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审美观念革新,引发了对传统油画肖像画与现代油画肖像画的一些探讨:现代肖像绘画是否能取代传统肖像绘画、传统肖像绘画与现代肖像绘画有什么区别以及二者的优缺点。本文以西方绘画大师委拉斯开兹的经典传统肖像画作品《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和英国创造性画家弗朗西斯·培根的现代肖像画代表作品《尖叫的教皇》为例,比较艺术家各自的时代背景、造型语言、绘画色彩,分析传统肖像画与现代肖像画。
关键词:《尖叫的教皇》;《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油画肖像;现代;传统
西方油画中的肖像画最早是从宗教画中分离出来的。从文艺复兴开始,肖像画得到蓬勃的发展,文艺复兴盛期的大师们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绘画理论,并建立了科学的绘画体系,在绘画中强调人文性,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当时的肖像画多多少少会受宗教、政治以及科技水平的束缚。随着社会的发展,肖像画的功能发生改变,艺术家从各种束缚中被解放出来,更倾向于个人思想与情感的表达。本文之所以选择这两幅作品,是因为弗朗西斯·培根在《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的影响下创作出《尖叫的教皇》,最终呈现的画面效果却与原作完全不同,给读者带来更为直观的观感,研读这两幅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肖像画与现代肖像画。
一、作品概述
(一)《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
委拉斯开兹是著名的西方现实主义画家,一生为王室画了上百幅肖像,人们尊称他为“西班牙最伟大的肖像画家”。1650年,委拉斯开兹在罗马完成了《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此前委拉斯开兹已经是西班牙宫廷御用画家,艺术声望极高,所以当1650年委拉斯开兹第二次到意大利时,教皇英诺森十世十分热情地欢迎委拉斯开兹,为了报答这份热诚,委拉斯开兹画了这幅画。在有关教皇英诺森十世的外貌、品行的记载中,人们普遍对这位教皇没有好的印象,他执政手段粗暴,性格易暴易怒,容貌丑陋。《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中,教皇英诺森十世本人面部表情严肃,嘴唇紧紧地抿着,眉头微皱,眼睛里透出一股威慑感,以一种盛气凌人的姿态坐在红色的宝座上,背后红色的背景使画面更加庄重。观众欣赏这幅画时,最直接的感受是教皇的威严和凶狠,但仔细观察作品,会发现委拉斯开兹细心地将教皇搭在椅子上的手刻画得软弱无力,因为当时的教皇已逾七十岁高龄。委拉斯开兹依靠他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敏锐的洞察力,描绘出了教皇虚弱的精神状态,使人物形象更生动、鲜活,出神入化,就连教皇本人看了之后都说“这真是太像了”,所以这幅肖像作品百年之后仍被人们赞颂。
(二)《尖叫的教皇》
弗朗西斯·培根出生于爱尔兰,他的绘画技法多变,最明显的特点是他乐于将画面扭曲变形,使画面充斥着恐怖、荒诞之感。培根曾和朋友说:“如果他们不是我的朋友,我不会对他们施加‘暴力’。”这里的“暴力”指的就是在画面中对人体进行扭曲和变形。弗朗西斯·培根未见过《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原作,在《尖叫的教皇》面世后,人们发现培根为了创作,影印了不同色调的《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如果说《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给人的直观感觉是凶狠、威严,那么《尖叫的教皇》则是恐怖、扭曲,这来源于弗朗西斯·培根独创的艺术手法。《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对《尖叫的教皇》的影响,体现在画面的构图,教皇的椅子、坐姿和服饰上。委拉斯开兹画中的教皇宁静,安详,而弗朗西斯·培根画中的教皇仿佛被幽灵附身,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恐惧感溢于言表。谈到选取《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进行艺术创作的理由,弗朗西斯·培根表示:“我认为那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画像之一,它为我开启了各种感情和想象的领域之门。”
二、画家时代背景的对比
委拉斯开兹出生于西班牙塞维利亚,塞维利亚是当时欧洲的商业艺术中心,画家自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委拉斯开兹曾先后跟随埃雷拉和帕切柯学画,帕切柯对他影响较深,在传授绘画知识的同时,还为他介绍过许多著名诗人、画家、作家、哲学家,甚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由此可见帕切柯对他的赏识。此外,还有一位人物也左右了委拉斯开兹的绘画生涯,那就是费利佩四世。费利佩四世对艺术十分感兴趣,也十分赏识委拉斯开兹的艺术才华,任命委拉斯开兹为宫廷画家,于是委拉斯开兹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为王室绘肖像画。不同于信息时代人们用照相机就能记录场景,当时只有绘画能起到留住影像的作用,要求画像逼真,所以当时写实主义盛行。