模的大小也应该有所不同。在交通便利、网络发达、人才市场信息高度互联互通的当下,要提倡高职院校走特色化发展之路,久久为功,集中精力办好最有基础的专业大类、最有实力的专业类、最有特色的专业群,不能盲目跟风、肆意扩张,涉足没有基础的专业大类、没有实力的专业类、没有特色的专业群。

高职院校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专业结构对接所在区域的主导产业无疑是正确的,不过这更应该是教育行政部门在调控专业设置和布局时考虑的范畴。具体对一所高职院校而言,有限的专业结构决定了这种服务也必然是有限的,很难做到全方位服务,那种“地方需要什么专业,学校就举办什么专业”“什么专业紧缺,就开办什么专业”的包打天下观点,看上去很时髦,实际上很难做得到。

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输送各种类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尽管大多数高职院校隶属于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但是这些学校几乎都是面向全国各地招生,就业市场也遍布全国各地。因此,生源地与就业地的分离是难以避免的。各地为了留住人才、聚拢人气、发展经济,纷纷采取措施提高驻地高职院校的留省率,除了采取思想发动和院校引导,长期坚持还要靠环境待遇方面的政策措施。

有鉴于此,无论是以制造大类专业为主,还是以服务大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都应该从粗放式的外延扩张,转向特色化的内涵发展。

特色化发展就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缩短专业大类和专业类的战线,优化专业群结构、优选核心专业,削枝强干,攥紧拳头,集中精力深耕有历史传承、有行业依托纽带、有地方产业背景、有办学经验积淀、有实训条件支撑、有优化师资结构的专业群,在做强的基础上做大,在供给地方的基础上供给全国,不断扩大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的辐射半径,打造品牌专业和专业群。

特色化发展就是要集约资源、讲求效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大多数在校内外的实训场所进行,需要一定的运行成本。只有缩短专业战线,才能保持较高投入、持续更新设备、提高利用效率,才能优化教师结构、培育教学团队、促进技术积累,才能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校企合作、尝试技术服务。

特色化发展就是要沉下心来、甘于寂寞。要在专业课程中及时融入成熟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训练。注意“三教”联动、整体推进。教师主讲的课程可以主辅搭配,保持相对稳定;教材的选用或编写都要围绕课程教学标准,落实毕业要求,体现教学改革过程;教法的改革应该循序渐进,契合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

特色化发展就是要系统设计、构建立交。要推广应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一体化设计的研制成果,建设好“中-专-本”衔接的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对于同一专业集群,建设并夯实相对统一的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形成共享的高水平系列课程。职业教育专科的大门要向中职毕业生开得更大,职业教育本科的大门也要向高职专科毕业生开得更大。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对应专业的中职毕业生、高职毕业生继续在职业教育专业领域求学,实现技术技能的持续培养和提升,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掌握不同层次技术技能的职业院校毕业生。

猜你喜欢
特色化专科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全员参与创建特色化的安全文化体系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基于多种模式的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研究
安徽省医学会专科分会战“疫”在行动
语文教师班级特色化管理“四法”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打造特色化外汇风险管理体系
重庆中医急诊专科医联体成立大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