委拉斯开兹还受到卡拉瓦乔现实主义绘画的影响,他主张“不画没看见过的人物”,终身奉行现实主义创作。委拉斯开兹所处的时代,传统肖像画艺术创作受制于宗教、王权、政治和科技水平,也受艺术思潮的影响。《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摄影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传统肖像画的重要地位,传统肖像画的突出作用逐渐消失,人们可以用相机记录生活,摄影在这方面取代了传统肖像画,艺术家也不再拘泥于写实主义,转投其他艺术类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弗朗西斯·培根的童年时期,战争给他的心灵造成的伤痕无法抹除,纳粹的残暴和冷酷令他印象深刻,这些岁月为他的创作提供了许多灵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他的画作中。他绘制了许多张着嘴的人物形象,仿佛在尖叫,又好似在求助,画中弥漫着绝望、恐怖的情绪。在《尖叫的教皇》中,教皇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他也是一位尖叫者,他代表着遭受二战创伤的恐惧的人们,向观者宣告着一种危险气氛。他不属于任何艺术流派,他的绘画介于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之间,别有一片艺术天地。
三、传统肖像画与现代肖像画之造型语言的对比
文艺复兴盛期,以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卡拉瓦乔等为代表的传统绘画大师提出了透视学、解剖学、光影等系统的科学绘画法则,对之后的现实主义画家影响深远,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写实主义都占据着绘画领域的主导地位。卡拉瓦乔是现实主义大师,受他的影响,委拉斯开兹的现实主义思想根深蒂固。写实主义绘画重素描、比例、透视、解剖和构图,这些都体现在《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中。该作品造型严谨,结构、比例准确,用笔流畅,从形式看,它就是标准的肖像画构图,教皇的姿态、构图都符合肖像画传统,这种普通与不同寻常的真实感形成了强烈对比。传统肖像画创作强调理性重于感性,甚至几乎没有感情色彩,写实性要求画家必须具备精湛的写实技巧,绘画技能是基础,主观感情被削弱甚至不允许置入绘画。反观弗朗西斯·培根《尖叫的教皇》,这幅画则具有强烈的情感爆发力,潇洒挥动的笔触活灵活现,好似在画面中游动,像被囚禁的教皇在张嘴呐喊,虽然构图、衣着与原作还有相似处,但整体几乎完全不同。弗朗西斯·培根将原作拆解、变形、重组,饱含情绪性的绘画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使“暴力”的直接感受引发共鸣。弗朗西斯·培根仰慕梵·高,因此绘画语言也受其影响,从这幅画中能发现梵·高式的跳动笔触。即使弗朗西斯·培根画中的人物并不真实,却具有一种实感,这种实感体現在将画家本人或画中人物的心境与绘画形象相融合,在作品中渗透情感和思想,将心理感受通过作品加以表达。
四、传统肖像画与现代肖像画之绘画色彩的对比
《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这幅作品的绘画语言与色彩运用得恰到好处。在画面的艺术处理上,火红的绸子表现了宗教特有的庄严气氛;白色的衣服和红色的披肩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画面节奏感强烈。画家采取明暗法,这是传统肖像画常用的色彩法,以黑地为虚,用暗部衬托亮部,不同于卡拉瓦乔的明暗法,委拉斯开兹画中有着极其微妙的灰色表现。但是传统肖像画过度强调色彩反映自然的逼真性,而忽视色彩的抒情性,是不可取的。《尖叫的教皇》中画面人物身着白色衣服和紫色披肩,黑色背景与金色椅子形成色彩对比,垂直而下的笔触,两种色彩连续交错,给人一种教皇被关在笼子里的不安感,喷薄而出的色彩刺激着人们的视觉感官,拨动着人们的内心感触,这些色相仿佛融入画家的情感,与近乎疯癫的情感状态相接近。以写实色彩为代表的传统肖像画,强调色彩调次的细微变化与色调的丰富性,以抒情性色彩为代表的现代肖像画则提倡色彩的简化和主观性,比如色彩的张力、感情以及想象力的发挥。
五、结语
在传统肖像画创作中,技巧是创作基础,艺术家要先进行理性思考再创作,最终作品是否反映真实,是重要的评价标准。现代肖像画的评价不再有任何恒定的规则。每个时期,画家们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审美趣味、世界观都不尽相同,创作标准也会不同。笔者认为,应该主张艺术多元化,既追求传统绘画的继承,也迎接现代绘画的革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管是传统肖像画还是现代肖像画,都要有所革新与突破。
作者简介
刘雨琳,1997年12月生,女,汉族,福建莆田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油画。
参考文献
[1]刘文文.弗朗西斯·培根“教皇”图像研究[J].美术观察,2017(2):138-146.
[2]黄迁杰.历史的再审[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7.
[3]褚朱炯.弗朗西斯·培根肖像绘画艺术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7.
[4]田战卫.在又不在—弗兰西斯·培根绘画图像释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